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哲学批注集

máo zé dōng zhé xué pī zhù jí [ mao ze dong zhe xue pi zhu ji]
注音 ㄇㄠˊ ㄗㄜˊ ㄉㄨㄥ ㄓㄜˊ ㄒㄩㄝˊ ㄆ一 ㄓㄨˋ ㄐ一ˊ

词语释义

毛泽东的读书批注和读书摘录的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 年出版。收入 年 月至 年的读书批注和摘录。毛泽东的批注与原书有关段落对照排印,保留了批读时的各种符号,批语中的讹误衍漏保持原样,在改误、去衍、补漏等符号内加以改正。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máo zé dōnɡ zhé xué pī zhù jí 毛泽东的读书批注和读书摘录的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1988年出版。收入1936年11月至1965年的读书批注和摘录。毛泽东的批注与原书有关段落对照排印,保留了批读时的各种符号,批语中的讹误衍漏保持原样,在改误、去衍、补漏等符号内加以改正。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的网络释义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

  • 毛泽东的读书批注和读书摘录的汇集。收入1936年11月至1965年的读书批注和摘录。毛泽东的批注与原书有关段落对照排印,保留了批读时的各种符号,批语中的讹误衍漏保持原样,在改误、去衍、补漏等符号内加以改正。
  • 汉字详情

    máo [mao]
    部首: 419
    笔画: 4
    五笔: TFN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QU
    四角: 20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2) 同本义

    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说文》

    不获二毛。——《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

    王燕则诸侯毛。——《周礼·司仪》

    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欬论》

    其动物宜毛物。——《周礼·大司徒》

    毛马而颁之。——《周礼·校人》

    以启其毛。——《诗·小雅·信南山》

    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胚不生毛。——《韩非子·五蠹》

    与旃毛并咽。——《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小毛角。——唐· 李朝威《柳毅传》

    矢如猬毛。——《资治通鉴·唐纪》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3) 又如:毛女(传说中的仙女,遍体生毛,故名);毛连(用羊毛或其他毛类制成的褡裢);刚毛(人或动物体上长的硬毛);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毛笔(以兽毛制成的笔);毛羽(兽毛和鸟羽);毛戴(寒毛竖立);毛脉(须发与血脉);毛悚(汗毛竖立);毛蓬蓬(须发密而乱貌);毛楂楂(毛发短而硬貌);毛发不爽(犹毫毛不爽);毛耸(毛发竖立)

    (4) 兽类 。如:毛群(兽类);毛挚(猛禽捕食小鸟);毛类(兽类);毛犊(古代传说中兽类之祖);毛鬣(马或野兽的鬃毛)

    (5) 鸟的羽毛

    (6) 又如:毛芥(羽毛和芥子);毛扇(羽毛扇);毛翎(翎毛。借指羽翼);毛质(鸟类的毛羽)

    (7) 亦指带毛的兽皮 。如:毛毛匠(毛皮匠);毛裘(兽皮制作的衣服);毛水(皮毛的表面)

    (8) 通“芼”。草木;五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涧溪沼沚之毛。——《左传·隐公三年》。注:“草也。”

    毛泽未尽。——《谷梁传·定公元年》。注:“凡地之所生谓之毛。”

    锡之不毛之地。——《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墝埆不生五谷曰不毛。”

    (9) ∶中国货币单位“角”的俗称,等于一元的十分之一

    (10) 姓

    动词

    (1) 发火;发怒 。如:毛司火性儿(性格又臭又火爆);尽管他脾气毛

    (2) 贬值,兑换率下降 。如:货币毛了

    (3) 发慌

    祁老爷毛了,只得退了堂。——《儒林外史》

    (4) 又如:发毛(发慌);吓毛了;小偷毛了;毛脚鸡(比喻行动慌里慌张)

    英文翻译

    hair, fur, feathers; coarse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 客家话:[陆丰腔] mo1 [梅县腔] mau1 [宝安腔] mau1 [东莞腔] mau1 [沙头角腔] mau1 [客语拼音字汇] mau1 mau2 mo1 [海陆丰腔] mo1 mau1 [客英字典] mau1 [台湾四县腔] mo1 mau1
    ◎ 潮州话:mo5 ma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袍平聲開口一等mɑumau
    [ze]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CFH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EQ
    四角: 3715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睪( )声。本义::光泽,润泽)

    (2) 同本义

    泽,光润也。——《说文》

    共饭不泽手。——《礼记·曲礼》

    泽剑首。——《礼记·少仪》

    实诸泽器。——《考工记·慌氏》

    顺非而泽。——《荀子·礼论》

    芳与泽其杂糅兮。——《离骚》

    热多则淖泽。——《素问·经络论》

    色沃不泽。——《素问·玉机真藏论》

    色泽莹润。——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王安石《太古》

    (3) 又如:泽雨(润泽万物之雨);泽器(润泽光滑的器皿);色泽(颜色和光泽)

