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威治时间
词语释义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旧译格林尼治平均时间或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英语:Greenwich Mean Time,GMT)是指位于英国伦敦郊区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标准时间,因为本初子午线被定义在通过那里的经线。自1924年2月5日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隔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见〖世界时〗。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在英国,观测者们可以从英国夏令时21:00(格林威治时间20:00,北京时间4:00)开始观察月食。
2、国际上主要时区系统的命名也都与格林威治时间有关。
3、政府官员称,在工程师测试过一特制救援舱后,智利将于明天当地时间午夜(即格林威治时间周三早上3点)开展将33名被困矿工安全吊离险境的行动。
4、朝鲜称将在格林威治时间时间六点进行审判,俄罗斯通讯社伊塔塔斯社报道说听证会已经开始,但没有得到平壤方面的证实。
5、经过四天的等待,就在快要水尽粮绝之际,哈多的北极探险队终于在星期三的晚上9点45分(格林威治时间)盼来了成功着陆的补给飞机,大家欢呼雀跃。
6、据当地官方在伊朗国家电视台网站上证实:飞机大约在当地时间19:45坠毁(格林威治时间16:15)。
7、第三代计时表ANVOX3旋转结构表(格林威治时间)是陶瓷材质的,并且是镶嵌有35颗珠宝的自动活动装置。
8、报道称飞机已经在莫罗尼失事大约2:30(周一23:30格林威治时间)。
9、市场现在关注德国、法国和希腊三国间预定在格林威治时间周三晚些时候召开的讨论目前危机的电话会议。
10、航天飞机原计划在东部时间下午4:50分(格林威治时间2150)发射,但由于发射场的电脑死机而延迟了三分钟。
11、但是不会再有人正式使用格林威治时间了。
12、格林威治时间22点27分,海王星正式完成这一里程。
13、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39(格林威治时间0539),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使用阿波罗时代的大型履带式运输车开始将新火箭运向第39B发射台。
14、根据刚刚在格林威治时间13点半左右的官方统计,在经受台风Nargis破坏的地方死亡人数在22500人左右,在加上有41000以上的人失踪。
15、从首都开往苏腊巴亚的火车在周六凌晨3点(格林威治时间周五晚上8点)撞在了停在站台上准备开往三宝垄的火车。
16、另有报道称,公交车大火发生于早上8:30(格林威治时间0:30)。当时该公交车正在市立动物园附近行驶。
17、“战神I-X”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现役助推器,已于10月20日凌晨运抵发射台,并预定在美国东部时间10月27日上午8点(格林威治时间1200)进行短暂的试飞。
18、截至格林威治时间5点30分,谷歌人肉搜索已经有140000条搜索家人朋友的信息。
19、今天格林威治时间15:00,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上发表他的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的证词讲话。
20、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2:51(格林威治时间星期一23:51),震中距基督城5公里(3英里)远、4公里深。
21、月食开始于格林威治时间18:22。主要的观测位置是东部非洲,中东,中亚和澳大利亚西部。
22、他们告诉塔斯社记者说,第一次失败两小时后,即格林威治时间1700时,又进行了第二次将救生囊靠近潜艇尝试。
23、今晚,稍晚于格林威治时间2点30,日本政府便宣称发射被检测到。
24、据报道,此架空客A330于格林威治时间6时失去联络。
25、古容在巴黎召开电视新闻发布会表示,这架双引擎喷气式客机从里约热内卢起飞不到三个小时后,在格林威治时间0130左右失去了联系。
26、古容说,飞机在格林威治时间0200左右飞越一片雷电和强气流区域。
格林威治时间的网络释义
格林尼治子午线上的地方时,或零时区(中时区)的区时叫做格林尼治时间(又译为"格林威治时间"),也叫"世界时"。原是采用格林尼治的平正午作为一个平太阳日的开始,但在使用中有些不便。因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28年决定,将由格林尼治平子夜起算的平太阳时作为世界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格林尼治时间。
1999年12月28日,一种新的时间系统--格林尼治电子时间(GET)正式诞生,它将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一个时间标准。然而原有的格林威治时间(GMT )仍将保留,作为21世纪的世界标准时间。
格林威治时间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
(2) 同本义
格,木长貌。——《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夭娇枝格,偃蹇杪颠。——司马相如《上林赋》
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史记·律书》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北周· 庾信《小园赋》
(3) 引申为格子
格,椸架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
共其牛牲之互。——《周礼·地官·牛人》。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
窗格上有火燃处。——《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 又如:五格的书架;格眼(格子和窟窿);格子眼(窗孔);格目(项目);格的(箭靶)
(5) 栅栏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6) 又如:战格(作战时防御的栅栏)
