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施

máo shī [ mao shi]
注音 ㄇㄠˊ ㄕ

词语释义

1.古代美女毛嫱﹑西施的并称。

词语解释

  1. 古代美女 毛嫱 、 西施 的并称。

    《千字文》:“ 毛 施 淑姿。”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道觋》:“母亲説:你内才儿虽‘守真守满’,外像儿‘ 毛 施 淑姿’。”参见“ 毛嬙 ”。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美女毛嫱、西施的并称。参见“毛嬙”。

《千字文》:“毛施淑姿。”
明汤显祖《牡丹亭·道觋》:“母亲説:你内才儿虽‘守真守满’,外像儿‘ 毛施淑姿’。”

毛施的网络释义

毛施

  • 《千字文》:“ 毛 施 淑姿。”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道觋》:“母亲说:你内才儿虽‘守真守满’,外像儿‘ 毛 施 淑姿’。”参见“ 毛嫱 ”。
  • 汉字详情

    máo [mao]
    部首: 419
    笔画: 4
    五笔: TFN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QU
    四角: 20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2) 同本义

    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说文》

    不获二毛。——《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

    王燕则诸侯毛。——《周礼·司仪》

    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欬论》

    其动物宜毛物。——《周礼·大司徒》

    毛马而颁之。——《周礼·校人》

    以启其毛。——《诗·小雅·信南山》

    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胚不生毛。——《韩非子·五蠹》

    与旃毛并咽。——《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小毛角。——唐· 李朝威《柳毅传》

    矢如猬毛。——《资治通鉴·唐纪》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3) 又如:毛女(传说中的仙女,遍体生毛,故名);毛连(用羊毛或其他毛类制成的褡裢);刚毛(人或动物体上长的硬毛);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毛笔(以兽毛制成的笔);毛羽(兽毛和鸟羽);毛戴(寒毛竖立);毛脉(须发与血脉);毛悚(汗毛竖立);毛蓬蓬(须发密而乱貌);毛楂楂(毛发短而硬貌);毛发不爽(犹毫毛不爽);毛耸(毛发竖立)

    (4) 兽类 。如:毛群(兽类);毛挚(猛禽捕食小鸟);毛类(兽类);毛犊(古代传说中兽类之祖);毛鬣(马或野兽的鬃毛)

    (5) 鸟的羽毛

    (6) 又如:毛芥(羽毛和芥子);毛扇(羽毛扇);毛翎(翎毛。借指羽翼);毛质(鸟类的毛羽)

    (7) 亦指带毛的兽皮 。如:毛毛匠(毛皮匠);毛裘(兽皮制作的衣服);毛水(皮毛的表面)

    (8) 通“芼”。草木;五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涧溪沼沚之毛。——《左传·隐公三年》。注:“草也。”

    毛泽未尽。——《谷梁传·定公元年》。注:“凡地之所生谓之毛。”

    锡之不毛之地。——《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墝埆不生五谷曰不毛。”

    (9) ∶中国货币单位“角”的俗称,等于一元的十分之一

    (10) 姓

    动词

    (1) 发火;发怒 。如:毛司火性儿(性格又臭又火爆);尽管他脾气毛

    (2) 贬值,兑换率下降 。如:货币毛了

    (3) 发慌

    祁老爷毛了,只得退了堂。——《儒林外史》

    (4) 又如:发毛(发慌);吓毛了;小偷毛了;毛脚鸡(比喻行动慌里慌张)

    英文翻译

    hair, fur, feathers; coarse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 客家话:[陆丰腔] mo1 [梅县腔] mau1 [宝安腔] mau1 [东莞腔] mau1 [沙头角腔] mau1 [客语拼音字汇] mau1 mau2 mo1 [海陆丰腔] mo1 mau1 [客英字典] mau1 [台湾四县腔] mo1 mau1
    ◎ 潮州话:mo5 ma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袍平聲開口一等mɑumau
    shī [shi]
    部首: 409
    笔画: 9
    五笔: YTB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SOPD
    四角: 08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 yǎn),也声。本指旗帜)

    (2) 旗飘动

    旖施,柔顺摇曳之貌。——《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

    施,旗貌。——《说文》

    旖旎(施)从风。——《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

    (3) 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

    施,予也。——《广雅》

    德施普也。——《易·乾》。释文:“与也。”

    施其功事。——《周礼·内宰》。注:“赋也。”

    齐侯好示务施。——《国语·晋语》。注:“惠也。”

    旅有施舍。——《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施舍不倦。——《左传·昭公十九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图。——《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施予(给,给别人恩惠、财物);施生(施惠于人,给人生路);施人(施恩于人);施香(施舍香火钱);施食(施舍食物);施报(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施赈(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施遣(施舍赠送);施泽(给予恩惠);乐善好施

    (5) 设置;安放

    施于中林。——《诗·周南·兔罝》

    施三川而归。——《史记·韩世家》。正义:“施犹设也。”

    秦政不施。——《汉书·蒯通传》。 师古曰:“施,设也,立也。”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6) 又如:施髟(安上假发);施灵(设置灵堂);施关(设立关卡);施置(处置;安排)

    (7) 施行;实行;推行

    施于有政。——《论语·为政》。包注:“行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8) 又如:施为(施展;作为);施巧(施展巧技);施令,施命(施行政令);施张(施行);施呈(施展);施敬(施行庄敬之教)

    (9) 散布;铺陈

    云行雨施。——《周易·乾卦》

    阴谢阳施。——潘岳《闻居赋》。注:“布也。”

    (10) 又如:施布(散布;传布);施散(布施散发);施属(散布连缀)

    (11) 加;施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红楼梦》

    (12) 又如:施肥;施朱(涂以红色);施粉(涂粉);施检(加印密封)

    (13) 判罪

    施生戮死。——《左传·昭公十四年》。注:“行罪也。”

    (14) 又如:施行(处决,执行死刑;处置,发落)

    (15) 陈尸示众

    及文公入, 秦人杀 冀芮而施之。——《国语·晋语》

    君子不施其亲。——《论语》

    为大戮施之。——《国语·晋语》

    (16) 用;运用

    施则行。——《礼记·礼器》。疏:“用也。”

    爪牙之士施。——《荀子·臣道》。注:“谓展其材也。”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靡计不施,迄无济。——《聊斋志异·促织》

    名词

    (1) 恩惠,仁慈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2) 又如:报施(报恩)

    (3) 旄羽珥,旗竿头上缀饰物

    楼烦以星施。——《逸周书》

    (4) 姓。施琅 Shī Láng (1621—1696) 中国清朝时将领,福建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任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他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封靖海侯

    英文翻译

    grant, bestow; give; act; 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s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1 [东莞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si1 [海陆丰腔] shi1 shi5 [梅县腔] she1 [台湾四县腔] sii1 sii5 [沙头角腔] si3 [宝安腔] si1 [陆丰腔] shi5
    ◎ 潮州话:s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式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mĭes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