    (4) 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

    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释名》

    水草交厝名之为泽。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风俗通》

    泽水之钟也。——《国语·周语》

    川壅为泽。——《左传·宣公十二年》

    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

    山泽不避。——《史记·货殖列传》

    行吟泽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在某泽中。——《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泽陂(池沼);泽皋(沼泽);泽淖(泥潭);泽农(指在水泽地区耕作的农夫);泽卤(地低洼而多盐碱);泽薮(大泽);川泽

    (6) 恩泽,恩惠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故西门豹为 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史记·西门豹传》

    (7) 又如:泽民(施恩惠于民);泽物(施恩于人,做好事);泽枯,泽骨(恩泽施及死去的人。形容恩情深厚);泽霈(恩惠普施);泽润(恩泽普施)

    (8) 仁慈的行动

    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书·多士》

    (9) 雨和露

    两泽下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0) 又如:泽下尺,升上尺(天上的雨下落一尺,地上的禾苗就向上长一尺。比喻君王赐给臣民恩泽,臣民就拥戴君王)

    (11) 土壤中的水分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齐民要术》

    (12) 津液、唾液或汗水

    几扇门窗上就留着他的手泽了。——叶圣陶《小铜匠》

    (13) 润头发或皮肤的油脂

    你让我来分你一些香泽吧!——郭沫若《王昭君》

    (14) 又如:芳泽;香泽

    (15) 汗衣;内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诗·秦风·无衣》

    (16) 禄位;遗风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

    (17) 又如:手泽

    英文翻译

    marsh, swamp; grace, brilli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zaak6

    宋本广韵

    dōng [dong]
    部首: 105
    笔画: 5
    五笔: A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D
    四角: 4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2) 同本义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方边远地方);东村女(即东施);东方作(日出);东记(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

    (4) 特指东西向,与南北向相对 。如:东亩(使田垄东西向)

    (5) 东道主的略称。主人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房东;股东;今天我们作东;东主(东家;店主;房东)

    (6) 春天 。如:东皇(指春种;司春之神);东君(春神);东作(春耕;指春季作物)

    (7) 指厕所 。即“东厕”。旧时厕所设于北房左侧,故称东厕。如:登东(上厕所);东净(厕所);东厮(厕所);东司(厕所)

    副词

    (1) 向东,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东流(东去的流水);东波(向东流逝之水);东徙(向东迁移)

    英文翻译

    east, eastern, east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1
    ◎ 潮州话:dang1(tang) dong1(tong)

    宋本广韵

    zhé [zhe]
    部首: 319
    笔画: 10
    五笔: RR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LR
    四角: 5260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口,折声。本义:聪明,有智慧) 同本义

    哲,知也。——《说文》。古文从三吉(嚞),字亦作喆。作悊

    哲,智也。——《尔雅》

    世有哲王。——《诗·大雅·下武》

    哲夫成城,哲妇倾诚。——《诗·大雅·瞻卬》

    敷求哲人。——《书·伊训》

    或悊或谋。——《汉书·叙传》

    知人则哲,能官人。——《书·皋陶谟》

    (2) 又如:哲士(聪明智慧、见识超常的人);哲子(贤明的人);哲艾(指明达的老人);哲母(贤明的母亲);哲匠(指明达而富有才能的大臣);哲明(贤明的宰相、辅臣);哲夫(足智多谋的人);哲思(精深敏捷的思虑);哲妇(多谋虑的妇人);哲圣(才德超群的人)

    名词

    (1) 贤明的人;有智慧的人

    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书·大诰》

    (2) 又如:先哲;哲人其萎(哲人萎,哲萎。为贤者病逝之典,今亦常用作慰唁之词)

    (3) 哲学的简称 。如:文史哲

    (4) 对别人的尊称、敬称 。如:哲兄(对兄长的尊称。后多用以称他人之兄,犹言令兄,贤兄);哲昆(对他人之兄的敬称);哲嗣(敬称他人之子)

    英文翻译

    wise, sagacious; wise man, sage

    方言集汇

    ◎ 粤语:zit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at7 zet7 [梅县腔] zhat7 [客语拼音字汇] zad5 [客英字典] zhet7 [宝安腔] zet7 [海陆丰腔] zhat7 [东莞腔] ze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七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陟列薛B開入聲開口三等仙Btriet/tyetţĭɛt
    xué [xue]
    部首: 344
    笔画: 8
    五笔: IPB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BND
    四角: 904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

