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为震惊

jí wéi zhèn jīng [ji wei zhen jing]

词语释义

非常令人震动震撼而惊异惊骇。

汉字详情

[ji]
部首: 420
笔画: 7
五笔: SE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NHE
四角: 479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

(2) 同本义

極,栋也。——《说文》。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

万载宫极。——《汉书·天文志》

有夫妻臣妾登极。——《庄子·则阳》。司马注:“屋栋也。”

茂初在 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 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后汉书·蔡茂传》

(3) 最高的地位

今以三寸之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留侯世家》

(4) 又如:极峰(最高层的官员)

(5) 特指君位

建用皇极。——《书·洪范》

(6) 又如:登极(登君位)

(7) 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

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世说新语·文学》

屋极有窗。——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登峰造极;极巅(山顶端);极至(极度,极顶。顶点);极峰(最高层的官员)

(9) 尽头;极限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极,指最痛苦的地步。)——《孟子·梁惠王上》

至治之极。——《史记·货殖列传》

(10) 又如:极地(绝处);极界(界限);极际(边际,尽头);极尽(终点,尽头);极则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11) 地球的南北两端 。如:极流(从地球南北极移向赤道的潮流);极光;极冠。又指磁体的两端;电源或电器上电流的输入输出端。如:南极;北极;正极;负极

(12) 北极星

譬众星之环极。——张衡《西京赋》

(13) 又如:极枢(指北极星和天枢星)

(14) 最高准则、标准

莫匪尔极。——《诗·周颂·思文》

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副词

(1) 最,非常,狠,满

初极狭。——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极为神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备极欢洽。——《广东军务记》

极盛于十六世纪。——蔡元培《图画》

(2) 又如:极荷(深深承蒙);极通(很对);极打(狠打,痛打)

动词

(1) 至,到达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柳宗元《永州八记》

(2) 极天际地(直达天边,遍及大地。形容广大无边);极天爬地(用尽一切办法);极明(直至天明);极格(及格。达到标准);极海(至海);极晨(直到次日清晨)

(3) 穷尽,竭尽

平原远而极目兮。——王粲《登楼赋》

不得极夫游之乐。(极,使尽,使动用法。夫,指示代词,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南极潇湘。——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极力为之。——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4) 极情尽致(感情充沛,神态逼真);极望(尽目所见,放眼远望);极言(尽言无余);极目(穷尽目力,眺望远方)

(5) 深探,穷究 。如:极本穷源(彻底地推究本源);极问(追根问底);极深研几(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

(6) 通“殛”。惩罚,诛杀

子之罪大极重。——《庄子·盗跖》。《尔雅·释言》:殛,诛也。言罪大而诛重也。极、殛古字通。

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韩非子·用人》

(7) 又如:极法(极刑。死刑;重刑)

(8) 到达极点

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极,至多,最多,动词状语。)——《资治通鉴》

形容词

(1) 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

地势极而南溟深。——王勃《滕王阁赋》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报任安书》

极天云一线。——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极塞(遥远荒僻的边塞地区);极处(极高、极远之处);极路(非常遥远的路);极源(远源)。如:极口(满口);极仄(很险的诗韵);极色(黑白两色。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最低,均为无彩色,正好处于两个极端,故称)

(3) 通“亟”。

(4) 急速

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书·大诰》

队有急,极发其近者往佐。——《墨子·杂守》

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管子·枢言》

无羽无翼,反复甚极。——《荀子·赋篇》

(5) 又如:极走(急促地奔跑);极言(急忙告诉);极卒(尽快完成)

(6) 着急 。如:极头么花(极头麻花。形容干着急没办法);极切(急切,迫切);极躁(着急)

(7) 儆戒 。如:极戒(儆戒)

(8) 屡次,一再

以极聘于诸侯。——《管子·小匡》

英文翻译

extreme, utmost, furthest, final

方言集汇

◎ 粤语:gik6 kap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九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其輒葉B入聲開口三等鹽Bgʰĭɛpgiep/gyep
wéi,wèi [wei,wei]
部首: 108
笔画: 4
五笔: YL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KSI
四角: 34027

