楫棹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檝櫂”。亦作“檝棹”。
1.船桨。短桨称楫,长桨称櫂。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胸腹;浮舟江海,捐弃楫櫂,观者为之寒心。”《南史·儒林传·王元规》:“ 元规 唯有一小船,仓卒引其母妹并姑姪入船, 元规 自执檝棹而去。”《汉书·元后传》“辑濯 越 歌” 唐 颜师古 注:“令执楫櫂人为 越 歌也。”
指船。
晋 潘岳 《西征赋》:“凡厥寮司,既富而教,咸帅贫惰,同整檝櫂。” 宋 姜夔 《湘月》词序:“ 长溪 杨声伯 典 长沙 檝櫂,居濒 湘江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檝櫂”。亦作“檝棹”。 船桨。短桨称楫,长桨称櫂。
引三国魏曹冏《六代论》:“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胸腹;浮舟江海,捐弃楫櫂,观者为之寒心。”
《南史·儒林传·王元规》:“元规唯有一小船,仓卒引其母妹并姑姪入船, 元规自执檝棹而去。”
《汉书·元后传》“辑濯越歌” 唐颜师古注:“令执楫櫂人为越歌也。”
⒉ 指船。
引晋潘岳《西征赋》:“凡厥寮司,既富而教,咸帅贫惰,同整檝櫂。”
宋姜夔《湘月》词序:“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檝櫂,居濒湘江。”
楫棹的网络释义
楫棹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短的船桨)
(2) 同本义。短曰楫,长曰楫
棹,短曰楫,长曰棹。——《韵会》
楫,舟擢也。——《说文》
桧楫桧舟。——《诗·卫风·竹竿》
楫齐扬以容与兮。——《楚辞·哀郢》。注:“船櫂也。”
亡维楫。——《汉书·贾谊传》
(3) 泛指船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樯倾楫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横卧一楫。——明· 魏学洢《核舟记》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 又如:中流击楫;舟楫;楫子(船桨);楫橹(桨与橹);楫櫂(船桨)
(5) 船
通民楫,而阻夷船之闯入者。——梁延《夷氛闻记》
(6) 又如:闄櫂(船);楫师(船工)
动词
划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诗·大雅·稢朴》
一手附舟傍,一手楫水而至岸也。——明· 费信《星槎胜览》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iap7 [宝安腔] ziap7 [梅县腔] ziap7 [台湾四县腔] ziap7 [客语拼音字汇] jiab5 [海陆丰腔] ziap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接 | 即葉 | 精 | 葉A | 入聲 | 葉 | 開口三等 | 咸 | 鹽A | ciep/ziep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卓声。本义:长的船桨)
(2) 同本义
桂棹兮兰枻。——《楚辞·九歌·湘君》
(3) 又如:棹竿(竹竿制作的船桨)
(4) 泛指船桨
短棹沿洄野兴浓。——陆游《泛舟》
(5) 又如:短棹(短把的船桨)
(6) 指船
发战棹东下。——《宋史·太祖本纪》
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徐彦伯《采莲曲》
(7) 又如:棹夫(船夫);棹郎(船夫);棹楫(船桨);棹影(船影)
动词
(1) 划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
(2) 又如:棹船(划船);棹力(船桨划水之力);棹舟(划船);棹卒(操棹行船的兵士)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zok7 [宝安腔] zok7 | cau5 [客英字典] zok7 [沙头角腔] zok7 [客语拼音字汇] zog5 [海陆丰腔] zok7 cau6 [陆丰腔] zok7 [台湾四县腔] zok7 cau5
◎ 潮州话:za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棹 | 直敎 | 澄 | 肴 | 去聲 | 效 | 開口二等 | 效 | 肴 | ɖʰau | drauh/dea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