(7) 法式;标准;规格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武德二年,颁新格(特指法律条文)五十三条。——《旧唐书·刑法志》
(8) 又如:格范(典范;标准);格尺(标准);格令(法令);格法(成法,法度);格条(法令条文);格样(标准式样;模样)
(9) 条例;制度 。如:格目(表册);格制(格局体制);格例(规则条例)
(10) 品格;格调 。如:人格(人的道德品质);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格量(品格气量);格韵(格调气韵);格业(品格功业)
(11) 箭靶子
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淮南子·兵略》
(12) 又如:格的(箭靶中心)
(13) 博戏名 。如: 格五(古代博戏名。棋类)
(14) 表明某词在一定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屈折变化形式(如主格、 宾格、 所有格)
(15) 通“茖”。茖葱。山葱
桂荏、凫葵,格韮菹于。——《后汉书·马融传》
(16) 通“落”(
)。村落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史记·酷吏王温舒传》
动词
(1) 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2) 又如:格沮(阻止,阻挡);格格不入(相互抵触);格阂(阻隔,隔阂);格塞(阻塞,不通顺);格碍(阻碍,障碍);格笔(笔架;搁笔,停止写作)
(3) 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適(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4) 又如:格非(匡正邪辟谬误的心);格心(匡正思想;归正之心);格正(匡正时弊;纠正)
(5) 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6) 又如:格术(格物之术);格量(推度;衡量);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候(谓推算季候节气)
(7) 量度;衡量 。如:格知(度知,量度);格量(衡量;推究);格评(测量评定)
(8) 击打;格斗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
(9) 又如:格击(格斗);格拒(抵抗;格斗);格战(格斗,搏斗)
(10) 击杀;搏杀
郢人等告 定国, 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 郢人以灭口。——《史记·荆燕世家》
(11) 又如:格化(斩杀);格敌(杀敌);格斩(击杀)
(12) 抗拒;抗御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13) 又如:格拒(抗拒格斗);格迕(抵触,不合)
(14) 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惟先格王。——《书·高宗肜日》
祖考来格。——《书·益稷》
格于皇天。——《书·君诰》
(15) 又如:格思(来,到。思,语助词)
形容词
(1) 拘执 。如:格虏(傲慢的奴仆);格孽(方言。意谓争吵、吵闹);格仆(强悍的奴仆)
(2) 被限制,受局限 。如:格限(指规定的资格);格于成例(被条例所限制,不能通融办理)
(3) 圣的 。如:格人(至道之人;有识之人);格王(至道之王;圣王)
(4) 吉祥 。如:格命(犹大命,福命);格保(降临保佑)
(5) 正确 。如: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格训(正确而至当的训示);格尚(方正高尚)
(6) 通“嘏”(
)。大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7) 又如:格命(皇命)
代词
(1) 〈方〉∶这;那 。如:格个(这个);格号(这种);格注(这笔;这注);格格(这个)
(2) 语助词。的 。如:格来(方言。着哩);格呢(方言。的呢);格落(方言。的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gak7 [沙头角腔] gak7 [梅县腔] gak7 get7 [台湾四县腔] gak7 giet7 [客英字典] get7 gak7 giet7 [陆丰腔] gak7 [客语拼音字汇] gag5 ged5 giad5 [宝安腔] gak7 [海陆丰腔] gak7 giet7
◎ 潮州话:gê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各 | 古落 | 見 | 鐸開 | 入聲 | 藥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kak | kɑ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2) 同本义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说文》
野外谓之林。——《尔雅·释地》
有鹤在林。——《诗·小雅·白华》
每大林麓。——《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释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 陶潜《桃花源记》
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3) 又如: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树林,丛林);林浪(林琅、琳琅、林郎。丛林);林麓(森林与山脚);林泉(林木与泉石);林错(林中树木交错,形容众多)
(4) 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
富贵还乡国,光辉满旧林。——张说《和魏仆射还乡》
(5) 又如:林木(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林下人(退隐之人。林,指退隐之地);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6) 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林府(事物众多之处);林薮(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8) 郊外,野外 。如:林坰(郊野。野外称林,林外称垌)
