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化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谓顽固不服从教化。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二书》:“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而为吏者,又非素择之材也。一日卒然梗化,遂欲齐之以法,岂非左右者之误,而不为无害也哉!” 元 虞集 《刷马歌》:“ 岭 南烽火乱者谁,何事至今犹梗化。” 明 宋濂 《端木府君墓志铭》:“尔曷为良民以报上德,寧梗化以自戕耶?梗化弗祥,天刑所不贷,尔其识之。”《水浒后传》第一回:“那地方原是蛮荒徼域,人民梗化,不遵法度。”
引证解释
⒈ 谓顽固不服从教化。
引宋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而为吏者,又非素择之材也。一日卒然梗化,遂欲齐之以法,岂非左右者之误,而不为无害也哉!”
元虞集《刷马歌》:“岭南烽火乱者谁,何事至今犹梗化。”
明宋濂《端木府君墓志铭》:“尔曷为良民以报上德,寧梗化以自戕耶?梗化弗祥,天刑所不贷,尔其识之。”
《水浒后传》第一回:“那地方原是蛮荒徼域,人民梗化,不遵法度。”
梗化的网络释义
梗化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更声。本义:一种树)
(2) 刺榆(Hemiptelea davidii)的古名
梗,山枌榆。荚可为芜荑也。——《说文》。按,叶小于常榆,刺如柘刺,其木坚韧,中犊车材,即诗之山有枢。
(3) 有刺的草木
凡草木刺人,自关而东,或谓之梗。——《西京赋》
梗木为之靡拉。——《方言三》
(4) 又如:梗林(多刺的林丛);梗莽(荆棘草莽);梗刺(草木茎上有刺针)
(5) 草本植物的枝茎
桃梗土偶。——《战国策·秦策》
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战国策·齐策》
(6) 又如:菠菜梗;梗子(植物的枝或茎);荷梗;芹菜梗
动词
(1) 阻塞;阻碍
元恶未黜,天邑犹梗。——《梁书·高帝纪》
是时道路梗涩,人怀危惧,承每遇艰险,处之夷然。——《晋书·王承传》
(2) 又如:梗涩(阻塞难通);梗化(阻塞教化;妨碍管教);梗滞(阻塞);梗拒(阻拦拒绝);梗沮(阻扰;干扰);梗碍(阻塞)
(3) 假借为“抗”。抵御;抗拒
(4) 又如:梗命(抗命);梗寇(作梗御寇);梗骜(亦指桀骜不驯的人)
(5) 挺直 。如:梗着脖子
凤姐听了,把头一梗。——《红楼梦》
(6) 通“鲠”。食留咽中
谁生厉阶,至今为梗。——《诗·大雅·桑柔》
形容词
(1) 耿直,刚正
子文都,性梗直,仕 周,为右侍上士。——《北史·汝阴王天赐传》附 修义
(2) 又如:梗梗(正直坚定的样子);梗令之人(梗直的人);梗野(率直粗鲁)
(3) 强硬;凶猛
梗,猛也。——《方言二》
锄其强梗。——《淮南子·原道》
(4) 又如:梗化(强硬);梗悍(强横);梗强(强横凶暴)
(5) 大略
略举其梗概。——左思《吴都赋》。注:“粗言也。”
概,略也。——《方言十三》
(6) 又如:梗概;梗迹(隐约细微的行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en3 kwang3 [梅县腔] gen3 [宝安腔] gang3 [东莞腔] gang3 [海陆丰腔] gien3 kwang3 [客语拼音字汇] gang1 gang3 guang1 guang3 [客英字典] gen3 gi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梗 | 古杏 | 見 | 庚二開 | 上聲 | 梗 | 開口二等 | 梗 | 庚 | kɐŋ | krangx/keank |
详细解释
huā
动词
(1) 用掉、耗费。同“花” 。如:化钱;化工夫
(2) 另见
huà
动词
(1) (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匕,变也。——《说文》。徐灏曰:“匕化古今字。”
知变化之道。——《易·系辞传》。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 荀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
和故百物化焉。——《礼记·乐记》
若欲其化也。——《周礼·柞氏》。注:“犹生也。”
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注:“化者改旧形之名。”
胜败若化。——《国语·晋语》。注:“言转化无常也。”
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
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
身化促织。——《聊斋志异·促织》
而骨化石。——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化现(变化);化心(改变其心性);化先(四时变化之始);化治(变化治理)
(4) 教化
化,教行也。——《说文》。段注:“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周礼·大宗伯》
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荀子·七法篇》
神则能化矣。——《荀子·不苟篇》
变则化。——《礼记·中庸》
淳淳乎纯谨畏化。——《吕氏春秋·士容》。注:“教也。”
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杨恽《报孙会宗书》
(5) 又如:化声(因推行教化而有声誉);化行(教化播扬于某地);化诲(开导教诲);化雨(比喻善于施教,犹如雨水滋润植物一样);化作(化育生成);化物(化育外物);化胎(化育成胎);化气(化育之气);化光(德化光大);化向(受德化而归顺);化流(德化传布)
(6) 感化;转变人心
正月实来化我也。——《公羊传·桓公六年》。注:“行过无礼谓之化。”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邹阳《狱中梁王书》
(7) 又如:化俗(化民成俗,改善习俗);化物(感化外物);化服(感化顺服);化盗(感化盗贼使为良民)
(8) 募化
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西游记》
(9) 又如:化饭(化斋);化布施(即化缘。佛教用语。募化钱粮);化钱(募化钱财);化斋(僧道向人募化斋饭)
(10) 用火烧 。如:化人场(化人厂。即火葬场);火化
(11) 消化;领会,融会贯通
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
(12) 又如:化食;食古不化
(13) 死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唐· 刘禹锡《祭柳员外文》
(14) 消除,去掉
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名词
(1) 习俗,风气
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汉书》
(2) 造化。自然的功能
修短随化。——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化力(造化之力);化元(造化的本原);化功(造化之功);化儿(造化小儿)
(4) 化学 。如:数理化
后缀词
(1) 使成为,使变成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如:绿化;电气化;现代化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a5 [海陆丰腔] fa5 [客英字典] fa5 [宝安腔] fa5 [客语拼音字汇] fa4 [陆丰腔] fa5 [沙头角腔] fa5 [台湾四县腔] fa5 [东莞腔] fa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化 | 呼霸 | 曉 | 麻二合 | 去聲 | 禡 | 合口二等 | 麻 | 假 | hruah/xoah | 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