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

jiào kān [ jiao kan]
注音 ㄒ一ㄠˋ ㄎㄢ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校勘 jiàokān

(1) 搜集某书的不同版本,并综合有关资料,互相比较、核对,别其同异,定其正误

collation

校勘 xiàokān

(1) 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Xiaokan,officer

词语解释

  1. 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唐 白居易 《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 宋 欧阳修 《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羣书,见有八十餘篇,然多错乱重复。” 胡适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

  2. 犹核实。比较核对。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謚,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

  3. 宋 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宋史·欧阳修传》:“ 脩 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引证解释

⒈ 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唐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
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羣书,见有八十餘篇,然多错乱重复。”
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

⒉ 犹核实。比较核对。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謚,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
《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

⒊ 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宋史·欧阳修传》:“脩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校勘的国语词典

集合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审定文字上的谬误与同异。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一大官乏人〉:「秘著之宦,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也作「校雠」。

校勘的网络释义

校勘

  • 校勘,指校对勘正。对书本,报刊,文集等等的修正所必经的一些程序。
  • 校勘的翻译

    英语: to collate
    德语: Textkritik (S, Sprachw)​, vergleichen (V)​
    法语: conciliation

    校勘造句

    这部书的校勘实在太差,再加以辗转传抄,以致于鲁鱼帝虎,错误百出。
    古代文献学家对古籍所出现鲁鱼亥豕的错误进行逐字校勘,目的无非在尽量恢复古书原貌。
    惠栋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经学家,吴派经学的创始人。
    它们具有极强的文献真实性,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古籍文意解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
    他出于“续古代文化之命,续民族文化之命”的强烈使命感,萌生了“重校正史之愿”,发誓搜罗各史最佳善本,重新校勘辑印。
    我们首先将散见于各书的墓志释文收集起来,再利用所能见到的拓片逐字进行校勘。
    ”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土的校雠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
    他进行的这项古籍整理工作,包括校勘文字,训释词语,钩玄提要,著为目录,其成就是显赫的。
    但是,美玉微瑕,仔细研读,仍能发现其中校勘上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多是属于校对的技术性错误。
    汪本在白诗的编集、校勘、考证、辑轶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白诗在清代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版本。
    陆游多藏书、刻书,精于校勘、考证,所作藏书题跋极有文献价值,著述宏富。
    校勘学为学者编校文化遗产的书写文本提供诸项原则。
    由于与校勘、考释相关内容的范围颇为广泛,故只能以几个重点,标举条例来加以讨论。
    《词学》从各家所依底本、版本源流、收录词数量、校勘等方面详加考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各家丛刻的特点与价值。
    顾氏的校勘学思想和方法,对校勘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古籍整理校勘学科中的基本原则。
    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答辩状中,阎崇年表示,答辩人从来就是本着严谨求学的精神校勘《康熙顺天府志》的。
    二是对郑注引书情况及校勘方法予以总体分析。
    因此它成为清儒以及今人进行辨伪、辑夫、校勘的重要语料来源。
    作为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研究之大成的王念孙,自然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代表人物。

    汉字详情

    xiào,jiào [xiao,jiao]
    部首: 420
    笔画: 10
    五笔: SUQ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YCK
    四角: 40948

    详细解释

    jiào

    名词

    (1)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

    校,木囚也。从木,交声。——《说文》

    屦校灭趾。——《易·噬嗑》。

    何校灭耳。注:“若今枷项也。”

    大校重牢,五木被体。——《新唐书》

    (2) 栅栏

    天子校猎。——《汉书·司马相如传》。注:“以木相贯穿,总为栏校,遮止禽兽而猎取之。”

    (3) 又如:校猎(用木栏遮阻而猎取禽兽。校:木栏)

    (4) 校样 。如:一校;二校

    (5) “校人”的省称。养马官

    六厩成校。——《周礼·校人》

    校正属焉。——《左传·成公十八年》。注:“主马官。”

    (6) 又如:校人(周礼官名。马官之长)

    (7) 古代军营的一种建制。亦指“军营”

    常护军傅校获王。——《汉书·卫青传》。注:“校者,营垒之称。”