(9) 林业 。如: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
(10) 姓
形容词
(1) 众多的样子
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白虎通》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贞符》
(2) 又如:林戈(如林之多。极言其多);林立(如同树林一样密密麻麻地竖立着,形容数量很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lim2 [台湾四县腔] lim2 [梅县腔] lim2 [宝安腔] lim2 [客英字典] lim2 [沙头角腔] lim2 [客语拼音字汇] lim2 [陆丰腔] lim3 [海陆丰腔] lim2
◎ 潮州话:lim5(lîm) [澄海]ning5(nî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林 | 力尋 | 來 | 侵A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lĭĕm | li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威力;威风
威,畏也。——《说文》
威也者,力也。——《吕氏春秋·荡兵》
有而可畏谓之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严大国之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之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孟子·公孙丑下》
威棱威乎邻国。——《汉书·李广传》
威振四海。——汉· 贾谊《过秦论》
为敛威去。——《明史》
(2) 又如:威风杀气(威风恶煞;盛气凌人);威弧(很有威力的弧矢);威折(以威力使之折服);威服(以威力慑服);威柄(威权,权力);威畏(以威势使之畏服);威约(威势为人制约);威凌(以威势相欺凌);威绥(以威力使之安定)
(3) 尊严,威严
畏威保位。——《明史》
吏惮其威。
(4) 又如:威荣(尊严与荣华);威法(威严的法令);威神(尊严的神灵);威裕(威严和宽仁);威敬(有威严,令人敬重);威光(威严的光芒);威棱(声势威仪);威德(威严与恩德);威锋(威德);威权(威势与权力);威灵(声势威仪);威声(威严的名声);威神(威仪的神灵);威化(声威德化)
(5) 虐害。通“畏”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
(6) 刑罚 。如:威威(处罚罪犯);威令(刑法或军政命令);威辟(重刑苛法)
(7)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
百户为“威”,设中、前、后、左、右五所,每军百户曰威。——《南疆逸史》
形容词
〈方〉∶漂亮的
楹联贴好了,徐炳华得意地问众人:“威不威?” 傻子权竖起两个大拇指,大声说:“威呀”!—— 陈残云《香飘四季》
动词
(1) 畏惧。通“畏”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诗·小雅·常棣》
威,畏也,可畏惧也。——《释名·释言语》
见怀思威。——《国语·晋语四》
(2) 震慑
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战国策》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wi1 wui1 [海陆丰腔] wui1 [客英字典] vui1 [台湾四县腔] wui1 [客语拼音字汇] vui1 [陆丰腔] wui1 [沙头角腔] wui1 [东莞腔] wui1 [宝安腔] wu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威 | 於非 | 影 | 微合 | 平聲 | 微 | 合口三等 | 止 | 微 | ʔĭwəi | qyoi/vo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台声。①(
)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2) 同引申义
昔禹治洪水。—— 郦道元《水经注》
民治渠。——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聊斋志异·小翠》
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史记·孝武本纪》
(3) 又如:治酒(置办酒食);治步(修整仪容,举止合乎法度);治任(整理行装);治行(治严。整理行装);治缮(修缮);治茸(修缮)
(4) 治理;管理;统治
治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伯乐善治马。——《庄子·马蹄》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治威严,树立威信。)——《后汉书·张衡传》
(5) 又如:天下大治;法治;人治;自治;根治;治公(治理公务;办公);治戎(治军,用兵);治具(治理国家的各项措施);治术(治理国家的方法);治制(治理国家的法制、体制);治道(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治乱(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治掌(掌管);治市(古代掌管市场贸易的官员)
(6) 办理;处理
后频历武威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后汉书·廉范传》
皆尚威严,有治办名。——《汉书·酷吏传·尹赏》
(7) 又如:治办(善于办理事物);治剧(办理繁杂的工作);治事(办理公事);治数(处理各种事务);治宜(处理事务合宜);治干(处理政务的才干)
(8) 经营
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9) 又如:治产(经营产业)
(10) 治;治疗
如人有疾,不治则寝以深。——《盐铁论·世务》
(11) 又如:治得病治不得命(迷信指命定该死,怎么治疗也不行);他的病不久就治好了;治聋(医治耳聋)
(12) 惩处;惩办
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荀子·正论》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史记·蒙恬列传》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13) 又如:惩治;治释(惩治与赦免)
