桴筏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桴栰 ”。渡水用的竹、木筏。
《汉书·地理志下》“ 孔子 悼道不行,设浮於海,欲居 九夷 ” 唐 颜师古 注:“言欲乘桴筏而适 东夷 ,以其国有仁贤之化,可以行道也。”《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宋 邢昺 疏:“言我之善道中国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桴栰渡于海。”《镜花缘》第八四回:“舟车:桴筏、玉舆。”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桴栰”。渡水用的竹、木筏。
引《汉书·地理志下》“孔子悼道不行,设浮於海,欲居九夷” 唐颜师古注:“言欲乘桴筏而适东夷,以其国有仁贤之化,可以行道也。”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宋邢昺疏:“言我之善道中国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桴栰渡于海。”
《镜花缘》第八四回:“舟车:桴筏、玉舆。”
桴筏的网络释义
桴筏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孚(
)声。本义:房屋的二梁)(2) 同本义
桴,栋名。——《说文》
栋谓之桴。——《尔雅·释宫》。注:“屋稳。”
桴,极也。——《字林》。按,凡五架屋,正中曰栋,亦曰阿,次曰俘,亦曰梁。
重桴乃饰。——何晏《景福殿赋》。注:“重栋也。”
荷栋柎而高骧。——东汉· 班固《西都赋》
(3) 又如:桴栋(栋梁)
(4) 小的竹、木筏子
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皇疏:“桴者,编竹木也。大曰筏,小曰桴。”
乘桴济河。——《国语·齐语》。注:“小泭曰桴。”
(5) 又如:桴木(木筏);桴人(船夫);桴筏(竹、木筏);桴槎(木筏)
(6) 通“枹”。鼓槌
左并辔,右援桴而鼓。——《左传·成公二年》
(7) 又如:桴革(鼓锤与战甲);桴鼓(鼓锤与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1 feu5 [海陆丰腔] fu1 [梅县腔] fu1 [台湾四县腔] f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敷 | 芳無 | 滂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phyo/phiu | pʰĭ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伐声。本义:筏子) 同本义
筏,大曰筏,小曰桴,乘之渡水。——《广韵》
重五斤以上诸林木,渥水中,无过一筏。——《墨子·杂守》
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 杜甫《奉送崔都水翁下峡》
(2) 又如:筏渡(用筏子渡水);筏工(以撑筏子为业的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at8 [海陆丰腔] fat8 [梅县腔] fat8 [台湾四县腔] fat8 [宝安腔] fat8 [东莞腔] fat8 [客语拼音字汇] fad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伐 | 房越 | 並 | 月合 | 入聲 | 月 | 合口三等 | 臻 | 元 | bʰĭwɐt | byat/bv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