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绥

sǐ suí [ si sui]
繁体 死綏
注音 ㄙˇ ㄙㄨㄟˊ

词语释义

谓军队败退,;将领应当治罪。

效死沙场。

指死于战事者。

词语解释

  1. 谓军队败退,;将领应当治罪。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旧唐书·忠义传下·李源》:“《礼》著死绥,《传》称握节,捐生守位,取重人伦。”

  2. 效死沙场。

    唐 杜牧 《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长句》:“死绥却是古来有,驍将自惊今日无。”《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上有掣肘之讥,下无死绥之志。”《明史·王元翰传》:“平居冻馁,脱巾可虞,有事怨愤,死绥无望。塞北之患未可知也。”

  3. 指死于战事者。

    唐 陈子昂 《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苏宏晖谢表》:“遂得齿剑餘魂,更参授鉞之任;死绥之魄,復同挟纊之恩。”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 方振声 以县丞謚‘义烈’,俱照知府例卹,则皆出特恩。盖我圣朝崇奬死绥不遗微末如此也。”

引证解释

⒈ 谓军队败退,;将领应当治罪。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旧唐书·忠义传下·李源》:“《礼》著死绥,《传》称握节,捐生守位,取重人伦。”

⒉ 效死沙场。

唐杜牧《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长句》:“死绥却是古来有,驍将自惊今日无。”
《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上有掣肘之讥,下无死绥之志。”
《明史·王元翰传》:“平居冻馁,脱巾可虞,有事怨愤,死绥无望。塞北之患未可知也。”

⒊ 指死于战事者。

唐陈子昂《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苏宏晖谢表》:“遂得齿剑餘魂,更参授鉞之任;死绥之魄,復同挟纊之恩。”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方振声以县丞謚‘义烈’,俱照知府例卹,则皆出特恩。盖我圣朝崇奬死绥不遗微末如此也。”

死绥的国语词典

效命战场,以身殉军。

死绥的网络释义

死绥

  • 死绥,词语。“绥”是古代的旌旗和旒。
  • 汉字详情

    [si]
    部首: 406
    笔画: 6
    五笔: GQXB
    五行:
    仓颉: MNP
    四角: 10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 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 同本义

    死,民之卒事也。——《说文》

    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

    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沁人曰死。——《礼记·檀弓》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

    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亡何国变,宁南死。——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死生(死亡和生存);死过(死去,去世);死限(死期,寿命的期限);死却(死去;死掉);死不残(半死不活;不中用);死去还魂(死去活来);死费尽残(半死不活);死数里算帐(离死期不远);死耗(死亡的消息);死君(死去的国君)

    (4) 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5) 又如:死义(为信守节义而死);死难;死节(以一死保全节操);死士(誓死效劳之士)

    (6) 穷,尽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常建《吊王将军墓》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

    (7) 拼死,拼命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战国策·秦策》

    上欲陵死战,召 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汉书·李广传》

    (8) 又如:死战:死守;死杀(死命拼杀)

    (9) 固守;抱着不放 。如:心还没死;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形容词

    (1) 死板,不灵活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白居易《画竹歌》

    (2) 又如:死水;死法(固定、死板的方法);死心眼;死画(呆板而不具灵性的画);死规矩;死教条;死口(不可改变的话);死格(死板的格式);死办法;死临侵(亦作“死淋侵。”死呆呆毫无生气的样子)

    (3) 不可调和的 。如:死对头;死敌;死雠仇(死对头)

    (4) 不能通过的 。如:把漏洞堵死;死胡同;死角;死路

    (5) 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

    与顿丘 李奖一面,便定死交。——《北齐书·宋游道传》

    (6) 又如:死扣儿;窗子钉死了;死结;死心搭地(死心落地。不作他想,实心实意);死桩(死木头;木头疙瘩)

    (7) 表示爱怜的 。如:死丫头,你快过来

    (8) 无用的。詈词 。如:死狗;死公;死货(无用的人);死老头子

    副词

    (1) 甚;极

    这添添小哥哥,今年十三岁,天生的甚是聪明,父亲欢喜死他。—— 杨文奎《儿女团圆》

    (2) 又如:死急(极其急迫);死要面子;高兴死了;累得要死;累死了;死沉;高兴死了

    名词

    (1) 死刑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尸体

    生拘白乞而问 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汉遣使三辈至 唐居,求 谷吉等死。——《汉书·陈汤传》

    安所求子死?——《汉书·尹赏传》

    (3) 主,主管

    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墨子》

    英文翻译

    die; dead; death

    方言集汇

    ◎ 粤语:sei2 si2
    ◎ 客家话:[东莞腔] si3 [宝安腔] si3 [客英字典] si3 [陆丰腔] si3 shi1 [梅县腔] si3 [海陆丰腔] si3 [客语拼音字汇] xi3 [台湾四县腔] si3 [沙头角腔] si3
    ◎ 潮州话:s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姊脂B開上聲開口三等脂Bsisiix/syy
    suí [sui]
    部首: 332
    笔画: 10
    五笔: XEV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VMBV
    四角: 2214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糸( ),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

    (2) 同本义

    绥,车中把也。——《说文》

    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礼记·少仪》

    子良授太子绥。——《左传·哀公二年》

    《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我国古代的车马》

    (3) 又如:执绥(挽住车中绳索);绥绳(执以登车的绳索)

    (4) 上古五服之一 。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5) 绥江 。在福建省西部

    (6) 旧绥远省略称 。1928年设省,1954年撤销

    (7) 绥州,古州名 。西魏置,在今陕西省绥德县

    动词

    (1) 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

    时军司马班超留 于寘,绥集诸国。——《后汉书·西域传·序》

    (2) 又如:绥民(安定人民);绥安(安定);绥定(安定);绥纳(安抚接纳);绥驭(安抚控制);绥养(安定抚养);绥御(安抚统治);绥服(安定顺服);绥集(安辑,安抚和合);绥宁(安定)

    (3) 临阵退军,向后撤

    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左传·文公十二年》

    (4) 制止;止

    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国语·齐语》

    形容词

    (1) 舒缓的

    绥,舒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绥者,安之舒也。”

    (2) 平安;安好;安泰

    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

    (3) 又如:顺颂时绥(书信用语)

    英文翻译

    soothe, appease, pacify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1

    宋本广韵

    死绥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