(14) 审理 。如:治狱(审理案件);治问(犹审问);治验(审问证实)
(15) 修筑
又治秦中。——《汉书·高帝纪》。注:“谓都之也。”
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6) 整顿,训练
治其大礼。——《周礼·大宗伯》。注:“犹简习也。”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
(17) 又如:治礼(讲习礼仪)
(18) 研究
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严复《译天演论序》
(19) 又如:治经(研究经学)
名词
(1) 一个较大地区政府的所在地 。如:省治;县治
(2) 政治
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书·周官·太宰》
(3) 又如:治体(政治法度);治号(治令; 政令); 治务(政务); 治绩(政绩)
(4) 姓
形容词
(1) 社会安定、太平(跟“乱”相对)
禹以治, 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
(2) 又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韩非子·五蠹》
君子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易·系辞下》
治平至百余年。——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治强(安定强盛);治康(国家太平安宁);治乱(安定与动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i5 [沙头角腔] ci5 [梅县腔] chii5 chi5 [台湾四县腔] cih5 cih2 [客语拼音字汇] ci4 zi1 [海陆丰腔] chi6 cih2 [东莞腔] ci3 [宝安腔] ci3 | ci2
◎ 潮州话:di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治 | 直之 | 澄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ɖʰĭə | dri/di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2) 同本义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
敬授人时。——《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
(3) 又如: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
(4) 时辰 ,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韵会》
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注:“朝兮也。”
以时启闭。——《周礼·阍人》
时数辞违。——《太玄·玄数》
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三国演义》
(5) 又如: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
(6) 时间;时候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
(8) 时尚,时俗
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唐· 韩愈《师说》
(9) 时运;命运
死之短长,时也。——《左传》
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 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10) 又如: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
(11) 时机;机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失时;时乖运蹇
(13) 动词的时态 。如:过去时;将来时
(14) 钟点 。如:三时三十分十五秒
(15)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如: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
(16) 岁月,光阴
时不久留。——《吕氏春秋》
(17) 指时势或时局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
(18) 又如: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
(19) 代,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
变法者因时而他。——《吕氏春秋·察今》
(20) 又如: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
(21) 气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22) 姓
形容词
(1) 合时宜的,适时的
时雨降矣。——《庄子》
(2) 又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
(3) 当时的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
(5) 通“是”。善,好
尔酒既旨,尔殽既时。——《诗·小雅·怡弁》
副词
(1) 相当于“常常”、“经常”
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陶潜《归去来兮辞》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
(3) 相当于“有时”、“偶尔”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明史·海瑞传》
(4) 按时,到时候
谨食之,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5) 叠用,表示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如:时冷时热