    英文翻译

    learning, knowledge; school

    方言集汇

    ◎ 粤语:hok6

    宋本广韵

    [pi]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XXN
    五行:
    仓颉: QPP
    四角: 520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比声。本义:反手打)

    (2) 同本义 。如:批他几个嘴巴;批颊(打耳光)

    (3) 引申为打、攻击 。如:批挞(敲打);批拉(搏击;扑打);批头竹片(衙役手中的打人竹片。一头扎紧,一头劈分细条);批难(抗击仇敌);批鳞(触犯君王和显贵)

    (4) 引申为刺入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庄子》

    (5) 批示。用钢笔或铅笔在纸上或其他材料上写指示 。如:批文件;批作业;审批(审查批示);批帖(批文);批回(中央对地方官署奏请事宜的批复文书);批详(已批的公文);批子(支取银钱的批条);批反(批示答复)

    (6) 分析;评论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红楼梦》

    (7) 又如:揭批(揭发批判);批削(即批改);批拓(讥讽;轻视);批点(批评指画);批搨(即批评)

    (8) 排除;排挤 。如:批黜(开除贬斥);批抵(排挤打击);批根(排斥,摈弃);批倾(犹排斥);批患(排除祸患)

    (9) 披露

    妙玉扶乩批出来,众人不解。——《红楼梦》

    量词

    用为众多人或大批货物。如:一批游客;大批货物

    名词

    (1) 评语 。如:眉批(在书眉或文稿上方写的批注);朱批(用朱笔写的评语);批本(加有批语的著作本子);批尾(在别人著作后面加评论批注);批抹(犹言批注校改);批笔(对作品加的评语)

    (2) 棉麻等未捻成线、绳时的细缕 。如:线批儿;麻批儿

    英文翻译

    comment, criticize; wholesale

    方言集汇

    ◎ 粤语:pai1
    ◎ 客家话:[梅县腔] pi1 [海陆丰腔] pi3 poi1 pe1 biang1 [客英字典] pi1 pai1 pe1 [陆丰腔] pi1 [客语拼音字汇] pi1 zi1 [台湾四县腔] pi3 poi1 pe1 biang1 [东莞腔] pi1 [宝安腔] pi1
    ◎ 潮州话:po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匹迷齊開平聲開口四等pʰieiphe/phei
    zhù [zhu]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YG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YG
    四角: 301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主声。本义:灌入,注入)

    (2) 同本义

    注,灌也。——《说文》

    振盪注流。——左思《吴都赋》

    丰水东注。——《诗·大雅·文王有声》

    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世说新语·言语》

    而泽下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大雨如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暴雨下如注,水潦成流。——《东观汉记》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把酒注到瓶里;注溉(灌溉);注萤(以水浇灌萤火);注集(流泻汇集);注溜(倾泻的水流)

    (4) 集中;聚集

    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注心(集中心意,专心);注耳(倾耳);注仰(抬头注视);注盼(凝视);注神(凝神);注眼(集中目光看);注眸(凝眸);注睇(凝眸斜视)

    (6) 解释古书原文意义为“注”(解释前人注文的意义为“疏”)

    其有明圣人之道,尽六经之意,而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柳冕《与权德舆书》

    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文心雕龙·颂赞》

    郑玄欲注《春秋传》。——《世说新语·文学》

    注曰“不好”,改为“过”。(注曰,在旁边注明。)——宋· 洪迈《容斋续笔》

    (7) 又如:注本(带有注释的版本);注述(注释);注训(注解);注家(注解古籍的人)

    (8) 投;击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庄子·达生》

    (9) 连为一个整体;连接

    首尾连注,千里不绝。——《北史》

    船上伙计注好纤绳,跳上干岸。——《何典》

    (10) 又如:注易(接连不断);注连(连属,接连不断)

    (11) 预示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搜神记》

    (12) 涂抹

    注了红脂,着意再描双蛾。——清· 洪昇《长生殿·春睡》

    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李贺《恼公》

    (13) 记载

    元初五年,平望侯刘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记。——《后汉书》

    (14) 预先决定

    这命须臾!也是年该月值前生注,来到山溪野路。——康海《中山狼》

    (15) 附着;安放

    注旄首曰旌。——《尔雅·释天》

    (16) 输送

    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名词

    (1) 通常为字较小的,在正文以外印刷的评注或附注 。如:脚注

    (2) 赌注

    一日,博局争注,欧杀人命,亡归平阳。——《聊斋志异》

    (3) 又如:注头(赌注;赌博时押的钱);注马(赌注:下注)

    (4) 用于斟注的小壶

    他则水注:五彩注,石榴注,彩色双瓜注,双鸳注,双鹅注。——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5) 屋檐滴水处

