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2) 同本义
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说文》
不获二毛。——《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
王燕则诸侯毛。——《周礼·司仪》
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欬论》
其动物宜毛物。——《周礼·大司徒》
毛马而颁之。——《周礼·校人》
以启其毛。——《诗·小雅·信南山》
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胚不生毛。——《韩非子·五蠹》
与旃毛并咽。——《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小毛角。——唐· 李朝威《柳毅传》
矢如猬毛。——《资治通鉴·唐纪》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3) 又如:毛女(传说中的仙女,遍体生毛,故名);毛连(用羊毛或其他毛类制成的褡裢);刚毛(人或动物体上长的硬毛);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毛笔(以兽毛制成的笔);毛羽(兽毛和鸟羽);毛戴(寒毛竖立);毛脉(须发与血脉);毛悚(汗毛竖立);毛蓬蓬(须发密而乱貌);毛楂楂(毛发短而硬貌);毛发不爽(犹毫毛不爽);毛耸(毛发竖立)
(4) 兽类 。如:毛群(兽类);毛挚(猛禽捕食小鸟);毛类(兽类);毛犊(古代传说中兽类之祖);毛鬣(马或野兽的鬃毛)
(5) 鸟的羽毛
(6) 又如:毛芥(羽毛和芥子);毛扇(羽毛扇);毛翎(翎毛。借指羽翼);毛质(鸟类的毛羽)
(7) 亦指带毛的兽皮 。如:毛毛匠(毛皮匠);毛裘(兽皮制作的衣服);毛水(皮毛的表面)
(8) 通“芼”。草木;五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涧溪沼沚之毛。——《左传·隐公三年》。注:“草也。”
毛泽未尽。——《谷梁传·定公元年》。注:“凡地之所生谓之毛。”
锡之不毛之地。——《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墝埆不生五谷曰不毛。”
(9) ∶中国货币单位“角”的俗称,等于一元的十分之一
(10) 姓
动词
(1) 发火;发怒 。如:毛司火性儿(性格又臭又火爆);尽管他脾气毛
(2) 贬值,兑换率下降 。如:货币毛了
(3) 发慌
祁老爷毛了,只得退了堂。——《儒林外史》
(4) 又如:发毛(发慌);吓毛了;小偷毛了;毛脚鸡(比喻行动慌里慌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mo1 [梅县腔] mau1 [宝安腔] mau1 [东莞腔] mau1 [沙头角腔] mau1 [客语拼音字汇] mau1 mau2 mo1 [海陆丰腔] mo1 mau1 [客英字典] mau1 [台湾四县腔] mo1 mau1
◎ 潮州话:mo5 m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毛 | 莫袍 | 明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mɑu | ma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 同本义
裏,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裏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裏。——《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3)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4) 内,中。与外相反
裏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5)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里牵绵(指饮酒下肚时,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
(6) 时候
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倾弃。——宋·佚名《张协状元》
(7) 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郑德辉《玉粲登楼》
(8) 又如:这里,那里;哪里;省里;县里
名词
(1) (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2) 同本义
里,居也。——《说文》
里,邑也。——《尔雅》。李注:“居之邑也。”
里尻也。——《广雅》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
于蹶之里。——《诗·大雅·韩奕》
赋里以人。——《国语·晋语》。注:“廛也。”
以里听者,禄之以里。——《吕氏春秋·怀宠》。注:“闾也。”
河洛为王之里。——左思《蜀都赋》。注:“居也。”
匪仁里其焉宅兮。——张衡《思玄赋》。注:“里宅皆居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
既行,及里门,门扃未发。——沈既济《任氏传》
(3) 又如:里门(乡里的门。古代聚族列里以居,里有里门);里闬(即里门,乡里);里闾(里门,乡里)
(4)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尚书大传》
古者七十二家为里。——《论语·譔考文》
一里八十户。——《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百家为里。——《管子·度地》
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韩诗外传》
择其贤民,使为里君。——《管子·小匡》
(5) 又如:里长(主管一里的人。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尹(里长,里中的长官。即里正);里正图董(乡长、里长一类的人物);里吏(即里尹、里正、里胥)
(6) 乡里;家乡;故乡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史记·滑稽列传》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史记·汲郑列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江淹《别赋》
(7) 又如:里籍(籍贯);里豪(乡里中豪强的人);里妪(乡村妇女);里门(故里;故乡)
(8) 量词。长度单位
于三十里。——《诗·小雅·六月》
(9) 又如:华里(市里的旧称);里数;里程;里堠(记里程的土堆)
(10) 通“理”。地理
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里者也。——《说苑·臣术》
动词
(1) 居住
在壄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上》
悠悠我里。——《诗·小雅·十月之交》
军社之所里。——《周礼·夏官·量人》
里仁而美。——《论语·里仁》
(2) 又如:里布(古代的土地税。里,居也;布,钱也);里舍(私人住宅;同乡里人);里仁(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
(3) 谓计算路程 。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
