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调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难奏的曲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 晏 教以《天女謫降》之曲,指法拗折,习之三日,始能成曲。 晏 曰:‘梗概已尽,此后但须熟耳。嫻此两曲,琴中无梗调矣。’”
引证解释
⒈ 难奏的曲调。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晏教以《天女謫降》之曲,指法拗折,习之三日,始能成曲。
引晏曰:‘梗概已尽,此后但须熟耳。嫻此两曲,琴中无梗调矣。’”
梗调的网络释义
梗调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更声。本义:一种树)
(2) 刺榆(Hemiptelea davidii)的古名
梗,山枌榆。荚可为芜荑也。——《说文》。按,叶小于常榆,刺如柘刺,其木坚韧,中犊车材,即诗之山有枢。
(3) 有刺的草木
凡草木刺人,自关而东,或谓之梗。——《西京赋》
梗木为之靡拉。——《方言三》
(4) 又如:梗林(多刺的林丛);梗莽(荆棘草莽);梗刺(草木茎上有刺针)
(5) 草本植物的枝茎
桃梗土偶。——《战国策·秦策》
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战国策·齐策》
(6) 又如:菠菜梗;梗子(植物的枝或茎);荷梗;芹菜梗
动词
(1) 阻塞;阻碍
元恶未黜,天邑犹梗。——《梁书·高帝纪》
是时道路梗涩,人怀危惧,承每遇艰险,处之夷然。——《晋书·王承传》
(2) 又如:梗涩(阻塞难通);梗化(阻塞教化;妨碍管教);梗滞(阻塞);梗拒(阻拦拒绝);梗沮(阻扰;干扰);梗碍(阻塞)
(3) 假借为“抗”。抵御;抗拒
(4) 又如:梗命(抗命);梗寇(作梗御寇);梗骜(亦指桀骜不驯的人)
(5) 挺直 。如:梗着脖子
凤姐听了,把头一梗。——《红楼梦》
(6) 通“鲠”。食留咽中
谁生厉阶,至今为梗。——《诗·大雅·桑柔》
形容词
(1) 耿直,刚正
子文都,性梗直,仕 周,为右侍上士。——《北史·汝阴王天赐传》附 修义
(2) 又如:梗梗(正直坚定的样子);梗令之人(梗直的人);梗野(率直粗鲁)
(3) 强硬;凶猛
梗,猛也。——《方言二》
锄其强梗。——《淮南子·原道》
(4) 又如:梗化(强硬);梗悍(强横);梗强(强横凶暴)
(5) 大略
略举其梗概。——左思《吴都赋》。注:“粗言也。”
概,略也。——《方言十三》
(6) 又如:梗概;梗迹(隐约细微的行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en3 kwang3 [梅县腔] gen3 [宝安腔] gang3 [东莞腔] gang3 [海陆丰腔] gien3 kwang3 [客语拼音字汇] gang1 gang3 guang1 guang3 [客英字典] gen3 gi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梗 | 古杏 | 見 | 庚二開 | 上聲 | 梗 | 開口二等 | 梗 | 庚 | kɐŋ | krangx/keank |
详细解释
diào
动词
(1) (形声。从言,周声。(
)本义:声音调和;协调)(2) 选拔或提拔官吏
调故吏。——《汉书·昭帝纪》。注:“谓发选也。”
调关东轻车锐卒。——《汉书·宣帝纪》
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汉书》
婿竟不调。——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调头(换地方;自主的妓女迁居);调职(公务员调换服务单位)
(4) 征用,提取,征发
特选横调。——《后汉书·左雄传》。注:“征也。”
(5) 又如:调发(征发);调练(征调操练);调取(发命令取人)
(6) 调动
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去来征战。——《西游记》
(7) 又如:调人;调干部;调遣;调阵子(调阵。舞台上演员扮兵将调兵布阵的样子);调补(调动填补官职空缺);调派(分派);调拨(调遣分派);调三惑四(挑拨离间)
(8) 转动 。如:调眼色(眉目传情,用目光示意)
(9) 计算;调查
调立城邑。——《汉书·晁错传》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汉书》
(10) 耍弄。通“掉”。如:调嘴(卖弄口舌。即耍嘴皮子);调慌(撒谎);调嚣虚(弄虚头,作假);调罨子(耍弄花招);调嘴弄舌(耍嘴,卖弄口舌)
(11) 同“掉”
杨志调过朴刀便打。——《水浒传》
名词
(1) 腔调,一个地区的本地人或居民的典型的言语习惯 。如:他带山东调;调类(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调分类);调符(用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2) 构成句子或词组语调成分的某种特有的音调或音调变化 。如:高调
(3) 曲调,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列,音乐的旋律 。如:二黄调;四平调;调性(音乐名词);调门(中国传统剧曲的歌唱者对于音调高低的音乐名词)
(4) 调式,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和谐好听的一组音 。如:大调
(5) 格调,人的才气风格 。
谁爱风流高格调。——唐· 秦韬玉《贫女》
(6) 又如:才调;雅调
(7) 意见、主张的基本倾向。如:论调;唱高调
tiáo
形容词
(1) (形声。从言,周声。本义:和谐;协调) 同本义
调,和也。——《说文》
合得周密谓之调。——《贾子道术》
调和乐也。——《荀子·臣道》
弓矢既调。——《诗·小雅·车攻》
调悦者,情之道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调而应之。——《庄子·知北游》
帝善其调达,乃敕一御妓奏笛。——《晋书·桓伊传》
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贾思勰《齐民要术》
(2) 又如:调元(调和大化阴阳的元气);调序(调和);调琴(调和琴弦,弹琴);调畅(调和通畅);调适(调和顺适);调调(风吹物摇动的样子);调变(调和,调理)
动词
(1) 调节
调竽笙篪篁。——《礼记·月令》
(2) 又如:调排(调整安排);调风(整顿风俗);调气(调节四时的气候);调息(调节呼吸)
(3) 驯服;训练
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盐铁论》
(4) 调治;调养(调治保养)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5) 又如:调鼎持衡(比喻治理国家);调息(调养休息);调治(医疗;疗治)
(6) 嘲笑
唐僧渊目深而鼻高, 王丞相每调之。——《世说新语》
(7) 如:调喉(取笑);调侃(用言语戏弄;嘲弄)
(8) 搀合 。
(9) 如:调三窝四(搬弄是非);调白(挑唆);调味
(10) 经搅拌、摇晃混合 。
(11) 如:调和鼎鼐(在鼎里调和食物。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亦喻宰相之职);调匀;调色
(12) 调节音高或使之入调 。
(13) 如:调弦;调高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
(14) 演奏
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5) 调济
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盐铁论》
(16) 调戏
李师师再与 燕青把盏,又把言语来调他。——《水浒传》
(17) 又如:调光(勾引;调情);调引(引逗;勾引)
(18) 掷;丢
我看了,搬起一块大石,调打下去。——《西游记》
(19) 耍 。
(20) 如:调嘴调舌(耍嘴皮);调嘴(耍嘴皮子);调脾(耍脾气;顽皮)
(21) 调弄,弹奏
可以调素琴。——《三国志·诸葛亮传》
名词
(1) 烹调,调味
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