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刺

jí cì [ ji ci]
注音 ㄐ一ˊ ㄘˋ

词语释义

棘刺 jícì

(1) 泛指动植物体表的针状物

thorn

词语解释

  1. 荆棘芒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列子·汤问》:“ 飞卫 之矢先穷。 纪昌 遗一矢;既发, 飞卫 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 清 唐甄 《潜书·全学》:“士或遇蠭蠆而色变,触棘刺而失声。”

  2. 喻刚直严正。

    《晋书·崔洪传》:“寻为尚书左丞,时人为之语曰:‘丛生棘刺,来自 博陵 。在南为鷂,在北为鹰。’”

  3. 喻障碍。

    清 郑燮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一种新鲜活泼之气,宜场屋,利科名,即其人富贵福泽享用,自从容无棘刺。”

引证解释

⒈ 荆棘芒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
《列子·汤问》:“飞卫之矢先穷。 纪昌遗一矢;既发, 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
清唐甄《潜书·全学》:“士或遇蠭蠆而色变,触棘刺而失声。”

⒉ 喻刚直严正。

《晋书·崔洪传》:“寻为尚书左丞,时人为之语曰:‘丛生棘刺,来自博陵。在南为鷂,在北为鹰。’”

⒊ 喻障碍。

清郑燮《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一种新鲜活泼之气,宜场屋,利科名,即其人富贵福泽享用,自从容无棘刺。”

棘刺的网络释义

棘刺

  • 棘刺:汉语词汇
  • 棘刺:药用植物
  • 棘刺 (汉语词汇)

  • 棘刺,拼音为jí cì,汉语词汇,泛指动植物体表的针状物。
  • 棘刺造句

    他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拨开棘刺,转过身来。
    如果我的爱情是鲜花,我愿意拥抱它的美丽芬芳;如果我的爱情是荆棘,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拥抱它的尖锐疼痛。即使荆棘刺穿我的皮肤,刺进我的心脏,只要能距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
    三藏勒马观看,那岭上荆棘丫叉,薜萝牵绕,虽是有道路的痕迹,左右却都是荆棘刺针。
    水体中所生长的浮游植物以裸藻门的藻类为主,这是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品种。
    我敢发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全身长满棘刺的软体动物。
    我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不跟随队伍去该去的地方?一天,一月,一年,混住的天幕飘荡灰烬般的浮雪,我在逝者之路上徘徊,忘记了时间和他的样子,知道喉咙喑哑,后背佝偻,双脚被荆棘刺的浸透鲜血。君子在野。
    迟缓召唤出“荆棘手雷”,女祭司可以将其扔下,制造出一片翻动的荆棘刺。
    人生并非充满了玫瑰花,倒是有时路上的荆棘刺痛了你。巴尔扎克。
    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这一身白衣,如死般寂寞,他赤足而行,脚下血莲盛放。哪怕千百步的成功,只要有一步失败,就可能被荆棘刺穿心脏,万劫不复。
    如果这条路是错误的,那么我就去寻找正确的路;如果荆棘刺破了我的双脚,那么我就带着它继续前进-------我绝不会停下!咕啾组。
    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海洋中有一种很小的硬颚鱼,它的外皮很松懈,浑身长满了尖锐的棘刺,它对付比自己大许多倍的鱼很有一套方法。
    笺言在愚昧人的口中,好像荆棘刺入醉汉的手。

    汉字详情

    [ji]
    部首: 420
    笔画: 12
    五笔: GMI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BDB
    四角: 5599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二-朿(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本义:丛生的小枣树)

    (2) 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有刺。果实较枣小,味酸,种子、果皮、根可入药

    棘,小枣丛生者。——《说文》

    實于丛棘。——《易·坎》

    园有棘。——《诗·魏风·园有桃》

    伐棘枣以为矜。——《淮南子·兵略》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陆龟蒙《吴宫怀古》

    (3) 又如:棘薪(指酸枣树已长成薪柴)

    (4) 泛指有芒刺的草木

    攀草牵棘。——《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虫伏棘根。——《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荆棘丛生;披荆斩棘;棘针科(有棘刺的植物,荆棘丛);棘匕(枣木做的饭匙。匕:饭勺或羹匙);棘楚(即荆棘。有芒刺的草木)