(6) 当时,这时,那时
时秦昭王与楚婚。——《史记》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时大风雪。——《资治通鉴》
代词
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
时,是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是也。”
孝友时格。——《仪礼·士冠礼》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周颂·噫嘻》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荀子·非十二子》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秦风·驷》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动词
(1) 适时;合于时宜
风雨之不时。——《荀子》
(2) 又如:时菊(应时开的菊);时雪(应时的雪);时味(应时的美味);时果(应时的水果);时物(应时的作物);时花(应时开的花);时鸟(应时而鸣的鸟);时材(应时的才能);时风(应时的风);时馐(应时的美味);时稼(应时的作物)
(3) 通“伺”。伺候;等待
孔子时其亡无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庄子·人间世》
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列子·汤问》
(4) 又如:时行(等待时机而行;及时而作);少时(稍等)
(5) 处,处于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荀子》
(6) 承,承受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书·舜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2
◎ 潮州话:si5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jiān
名词
(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閒,本义见间
)(2) 中间;内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閒也。——《礼记·乐记》
而独閒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
攘臂于其閒。——《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
林间窥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
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
(4) 一会儿,顷刻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庄子·大宗师》
乃留止閒曰。——《战国策·秦策》
(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比喻时间短促)
(6) 近来
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7) 姓(閒)
量词
(1) 表示房屋的量詞
安得广厦千萬间。——唐· 杜甫《茅屋为秋風所破歌》
(2) 又如:一间卧室;三间門面
(3) 另見
;(4) “间”另见
jiàn
名词
(1) (会意。古写作“閒”,“间”是后起字。金文,从门,从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
) 本义:门缝)(2) 同本义。泛指缝隙;空隙
閒,隙也。从門,中见月。会意。——《说文》
有閒中也。又,閒不及旁也。——《墨子经》
其閒不能以寸。——《孟子》
从门閒而窥其夫。—《史记·管晏传》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以无厚入有间。
得间奔真州。—— 宋· 文天祥《 后序》
(3) 又如:间出(乘隙私出,微行);间缺(空隙);间蹊(小道);间径(小道;僻路)
(4) 隔阂;嫌隙
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国语·越语下》
(5) 间谍 。如:间使(密使);间骑(骑兵侦察员);间者(探子);间事(用间谍之事);间人(内奸)
动词
(1) 挑拔,使人不和
谗人间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离间(挑拔使之不和睦);间构(离间构陷,挑拔中伤);间疏(离间);间貳(离间);间书(用以挑拔是非的信)
(3) 拔去多余的植株、去掉多余的树(使其他的苗或树能更好地生长) 。如:间玉米苗
(4) 隔开间隔
枫松相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病间月。——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间行(拉开距离行进);间阔(久别;远离);间岁(隔一年);间世(隔代)
(6) 夹杂;参杂
中间力拉。——《虞初新志·秋声诗序》
(7) 又如:间色(杂);间错(间杂);间编(编次杂乱);间厕(夹杂);间诂(夹注)
(8) 非難;毁謗 。如:间然(非议);间废(不以为然而废弃);间言(非议);间非(责怪);间谤(毁谤)
(9) 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10) 更迭;交替
异才复间出,周道日惟新。——杜甫《别蔡十四著作》
(11) 又如:间歌(古时吹笙和唱歌相交替的一种礼制);间出(隔世而出);间生(隔世而生)
副词
(1) 间或,断断续续
时时而间进。——《战国策·齐策》
间道经其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间以诗记所遭。——宋· 文天祥《 后序》
间则蹑屐。——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2) 秘密,暗中(隔开众人,使自己隐而不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ang1 旧读:gan1 ,goiⁿ1 [揭阳、潮阳]gaiⁿ1 ,goiⁿ3 [揭阳、潮阳]gai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