(4) 通“理”。治理
乃里西土之数。——《穆天子传》
形容词
通“悝”。忧伤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诗·小雅·十月之交》
语尾助词词
同“哩”
梅香,你看奶奶做什么里?奶奶看经哩。—— 元· 关汉卿《金线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i1 [陆丰腔] li1 [海陆丰腔] li1 li3 [宝安腔] li3 | li1 [客英字典] li3 [客语拼音字汇] li1 li3 [台湾四县腔] li1 li3 [梅县腔] li1
◎ 潮州话:l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里 | 良士 | 來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lix/liio | lĭə |
详细解释
tí
动词
(1) (形声。从手,是声。本义:悬持;悬空拎着物品)
(2) 同本义
提,挈也。——《说文》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大雅·抑》
提刀而立。——《庄子·养生主》
一贼提刀。——明· 魏禧《大铁锥传》
椊下提殴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提竹筒丝笼。——《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提壶,提桶;提开水;提掳(拎,拿);提举(提而举之)
(4) 引申为带领;统领。古代如提督、提举、提点、提刑、提学、提法诸官名,皆取此义
今又提一旅孤军。——宋· 岳飞《五岳祠盟记》
(5) 又如:提军(率领军队);提动(调动);提兵(率领军队)
(6) 紧紧拿着;执持
以是与天子提衡,争秩于诸侯。——《管子·轻重己》
(7) 又如:提握;提笔(握笔。指写文章);提刀(持刀)
(8) 说起,提及
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关汉卿《窦娥冤》
(9) 又如:提秽(话语不干净;指责);提名抖姓(提名道姓);提念(说起)
(10) 指出;举出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 韩愈《进学解》
(11) 提拔;提升
感其提拔之恩。——房玄龄《晋书》。
(12) 又如:提引(提拔);提奖(提拔奖励)
(13) 携带
提一匕首。——《战国策·燕策》
奉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墨子·兼爱下》
(14) 掷
皇太子引博局提 吴太子,杀之。——《汉书·吴王濞传》。 师古曰:“提,掷也。”
拔剑四面提出。——《汉书·王莽传下》
宛市百姓共提击之。
以冒絮提文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5) 请求回答或要求提供消息 。
(16) 如:提问题;提方案;提要求;提意见
(17) 提醒 。
(18) 如:提撕点醒(提醒;提引);提撕(提引;提醒);提亮(提醒);提点(提醒指点);提省(提醒)
(19) 扶持 。
(20) 如:提掇(提携。帮助,照顾);提援(营救;解脱);提掖(挟住两腋将人拎起)
(21) 传讯,指提取犯人 。
(22) 如:提事(捕快);提犯人;提问(传讯审问);提解(押送犯人或财物)
名词
(1) 一种垂直向上舀油、酒等的器具,有很长的把儿,往往按舀液体的斤两制成大小不等的一套 。
(2) 如:油提;酒提
(3) 提梁。篮、壶等的提手 。
(4) 如:提炉(有提梁的香炉)
(5) 姓
量词
(1) 用于提着的物体,其重量没有确数。
(2) 如:一提金;一提银
(3) 另见
dī
(1) ——用于“提防”(
)、“提溜”( )等(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i2 [客英字典] ti2 [东莞腔] ti2 [客语拼音字汇] ti2 [宝安腔] ti2 [梅县腔] ti2 [陆丰腔] ti3 [海陆丰腔] ti2 [沙头角腔] ti2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提 | 是支 | 常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zje | ʑĭe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小篆作“亞”。许慎认为像人驼背形。甲骨文一说像花边形。本义:丑)
(2) 同本义
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
亚,丑也。——《说文》。段玉裁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衣驾切。”
(3) 次;次于。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先后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亚也。——《易·系辞》荀本
亚旅。——《书·牧誓》
侯亚侯旅。——《诗·周颂·载芟》
为亚卿焉。——《左传·文公六年》
龟亚之。——《仪礼·士虞礼》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亚献(古代祭祀举行三次供物仪式,第二次叫“亚献”);亚元(名列第二);亚父(仅次于父);亚帅(副帅);亚相(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亚将(次将,副将);亚饭(古代天子、诸侯第二次进食时奏乐佐食的乐师;古代天子、诸侯的第二次进食);亚圣(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亚魁(古代泛指科举考试第二名)
(5) 低于;低。表示等级的高低
圭妫之班,亚 宋子而相亲也。——《左传·襄公十九年》。 杜预注:“亚,次之。”
动词
(1) 垂;低垂
松装粉穗临窗亚,水结冰锤簇溜悬。——前蜀· 韦庄《对雪献薛常侍》
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鲁迅《野草》
(2) 俯,偃俯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唐·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亚也。——《易·系辞》荀李
亚旅。——《书·牧誓》
侯亚侯旅。——《诗·周颂·载芟》
为亚卿焉。——《左传·文公六年》
鱼亚之。——《仪礼·士虞礼》
亚身受取白玉羁,开口衔将紫金勒。——唐· 元稹《望云骓马歌》
(3) 又如:亚地(俯于地;倒于地)
(4) 压;低压
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葫芦,十分疼痛难忍。——《西游记》
叶重如将青玉亚,花轻疑是红绡挂。——宋· 欧阳修《渔家傲》
(5) 又如:亚地(满地;遍地);亚腰葫芦(细腰葫芦。亚:压;挤紧)
(6) 挨着,靠近
武松在轿上看时,只见亚肩叠背,闹闹嚷嚷,屯街塞巷,都来看迎大虫。——《水浒传》
(7) 又如:亚肩叠背(压肩叠背)
(8) 掩,闭
花笼淡月,重门深亚。——蔡伸《丑奴儿慢》
(9) 通“压”。垂压
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杜甫《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
花亚欲移竹,鸟窥新卷帘。——杜甫《入宅三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a1 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