    五校大夫。——《战国策·中山策》。注:“军营也。”

    (8) 又如:校队(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亦指部队,队伍);校联(谓营垒相联);校骑(骑兵队伍);校垒(营垒)

    动词

    (1) 订正,改正

    校,度也。——《广雅》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汉书·张安世传》

    年逾八十,犹乎自校书。——陈寿《三国志》

    (2) 又如:校稿子;校一本书;校书(校对勘正书中的讹误;古代还指有文才的妓女);校理(校勘书籍而加以整理;唐宋官名。掌理校勘整理袐府藏书之事);校缀(将散佚的书籍加以校对整理,连缀在一起)

    (3) 考核,考察

    比校民之有道者。——《国语·齐语》

    以实校之。——《资治通鉴》

    (4) 又如:校度(考察衡量);校官(古代专司探察情事的官吏);校事(三国时魏、吴均设校事,为皇帝刺探臣民的言行);校比(调查户口、财物;考核评定);校贯(核点经费);校数(数计)

    (5) 较量

    校武票禽。——扬雄《长杨赋》

    不与诸弟校竞。——李延寿《北史》

    (6) 又如:校兵(交战);校武(考较武艺);较勇(较量勇力);校埒(比武场);校射(比试射技和武艺);校能(比试才艺);校棋(切磋棋艺)

    (7) 对抗;抗衡

    韩 魏之强,足以校于 秦。——《史记》

    而与奥同盟之 德国,示威胁 俄, 俄不敢校,而 塞卒吞声。—— 梁启超《欧战蠡测》

    (8) 计较;考虑

    犯而不校。——《论语》

    其间得失何足校。——宋· 欧阳修《寄圣俞》

    (9) 又如:校怨(计较怨仇);校计(犹计较);校竞(犹计较);校短推长(校短量长。谓衡量别人的长处和短处)

    (10) 装饰 。如:校饰(装饰);校具(装饰的物品);校体(装扮自己)

    (11) 计算 。如:校计(计算,核算)

    (12) 另见 xiào

    xiào

    名词

    (1) (形声。从木,交( jiào)声。( 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2) 学堂,学校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 郑国谓学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

    (3) 又如:校序(古代称学校);校室(古代乡里的公共教育场所);校学(学校)

    (4) 在将之下尉之上的军官 。如:校官

    英文翻译

    school; military field officer

    方言集汇

    ◎ 粤语:gaau3 haau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u3 [东莞腔] gau3 [宝安腔] gau3 [客英字典] gau3 [台湾四县腔] gau3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3 gau4 [海陆丰腔] gau3 gau5 [梅县腔] gau3 [陆丰腔] gau5 [梅县腔] gau3
    ◎ 潮州话:hao6(hău) ga3(kà)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六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敎去聲開口二等ɣaughrauh/heaw
    kān [kan]
    部首: 217
    笔画: 11
    五笔: ADWL
    五行:
    仓颉: TVKS
    四角: 44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甚声。本义:校订,核对)

    (2) 同本义(考订核实异同)

    勘,校也。——《说文新附》

    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3) 又如:勘合(验证,核对。文书上加盖印信,一分为二,当事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凭证);勘对(核对;注定);勘婚(婚前男女两家互相查考生辰八字、门第等)

    (4) 审问

    当堂对勘。——《聊斋志异》

    (5) 又如:勘正(审问核实);勘问(盘问;审问);勘鞠(审讯);勘当(审问核察)

    (6) 查看;调查

    又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洪仁玕《太平天日》

    (7) 又如:勘灾(查看灾情);勘破(看破);堪舆(看风水)

    (8) 判断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英文翻译

    investigate; compare; collate

    方言集汇

    ◎ 粤语:ham1 ham3
    ◎ 客家话:[梅县腔] kam1 kam5 [宝安腔] kam5 [客英字典] kam5 [海陆丰腔] kam1 kam5 [客语拼音字汇] kam3 [台湾四县腔] kam1 kam5 [东莞腔] kam5
    ◎ 潮州话:kam3 (khàm) 「澄海」ka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三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苦紺去聲開口一等khomh/qommkʰɒ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