没行止

méi xíng zhǐ [ mei xing zhi]
繁体 沒行止
注音 ㄇㄟˊ ㄒ一ㄥˊ ㄓˇ

词语释义

谓行为不正;不正派。

词语解释

  1. 谓行为不正;不正派。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我不曾见这般没行止的人。”《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见棘刺扒动,墙上有缺,想必那没行止的秀才,从此而去。”《红楼梦》第六一回:“这里 五儿 被软禁起来,一步不敢多走。又兼众媳妇也有劝他説:‘不该做这没行止的事。’”

引证解释

⒈ 谓行为不正;不正派。

明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我不曾见这般没行止的人。”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见棘刺扒动,墙上有缺,想必那没行止的秀才,从此而去。”
《红楼梦》第六一回:“这里五儿被软禁起来,一步不敢多走。又兼众媳妇也有劝他説:‘不该做这没行止的事。’”

没行止的国语词典

行为不端。

没行止的网络释义

没行止

  • 没行止,拼音是méi xíng zhǐ,汉语词汇,意思是谓行为不正;不正派。
  • 汉字详情

    méi,mò [mei,mo]
    部首: 331
    笔画: 7
    五笔: IMC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HNE
    四角: 37147

    详细解释

    méi

    动词

    (1) 不领有,不具有,不存在

    恐怕没来由走去撞在乱兵之手,死了也没说处。——《二刻拍案惊奇》

    (2) 又如:没谱(没有标准);没根蒂(没有根据);没脚手(没有雨具);没个了局(没有了结;没完没了);没个道理(没有办法);没仁没义(没有一点情义);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没有内患,引不来外敌);没事(无端;无缘无故);没对(无敌;无与匹敌);没来历(无缘由);没空生有(犹无中生有,凭空胡诌)

    (3) 不及;不到 。如:哥哥没弟弟胖;他回家没两天又走了

    副词

    (1) 没有,不曾,未

    (2)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对过去的行为、动作或状态的否定。如:没大(没有怎么);没巧不成话(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没走完的路;没等你请,我自个来了;天还没亮,我们就上路了

    (3) 用在选择问句末,代表选择问句的否定方面。如:你吃饭没?这本书你看完没?

    (4) 另见

    动词

    (1)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2) 同本义

    没,沉也。——《说文》

    其子没于渊。——《庄子·列御寇》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荀子·议兵》

    梦为鱼而没于渊。——《庄子·大宗师》

    或浮或没。——《世说新语·自新》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水不没顶。——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没水而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沉没(没入水中);淹没(大水漫过;盖过);没胫(没过脚胫);没不煞(方言。沉没不了);没溺(沉没);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淹没冲荡);没石(暗礁)

    (4) 潜游水中

    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庄子·达生》

    南方多没人。——苏轼《日喻》

    (5) 又如:没人(熟知水性能潜水的人);没水(潜水);没头蹲(扎猛子,以头朝下钻入水中)

    (6) 消失,不见;隐没

    良久,羽旄之影渐没。——马中锡《中山狼传》

    未闻刃没而利存。——范缜《神灭论》

    (7) 覆灭;败亡

    遂没其军。——《史记》

    (8) 沉迷。糊涂 。如:没没(沉迷不醒);没汩(糊涂,不明事理)

    (9) 没收

    财产没官。——《三国志》

    (10) 又如:没官(没收入官);没入(没收财物、人口等入官);没有(犹没收)

    (11) 通“殁”。死

    庖牺氏没。——《易·系辞下》

    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墨子·明鬼下》

    圣王已没。——《荀子·正论》

    以没其身。——《国语·晋语》

    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孝公既没。—— 汉· 贾谊《过秦论》

    (12) 又如:没化(死亡);没世(终身;一辈子);没地(人死埋葬于地下);没命(舍命。丧身,死亡);没陈(阵亡);没寿(谓死)

    (13) 沦没,落入

    侯没胡中。——《汉书·李广苏建传》

    (14) 隐没

    没为银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周密《观潮》

    (15) 又如:出没(出现和隐藏);没矢(谓箭射进石头后隐没不见)

    副词

    (1) 表示否定,相当于“莫”;“不” 。如:没来;没说;没揣(不意,出人意料)

    (2) 决不,丝毫不 。如:没想到

    形容词

    (1) 〈方〉∶满

    一面没口应承道…。——《林家铺子》

    (2) 又如:没口(没口子。满口);一朵乌云盖没天

    (3) 尽;终 。如:没世(终身,永远);没代(世代;永远);没身(终身);没后(末后,最后);没振(终兴,一直振兴);没齿(终身)

    (4) 另见 méi

    英文翻译

    not, have not, none; drown, sink

    方言集汇

    ◎ 粤语:mut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ut8 [东莞腔] mut8 [宝安腔] mut8
    ◎ 潮州话:mog8(môk 旧时:mû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一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莫勃入聲合口一等muot
    部首: 303
    笔画: 6
    五笔: TFH

    英文翻译

    go; walk; move, travel; circulate
    zhǐ [zhi]
    部首: 447
    笔画: 4
    五笔: HHH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LM
    四角: 21100

    详细解释

    名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动词

    (1) 停住,中断进程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 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副词

    (1) 仅;只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英文翻译

    stop, halt, desist; detain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东莞腔] zi3 [海陆丰腔] zhi3 [客英字典] zhi3 [沙头角腔] zi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宝安腔] zi3 [梅县腔] tje3 [陆丰腔] zhi3 [台湾四县腔] zih3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諸市上聲開口三等cjix/tjiiotɕ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