    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司马相如《上林赋》

    (6) 古地名 。故址在河南省临汝县西

    三十二年,伐 郑城 酸枣。败 秦于 注。——《史记》

    量词

    (1) 用于赌注。赌博时一次所用的本钱叫一注

    李逵道:“我不傍猜,只要博这一博,五两银子做一注。”——《水浒全传》

    (2) 用于钱款、交易等。相当于“笔”、“桩”

    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一算那一注花了多少,就知道了。——《红楼梦》

    (3) 用于雨。相当于“阵”、“场”

    萤飞渐多屋渐薄,一注愁霖当面落。——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见寄》

    动词

    (1) 用文字解释词句

    《说文》无註字。《说文解字序》: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五曰转注。其字作“注。”段玉裁曰:“俗作注”。—— 清· 雷浚《说文外编》

    先儒传埻,一切废不用。——《宋史》

    (2) 又如:批注(加评语和注解);评注(评论并注解);注述(注释和著述);注官(注出拟授官职);注家(从事注释的人);注语(用作说明的文字);注赞(关于言行的说明和赞语)

    (3) 记载;登记

    一事註乎志,所以恶子也。——《谷梁传》

    重黎记註。——《后汉书》

    (4) 又如:注代(古代前后仕官吏替换时登记备案);注记(记载,记录)

    英文翻译

    concentrate, focus, direct

    方言集汇

    ◎ 粤语:zyu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u4 [宝安腔] zu5 [东莞腔] zu5 [海陆丰腔] zhu5 [客英字典] zhu5 [台湾四县腔] zu5 [梅县腔] zhu5 [陆丰腔] zh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之戍去聲合口三等cjyoh/tjuhtɕĭu
    [ji]
    部首: 811
    笔画: 12
    五笔: WYS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GD
    四角: 209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集,群鸟在木上也。——《说文》

    集,会也。——《尔雅》

    集于苞栩。——《诗·唐风·鸨羽》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周南·葛覃》

    (2) 又如:集隼(栖息的隼鸟);集凤(凤停于树)

    (3) 引申为停留

    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国语》

    齐集有其一。——《孟子·梁惠王上》

    沙鸥翔集。——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可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4) 集合;聚集;收集

    人皆集于苑。——《国语·晋语》

    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资治通鉴》

    皆集于此。——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四面集。——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集凑(收集拼凑);集叠(收取,打叠);集贤院(唐文学三馆之一。掌秘书图籍等事);集缀(聚集联缀,编辑)

    (6) 依就

    有命既集。——《诗·大雅·大明》

    (7) 又如:集服(顺从,服从);集附(归心,顺服)

    (8) 至;遭受

    不其集亡。——《国语·晋语》。注:“至也。”

    (9) 又如:集蓼(遭遇苦难);集枯(遭到冷遇)

    (10) 成功

    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左传·成公二年》

    (11) 又如:集事(成事;成功)

    (12) 召集

    莫不毕集。——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集诸将而语。——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集谢庄少年。——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3) 通“辑”

    (14) 和协,安抚

    问所以安集百姓。——《史记·曹相国世家》

    而吏安集之不称之效也。——《汉书·匡衡传》

    安集洛阳。——《后汉书·杜诗传》

    安集吏民,顺俗而教。——《吴子·图国》

    (15) 安定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史记·秦始皇本纪》

    几可以解释安集。——《汉书·王莽传下》

    存抚天下,安集中国。——《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名词

    (1) 集子,诗文的汇集

    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曹丕《与吴质书》

    (2) 又如:文集;诗集;地图集;画集

    (3) 集市 。如:集场(集市);集期(集日)

    (4) 集镇,市镇

    那山里关帝庙有两处,集东一个,集西一个。——《老残游记》

    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个幺村,叫做 薛家集,这集上有百十来人家,都是务农为业。——《儒林外史》

    (5) 书、影片的一部分 。如:这些文章分三集出版;这部影片分上、下两集;十集电视连续剧

    (6) 由某些规定的或满足一定条件的事物(称为元素)组成的总体 。如:空集

    (7) 集部,中国图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把诗文等作品列为集部

    至唐始分为四类,曰经、史、子、集。——《新唐书》

    (8) 中国古州名 。北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东巴州置。取东北集川水为名,寄治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

    (9) 姓

    英文翻译

    assemble, collect toge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zaap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p8 cip8 [客英字典] sip8 cip8 zip8 [沙头角腔] cip8 [陆丰腔] sit7 [宝安腔] cip8 [东莞腔] cip8 [客语拼音字汇] xib6 [梅县腔] sip8 [台湾四县腔] sip8 ci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秦入緝A入聲開口三等侵Azip/d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