详细解释

wéi

动词

(1) (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

子为不知,我将不墜。——《左传·定公十二年》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

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

为,施也。又,成也。——《广雅》

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

为之难。——《论语》。皇疏:“犹行也。”

可以为师。——《论语》

人之为学。——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推为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为之者较少。——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为事(办事;成事);为诈(作假);为薪(取薪);为善(做善事);为道(学道,实践圣道);为头(居首;从头开始);为人(做人);为后(立后);为底(治足茧)

(4) 制作;创作

造作,为也。——《尔雅》

以为乐器。——《周礼·春官·典同》。注:“为,作也。”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

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槨。——《庄子·人间世》

应声便为诗。——《世说新语·文学》

(5) 治理

为,治也。——《小尔雅》

诸葛瑾为 豫州。——《世说新语·排调》

(6) 又如:为国(治国);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7) 变成,成为

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

不能为祸。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而改为入。——宋· 洪迈《容斋续笔》

(8) 又如:由徒为师

(9) 是

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

不为近者热。

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谓为三横。——蔡元培《图画》

(10) 又如:十尺为一丈

(11) 学习,研究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

(12) 种植;营作

东周欲为稻, 西周不下水, 东周患之。——《战国策》

(13) 设置;建立 。如:为法(制定法律;成为法律);为命(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为山(建立功业)

(14) 使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

(15) 以为;认为

为汝多智。——《列子·汤问》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6) 演奏 。如:为乐(奏乐;作乐)

名词

介词

(1) 被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

为予群从所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为操所先。——《资治通鉴》

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贼所盗;为敌所败

(3) 于,在 ——表示时间或处所

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淮南子》

(1) 和 ——表示并列关系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孙丑下》

犀首以梁为 齐战于 承匡而不胜。——《战国策》

(2) 则,就 ——表示承接关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3) 如,若 ——表示假设关系

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史记》

(4) 或,抑 ——表示选择关系

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 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

《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诗·周颂·思文》疏

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

(5)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

助词

(1) 的,之 ——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

岂弟君子,四方为则。——《后汉书》

(2)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孟子》

(3)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

(4)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

(1)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如:何乐而不为

(2)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

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相为倚伏。——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相为应答。——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另见 wèi

wèi

动词

(1)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帮助;佑助

福禄来为。——《诗·大雅·凫鷖》

(3) 又如:为虎添(傅)翼

(4) 通“谓”。言说;告诉

宋,所为无雉兔孤狸者也。——《墨子·公输》

管仲, 曾西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孟子·公孙丑上》

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谷梁传·宣公二年》

太子怒,入为王泣曰…——《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介词

(1) 因为,由于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为是(因为是,为的是);为甚(为什么)

(3) 替,给

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为长安君计短。——《战国策·赵策》

为楚王作剑。—— 晋· 干宝《搜神记》

为王作剑。

为国戍轮台。——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 又如:为容(替人美言推荐);为我去商店买东西;他的律师为他处理这个事件;为人谋而不忠乎?

(5) 为了

为市鞍马。——《乐府诗集·木兰诗》

则众何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为怨者故。

生为之饱。——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为国捐躯(为国家献出生命);为好成歉(将好事变成坏事);为许(为此)

(7) 表示动作行为所向,可译为“向”、“对”、“朝”

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

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另见 wéi

英文翻译

do, handle, govern, act; be

方言集汇

◎ 粤语:wai4 wai6

宋本广韵

zhèn [zhen]
部首: 802
笔画: 15
五笔: FDFE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BMMV
四角: 10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雨,辰声。雷、雨常常并作,故从雨。本义:雷,疾雷)

(2) 同本义

震,劈历振物者。——《说文》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春秋》。孔颖达疏:“ 何休云:震,雷也。电,霆也。”。

(3) 又如:震震(雷、鼓、车、马等所发出的巨响);震厉(雷声);震霆(轰雷,响雷);震雷(响雷);震响(震雷似的响声)

