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笔

zǎo hé bǐ [ zao he bi]
繁体 棗核筆
注音 ㄗㄠˇ ㄏㄜˊ ㄅ一ˇ

词语释义

即枣心笔。一种用古法制的毛笔。

词语解释

  1. 即枣心笔。一种用古法制的毛笔。

    宋 黄庭坚 《跋东坡论笔》:“ 东坡 平生喜用 宣城 诸葛 家笔,则宛转可意,自以为笔论穷于此,见几研间有枣核笔,必嗤誚以为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然 东坡 不善双钩悬腕,故书家亦不伏此论。”

引证解释

⒈ 即枣心笔。一种用古法制的毛笔。

宋黄庭坚《跋东坡论笔》:“东坡平生喜用宣城诸葛家笔,则宛转可意,自以为笔论穷于此,见几研间有枣核笔,必嗤誚以为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然东坡不善双钩悬腕,故书家亦不伏此论。”

枣核笔的网络释义

枣核笔

  • 枣核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ǎo hé bǐ,是指枣心笔。一种用古法制的毛笔。
  • 汉字详情

    zǎo [zao]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GMI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DBY
    四角: 503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双朿( )。朿,木芒。枣树多刺。本义:枣树)

    (2) 同本义

    枣,羊枣也。——《说文》

    枣有十一名,羊枣其一也。——《尔雅》

    衣巾落枣花。——宋· 苏轼《浣溪沙》

    (3) 枣树所结的果实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豳风·七月》

    梨栗枣柿。——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枣核(枣子的核);枣菜(枣子与蔬菜);枣脯(枣子制成的果干);枣榛(枣子与榛子);枣实(枣子);枣蔬(枣子与蔬菜)

    英文翻译

    date tree; dates, jujubes;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zou2
    ◎ 潮州话:zo2

    宋本广韵

    hé,hú [he,hu]
    部首: 420
    笔画: 10
    五笔: SYNW
    五行:
    仓颉: DYVO
    四角: 409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亥声。本义:果核)

    (2) 同本义

    核,蛮夷以木皮为箧,状如籢尊。——《说文》

    桃李丑核。——《尔雅·释木》

    殽核维旅。——《诗·小雅·宾之初筵》

    其实濡核。——《素问·五常正大论》

    贻余核舟。——明· 魏学洢《核舟记》

    桃核修狭者。

    (3) 又如:枣核;樱桃核;葡萄核;橘核

    (4) 原子核的简称 。如:核弹(原子武器的总称);核反应堆;核反应

    (5) 有核的果实

    门启,华堂复阁甚秀,馆中有樽酒盘核。——《太平广记》引

    (6) 核心;中心

    文吏不学,世之教无核也。——王充《论衡·量知》

    (7) 出现在积分方程中积分号下的已知函数 。如:积分方程的核;积分变换的核

    动词

    (1) 查对;审查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论衡·问孔》

    综核名实。——《汉书·宣帝纪赞》

    其审核之,务准古法。——《汉书·刑法志》。颜师古云:核,究其实也。

    研核阴阳。——《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核正(查核订正);核批(审查批示);核视(审查察看);核夺(审核决定)

    (3) 另见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seed, kernel, core, nut; atom

    方言集汇

    ◎ 粤语:hat6 wat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et8 fut8 [客英字典] fut8 het7 het8 [台湾四县腔] het8 fut8 [梅县腔] fut8 het8 ep7 [沙头角腔] fut8 [东莞腔] hak8 fut8 [宝安腔] het8 | fut8 [客语拼音字汇] fud6 had5 hed5
    ◎ 潮州话:hug8(hûk) hêg4(he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一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下革麥開入聲開口二等ghrek/haekɣæk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