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咄

gǔ duō [ gu duo]
注音 ㄍㄨˇ ㄉㄨㄛ

词语释义

·时靺鞨族部落之一。

词语解释

  1. 隋 唐 时靺鞨族部落之一。

    《新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 黑水 靺鞨 居 肃慎 地,亦曰 挹娄 , 元魏 时曰 勿吉 。直京师东北六千里,东濒海,西属 突厥 ,南 高丽 ,北 室韦 。离为数十部,酋各自治。其著者曰 粟末 部,居最南,抵 太白山 ,亦曰 徒太山 ,与 高丽 接,依 粟末水 以居,水源於山西,北注 它漏河 ;稍东北曰 汩咄 部。”

引证解释

⒈ 隋唐时靺鞨族部落之一。

《新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亦曰挹娄,元魏时曰勿吉。直京师东北六千里,东濒海,西属突厥,南高丽,北室韦。离为数十部,酋各自治。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於山西,北注它漏河 ;稍东北曰汩咄部。”

汩咄的网络释义

汩咄

  • 汩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gǔ duō ,是指隋唐时靺鞨族部落之一。
  • 汉字详情

    [gu]
    部首: 331
    笔画: 7
    五笔: IJG
    五行:
    仓颉: EA
    四角: 361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曰( yuè)声。本义:治水,疏通)

    (2) 同本义

    汩,治水也。——《说文》

    决汩九川。——《国语·周语》

    不住汩鸿,师何以尚之?——《楚辞·屈原·天问》

    (3) 又如:汩鸿(治理洪水);汩越(治理)

    (4) 发咯咯声 ,发出一种近似液体流动的声音。如:崩云霄雨,沥沥汩汩

    动词

    (1) 弄乱;扰乱

    我闻在昔,鲧洪水,汩陈其五行。——《书·洪范》

    与汩俱出。——《庄子·达生》

    (2) 又如:汩乱(扰乱,混乱);汩湮(惑乱湮灭);汩陈(错乱陈列);汩和(扰乱和气);汩泥(搅浑泥沙)

    (3) 沉迷 。如:汩溺(沉迷;迷惑);汩丧(沦丧);汩振(沦落;没落)

    (4) 淹没;湮灭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李白《日出入行》

    (5) 又如:汩灭(形迹、印象等消灭;磨灭);汩漱(淹没冲刷);汩暗(湮没不明)

    象词

    (1) 汩都都(水流声);汩碌碌(象声词。多形容转动声)

    英文翻译

    run swiftly

    方言集汇

    ◎ 粤语:gwat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at7 je1 [客英字典] jet7 [海陆丰腔] zat7 ze1 [梅县腔] gut7 [宝安腔] gut7 [客语拼音字汇] gud5 med6
    ◎ 潮州话:哥温8(滑)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一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忽入聲合口一等kuətkuot
    duō [duo]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KBMH
    五行:
    仓颉: RUU
    四角: 62072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 同本义

    咄,相调也。——《说文》

    咄,相诃也。——《字林》

    咄,啐也。——《苍颉篇》

    咄!口无毛。——《汉书·东方朔传》。注:“叱咄之声。”

    郭舍人疾言骂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史记》

    咄!你是个破落户。——《水浒传》

    (2) 又如:咄叱(呵责);咄啐(呵斥);咄骂(呵斥辱骂)

    英文翻译

    noise of rage, cry out in anger

    方言集汇

    ◎ 粤语:cyut3 deot1
    ◎ 客家话:[梅县腔] zot8 [海陆丰腔] chot7 (dot7) (doi2) [客英字典] chot7 tut7 [台湾四县腔] zot7 (dot7) (doi2) [客语拼音字汇] dod5 [宝安腔] zot7
    ◎ 潮州话:zuag4(tsuak) [潮州]zuêg4(tsuek) [饶平]cuag4(tshu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一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當没入聲合口一等tuvt/tuottuə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