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鉴
词语释义
殷鉴
(1) 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往事
词语解释
亦作“ 殷监 ”。谓 殷 人子孙应以 夏 的灭亡为鉴戒。
《诗·大雅·荡》:“ 殷 鉴不远,在 夏后 之世。”《韩诗外传》卷五作“ 殷 监”。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往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表徵盛衰, 殷 鉴兴废。”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人机》:“ 隋氏 之失,可以 殷 鉴。” 明 皇甫汸 《广寒宫登眺》诗:“ 殷 监良非远, 秦 宫亦可哀。” 鲁迅 《伪自由书·文人无文》:“﹝‘姓 张 的’﹞举了一些 日本 文人的‘恶癖’的例子,来作 中国 的有为的青年的 殷 鉴。”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殷监”。谓殷人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
引《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韩诗外传》卷五作“殷监”。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往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表徵盛衰, 殷鉴兴废。”
唐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人机》:“隋氏之失,可以殷鉴。”
明皇甫汸《广寒宫登眺》诗:“殷监良非远, 秦宫亦可哀。”
鲁迅《伪自由书·文人无文》:“﹝‘姓张的’﹞举了一些日本文人的‘恶癖’的例子,来作中国的有为的青年的殷鉴。”
殷鉴的国语词典
殷人灭夏,殷代的子孙应以夏代的覆亡作为鉴戒。语本《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后比喻为可供后人警惕借镜的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后之君子,宜在殷鉴。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殷鉴的网络释义
殷鉴 (词语)
殷鉴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ān
形容词
(1) 黑红色。如:殷妍(红艳);殷殷(殷红的样子)
(2) 另见
yīn
形容词
(1) (会意。从殷从殳。本义:盛乐)
(2) 同本义
殷,作乐之盛称殷。——《说文》。按,殷者,舞之容,殳者,舞之器。
五年而殷祭。——《公羊传·文公二年》
服除而后殷祭。——《礼记·曾子问》
月半不殷奠。——《仪礼·士丧礼》
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易·豫》。王弼注:“用此殷盛之乐荐祭上帝也。”
神其来思,时歆荐殷。——《金史》
(3) 大
殷,大也;众也。——《广雅》
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庄子》
(4) 又如:殷奠(大祭);殷喜(大喜);殷祭(盛大的祭典);殷袔(天子、诸侯在太庙对远近祖先的盛大合祭);殷殷轸轸(盛大众多的样子);殷礼(盛大的祭礼);殷事(指初一、十五日的盛大祭祀)
(5) 众,多
士与女,殷其盈矣。——《诗·郑风·溱洧》
(6) 又如:殷大(众多);殷众(众多);殷猥(繁杂);殷远(繁多而深远);殷碎(繁杂琐碎);殷广(繁多而广泛);殷繁(繁多;众多);殷旷(繁多而拖延日久)
(7) 盛
殷岩泉。——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 又如:殷盛(茂盛;繁盛);殷流(盛行);殷殷屯屯(繁盛的样子);殷炽(殷阗。繁盛);殷草(茂盛的草)
(9) 富裕
民殷国富。——《三国志·诸葛亮传》
(10) 又如:殷户(殷实的人家);殷充(充裕,丰盛);殷足(殷实,富足);殷昌(富庶,昌盛);殷阜(富足);殷厚(殷实,富裕);殷然(充裕);殷强(富裕强健);殷饶(富饶,富裕);殷盈(丰盈,富足)
(11) 深,深切
在殷忧而弗违。——陆机《叹逝赋》
情意甚殷。——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12) 又如:殷握(深深地了解;掌握);殷谢(深切致谢)
(13) 恳切
书中情意其殷。——宗臣《报刘一丈书》
(14) 又如:殷挚(恳切诚挚);殷重(恳切深厚)
(15) 热情接待客人或陌生人的 。如:招待甚殷
名词
(1) 殷朝 。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是商代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后改用的称号
殷周之世。——《韩非子·五蠹》
(2) 又如:殷士(殷人);殷正(殷历正月。相当于农历十一月);殷冬(旧历十一月);殷民(殷商的百姓。亦指殷代遗民);殷宗(殷人的宗祀。指殷朝);殷契(殷墟书契的省称,即殷商甲骨文字);殷理(刑法);殷虚(殷墟);殷见(殷同。周代各方诸侯于一年四季分批朝见天子);殷国(周代天子在侯国行殷见之礼);殷历(起于周末而传于汉初的六种古历之一;亦指殷商时所用历法)
(3) 古都邑名 ,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此。后世称为“殷墟”
(4) 深厚的情意
有怀载殷。——张昭远《旧唐书》
(5) 姓
(6)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jin1 [客英字典] jin1 [台湾四县腔] jin1 jen1 [梅县腔] jin1 [陆丰腔] jin1 [客语拼音字汇] yin1 [海陆丰腔] rin1 ren1 [东莞腔] j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殷 | 於斤 | 影 | 欣 | 平聲 | 文 | 開口三等 | 臻 | 欣 | ʔĭən | qion/io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监声。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2) 同本义
鑑,大盆也,一曰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文》。徐灏曰:“鑑,古祇作堅,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鑑,声转为镜。”
鑑谓之镜。——《广雅》
借明于鑑以炤之。——《淮南子·主术》
我心匪鑒。——《诗·邶风·柏舟》
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庄子》
春始治鑑。——《周礼》
(3) 又如:鉴诸(古代承露取水的器具);鉴燧(方诸和阳燧)
(4) 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 。如:龟鉴;鉴台(镜台);鉴明(镜面明净);鉴洼(凹面镜);鉴团(凸面镜);鉴台(镜台,梳妆台)
(5) 借鉴,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槛外诸鉴。——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6) 又如:引以为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鉴戒(以过去的经验为教训)
(7) 编年史的一种名称 。如:《资治通鉴》;《了凡纲鉴》;鉴书(历史;史书);通鉴;年鉴;图鉴
动词
(1) 明察,审查
谿极则不鑒。——《吕氏春秋·适音》
不能鉴听。——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鉴彻(明察);鉴达人(鉴事人。明察事理的人);鉴貌辨色(察颜观色;看脸色行事);鉴事(明察事理)
(3) 照看 。如:鉴人(照人);水清可鉴;鉴微(照见细微的东西)
(4) 旧时书信套语,表示请对方看信 。如:某先生台鉴;惠鉴;钧鉴
(5) 借鉴,鉴戒
哀之而不鉴之。——唐· 杜牧《阿房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