(4) 八卦之一。雷之象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易·说卦》。

(5) 又如:震宫(东方);震方(震位,震维。东方);震区(东方)

(6) 与天子有关 。如:震位(指东宫,即“太子之宫”);震宫(太子所住的宫殿);震业(帝王的事业);震储(皇储,太子)

(7) 威势;威严

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国语·周语上》

畏君之震。——《左传·成公二年》。

(8) 又如:震灼(威势极盛);震肃(因慑于威势而肃然)

动词

(1) 震动,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后汉书·张衡传》

雷奔电泄,震天动地。——《水经注·河水》

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汉书·刑法志》

震惊朕师。——《书·舜典》

余威震于殊俗。——汉· 贾谊《过秦论》

内地为之震。——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震掉(颤动);震域(地震波及的范围);震裂(物体因受震动而裂开);震主之威(指人威势极为盛大,使君王畏忌不安)

(3) 震惊;惊惧;使惊惧

愿承闲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楚辞·九章·抽思》

簿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韩非子·八奸》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4) 又如:震汗(因惊惧而颤抖出汗);震怖(惊恐);震悸(惊怖恐惧);震慑(震惧。形容极害怕)

(5) 心动;激动

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国语·周语下》。

(6) 又如:震怜(动情怜恤)

(7) 振兴;振奋

莫不震叠。——《诗·周颂·时迈》

滞久而不震,生乃不殖。——《国语》。

(8) 又如:震奋(振作奋发);震发(奋发,奋起);震激(振作激发)

(9) 怒

震于廷。——《太玄·释》。范望注:“震,怒也。”。

(10) 又如:震恚(大怒,盛怒);震扑(怒而攻打);震愤(大怒)

(11) 地震

八月丁酉,南宫极震。——《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震之所在。(地震所在的方位。)——《后汉书·张衡传》。

(12) 又如:震中;震波;震级

英文翻译

shake, quake, tremor; excite

方言集汇

◎ 粤语:zan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in3 zhin5 (zhin1) [宝安腔] zin3 [台湾四县腔] tsiin3 tsiin5 (zin1) [陆丰腔] zhin6 [沙头角腔] zun1 [客英字典] zhin3 [东莞腔] zin3 [梅县腔] zhin3 zhun1 [客语拼音字汇] z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刃眞A去聲開口三等眞Atɕĭĕncjinh/tjinn
jīng [jing]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YIY
五行:
仓颉: PYRF
四角: 9009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 同本义

驚,马骇也。——《说文》

襄子至桥而马惊。——《战国策·赵策一》

(3) 又如:惊嘶(马受惊而嘶叫);惊尘(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惊镳(惊马)

(4) 惊动;震惊

宫庭震惊。——《楚辞·招魂》

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

震惊百里。——《易·震卦》。郑注:“惊之言警戒也。”

皆惊忙。——《乐府诗集·木兰诗》

月出惊山鸟。——唐· 王维《鸟鸣涧》

惊问信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惊唬(惊动,吓唬);惊耍(用惊吓的办法开玩笑;耍笑);惊闺(惊闺叶。货郎为招徕顾客而使用的一种手摇响器)

(6) 动

波澜不惊。——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惊慌,恐惧

秦王惊,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闻人声亦惊起。——苏轼《石钟山记》

(8) 又如:惊恍(惊慌,害怕);惊怖(惊慌恐怖,惊吓);惊报(灾祸的先兆);惊疑(惊慌疑惑);惊嘬嘬(非常提心、害怕的样子);惊怖惕息(战战兢兢,恐惧不安的样子)

(9) 惊讶;惊奇。如:惊厄(惊险;惊困);惊诧(惊讶诧异);惊乍(惊恐不安);惊悼(惊异痛伤)

(10) 纷乱

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吕氏春秋》

细尘障路起,惊花乱眼飘。——北周· 庾信《侠客行》

英文翻译

frighten, surprise, startle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