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尽力;尽一切办法。
词语解释
尽力;尽一切办法。
唐 杜甫 《剑门》诗:“併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静宁州道士》:“一日以小瓢贮丹,任人自取,极力多攫,止得三粒。” 曹禺 《雷雨》第二幕:“ 蘩漪 的脸更显得苍白,她在极力压制自己的烦郁。”
引证解释
⒈ 尽力;尽一切办法。
引唐杜甫《剑门》诗:“併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静宁州道士》:“一日以小瓢贮丹,任人自取,极力多攫,止得三粒。”
曹禺《雷雨》第二幕:“蘩漪的脸更显得苍白,她在极力压制自己的烦郁。”
极力的国语词典
竭尽一切能力。
极力的网络释义
极力
极力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
(2) 同本义
極,栋也。——《说文》。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
万载宫极。——《汉书·天文志》
有夫妻臣妾登极。——《庄子·则阳》。司马注:“屋栋也。”
茂初在 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 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后汉书·蔡茂传》
(3) 最高的地位
今以三寸之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留侯世家》
(4) 又如:极峰(最高层的官员)
(5) 特指君位
建用皇极。——《书·洪范》
(6) 又如:登极(登君位)
(7) 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
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世说新语·文学》
屋极有窗。——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登峰造极;极巅(山顶端);极至(极度,极顶。顶点);极峰(最高层的官员)
(9) 尽头;极限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极,指最痛苦的地步。)——《孟子·梁惠王上》
至治之极。——《史记·货殖列传》
(10) 又如:极地(绝处);极界(界限);极际(边际,尽头);极尽(终点,尽头);极则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11) 地球的南北两端 。如:极流(从地球南北极移向赤道的潮流);极光;极冠。又指磁体的两端;电源或电器上电流的输入输出端。如:南极;北极;正极;负极
(12) 北极星
譬众星之环极。——张衡《西京赋》
(13) 又如:极枢(指北极星和天枢星)
(14) 最高准则、标准
莫匪尔极。——《诗·周颂·思文》
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副词
(1) 最,非常,狠,满
初极狭。——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极为神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备极欢洽。——《广东军务记》
极盛于十六世纪。——蔡元培《图画》
(2) 又如:极荷(深深承蒙);极通(很对);极打(狠打,痛打)
动词
(1) 至,到达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柳宗元《永州八记》
(2) 极天际地(直达天边,遍及大地。形容广大无边);极天爬地(用尽一切办法);极明(直至天明);极格(及格。达到标准);极海(至海);极晨(直到次日清晨)
(3) 穷尽,竭尽
平原远而极目兮。——王粲《登楼赋》
不得极夫游之乐。(极,使尽,使动用法。夫,指示代词,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南极潇湘。——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极力为之。——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4) 极情尽致(感情充沛,神态逼真);极望(尽目所见,放眼远望);极言(尽言无余);极目(穷尽目力,眺望远方)
(5) 深探,穷究 。如:极本穷源(彻底地推究本源);极问(追根问底);极深研几(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
(6) 通“殛”。惩罚,诛杀
子之罪大极重。——《庄子·盗跖》。《尔雅·释言》:殛,诛也。言罪大而诛重也。极、殛古字通。
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韩非子·用人》
(7) 又如:极法(极刑。死刑;重刑)
(8) 到达极点
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极,至多,最多,动词状语。)——《资治通鉴》
形容词
(1) 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
地势极而南溟深。——王勃《滕王阁赋》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报任安书》
极天云一线。——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极塞(遥远荒僻的边塞地区);极处(极高、极远之处);极路(非常遥远的路);极源(远源)。如:极口(满口);极仄(很险的诗韵);极色(黑白两色。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最低,均为无彩色,正好处于两个极端,故称)
(3) 通“亟”。
(4) 急速
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书·大诰》
队有急,极发其近者往佐。——《墨子·杂守》
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管子·枢言》
无羽无翼,反复甚极。——《荀子·赋篇》
(5) 又如:极走(急促地奔跑);极言(急忙告诉);极卒(尽快完成)
(6) 着急 。如:极头么花(极头麻花。形容干着急没办法);极切(急切,迫切);极躁(着急)
(7) 儆戒 。如:极戒(儆戒)
(8) 屡次,一再
以极聘于诸侯。——《管子·小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衱 | 其輒 | 羣 | 葉B | 入聲 | 葉 | 開口三等 | 咸 | 鹽B | gʰĭɛp | giep/gyep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动词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副词
(1) 尽力,竭力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lit8 [梅县腔] lit8 [海陆丰腔] lit8 [客英字典] lit8 [台湾四县腔] lit8 [客语拼音字汇] lid6 [东莞腔] lit8 [沙头角腔] lit8 [宝安腔] lit8
◎ 潮州话:lag8 (lâk 旧时:lât)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力 | 林直 | 來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lək | lik/li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