    (6) 解剖结构上的一种刺状突起或齿状突起 。如:额棘;髂棘

    (7) 四轴海绵骨针,其中辐肋等长或近于等长

    (8) 通“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可以直刺与横击

    子都拔棘以逐之。——《左传·隐公十一年》

    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礼记·明堂位》

    (9) 又如:棘门(宫门。即戟门。古代帝王宿处门口武士执戟或插戟于地守卫,称棘门)

    (10) 中国地名

    (11) 春秋鲁国的都城,在今山东省肥城县南

    (12) 春秋楚国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永城县南

    (13) 姓

    形容词

    (1) 棱角整饬,锋刃锐利

    仁失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诗·小雅·斯干》

    (2) 办事艰难

    语其艰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唐· 刘知几《史通》

    (3) 通“亟”。急切,急迫

    匪棘其欲,遹追来孝。——《诗·大雅·文王有声》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诗·小雅·采薇》

    (4) 通“瘠”。瘦弱;土地不肥沃

    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诗·桧风·素冠》

    凡耕之大方……棘者欲肥,肥者欲棘。——《吕氏春秋·任地篇》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英文翻译

    jujube tree; thorns, brambles

    方言集汇

    ◎ 粤语:gik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it7 [宝安腔] git7 [梅县腔] git7 [台湾四县腔] git7 [客语拼音字汇] gid5 [海陆丰腔] g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紀力職開入聲開口三等kik/kiokkəu
    cì,cī [ci]
    部首: 208
    笔画: 8
    五笔: GMIJ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BLN
    四角: 52900

    详细解释

    (1) 激烈的撞击或爆炸声 。如:刺的一声,他滑了一个跟头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刀,朿( )声。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2) 同本义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说文》

    刺,杀也。——《尔雅》

    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礼·司刺》

    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慧星袭月。——《战国策·魏策》

    (3) 又如:刺焚(刺股、焚膏之略词,比喻刻苦攻读);刺子(暗剑);刺心(以刀等刺进心脏。喻刺痛内心);刺血(刺手指出血。表示虔诚的一种苦行);刺臂(古代一种黥刑,在犯者臂部刺字;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4) 讽刺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讥刺(讥讽);刺邪(讽刺邪恶);刺戒(讥刺告戒);刺美(讽刺邪恶,赞扬美好)

    (6) 杀。古时君杀大夫叫刺

    经刺公子偃。——《左传·成公十六年》。注:“ 鲁杀大夫皆言刺。”

    刺怀公于 高梁。——《国语·晋语》

    (7) 又如:刺斫(刺杀);刺虎(杀虎)

    (8) 指责、揭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刺举(检举;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刺打(斥责。方言)

    (10) 探取;采取

    刺六经中作王制。——《史记·封禅书》

    (11) 又如:刺取(采取,选用);刺问(探问);刺答(拜访答问)

    (12) 刺探;侦探

    至公车刺取。——《汉书·丙吉传》

    (13) 又如:刺事(打探事情);刺取(刺探);刺候(刺探侦察)

    (14) 插入;钻进 。如:刺天(冲入天空)

    (15) 刺激;刺射 。如:刺干(刺激);刺闹(发痒);刺恼(刺挠。烦恼;难受)

    (16) 刺绣(一种美术工艺) 。如:刺文(犹刺绣);刺凤描鸾(谓刺绣)

    名词

    (1) 泛指尖利如针之物 。如:刺竹(一种多刺的竹);刺儿(尖锐像针的东西);刺莓(有刺的野生莓子)

    (2) 名帖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刺呼(名片上所写的姓名);刺纸(犹名片);刺请(以名刺邀请)

    (4) 兵器的锋刃 。如:刺兵(古代兵器,矛属)

    (5) 旁边 。如:刺斜(旁边);刺邪里,刺斜(旁边)

    (6) 另见

    英文翻译

    stab; prick, irritate; prod

    方言集汇

    ◎ 粤语:ci3 cik3 sik3
    ◎ 客家话:[宝安腔] ciuk7 | ci5 [梅县腔] ze5 ciuk7 lak7 [台湾四县腔] ciuk7 cih5 [客英字典] cih5 ciuk7 cu5 [东莞腔] ci5 [海陆丰腔] ciuk7 cih5 [客语拼音字汇] ci4 cug5 qiag5 qiug5 [陆丰腔] ciuk7
    ◎ 潮州话:ceng3 (tshùrng 旧时:tshǹg) ci3 (chhì)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七賜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chieh/ciehtsʰĭ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