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辂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次路 ”。副车。
《书·顾命》:“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礼记·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享 子展 ,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 子产 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 杜预 注:“先路、次路皆王所赐车之总名。”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次路”。副车。
引《书·顾命》:“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
《礼记·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
杜预注:“先路、次路皆王所赐车之总名。”
次辂的网络释义
次辂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2) 同本义
次,舍也。——《礼记·檀弓上》注
楚师伐 郑, 次于 鱼陵。——《左传·襄公十八年》
泰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王次于 河朔。——《书·泰誓中》
(3) 指行军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4) 又如:次止(驻止;止宿)
形容词
(1) 第二,居其次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次从(然后;接着);次后(以后;续后);次早(第二天早上)
(3) 副,贰 。如:次车(副车);次介(副使);次相(副丞相)
(4) 属于质量差的 。如:次品
名词
(1) 顺序,等第
陈胜、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
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
(2) 又如:二次曲线;次序(依次排列的顺序);次第(顺序,次序)
(3) 按物体的地位或事件的先后作出的排列 。如:圆锥是二次曲线
(4) ∶表示行动的回数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徐霞客游记》
(5) 又如:我回去过三次;一次就借了五十块钱
(6) 旅行时停留的处所 。如:旅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i4 [海陆丰腔] cih5 [梅县腔] ze5 [宝安腔] cu5 [客英字典] cih5 [陆丰腔] cih6 [东莞腔] cu5 [台湾四县腔] cih5 [沙头角腔] c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次 | 七四 | 清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tsʰi | chiih/ci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车,各声。本义:绑在车辕上用来牵引车子的横木)
(2) 同本义
辂,车軨前横木也。——《说文》。按,人挽之车施辂,与驾牛马者不同。
当前辂。——《仪礼·既夕礼》。注:“辕缚所以属引。”
脱輓辂。——《史记·刘敬传》。索隐:“鹿车前横木。”
(3) 引申为古代的大车,多指帝王用的
大辂、次辂。——《书·顾命》
辂车十五乘。——《国语·晋语》
乘殷之辂。——《论语》
(4) 又如:辂车(天子的乘车);辂马(天子乘车之驾马);辂车衮冕(大车与礼服)
动词
(1) 拉车
服牛辂马。——《管子·小匡》
(2) 假借为“络”。用网状物兜住头
服牛辂马。——《管子·小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