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箸

bēi zhù [ bei zhu]
注音 ㄅㄟ ㄓㄨˋ

词语释义

1.亦作"杯筯"。 2.杯与筷子。泛指食具。

词语解释

  1. 亦作“ 杯筯 ”。杯与筷子。泛指食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一面又叫摆上酒席来。 继之 夫人便去安排杯箸,姊姊抢着也帮动手。” 梁启超 《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是犹乳哺之儿,而授之以杯筯,使自饮食,其殆必矣。”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杯筯”。杯与筷子。泛指食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一面又叫摆上酒席来。

继之夫人便去安排杯箸,姊姊抢着也帮动手。”
梁启超《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是犹乳哺之儿,而授之以杯筯,使自饮食,其殆必矣。”

杯箸的国语词典

杯盘碗筷。

杯箸的网络释义

杯箸

  • 杯箸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ei zhu,泛指食具。
  • 汉字详情

    bēi [bei]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GI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DMF
    四角: 4199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不声。本义:盛酒、茶或其他饮料的器皿)

    (2) 同本义,也称“耳杯”

    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注:“杯,盘盎盆盏之总名也。”

    杯圈不能饮焉。——《礼记·玉藻》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 李白《行路难》

    (3) 又如:茶杯;杯茗(茶杯与茶水);杯酒戈矛(比喻为一件小事大动干戈);杯杓(酒杯和杓子。借指饮酒)

    (4) ∶舟船。晋僧有常乘木杯渡水者,人称杯渡和尚,后因以杯借指舟船 。如:杯渡(指僧人云游)

    (5) 酒 。如:杯炙(酒菜);杯酌(酒杯)

    (6) 比赛中发给胜利者的杯状奖品 。如:金杯;银杯

    量词

    (1) 表示以杯量的量

    劝君更尽一杯酒。——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浊酒一杯家万里。——宋· 范仲淹《渔家傲》

    (2) 又如:一杯水;三杯酒

    英文翻译

    cup, glass

    方言集汇

    ◎ 粤语:bui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ui1 [梅县腔] bi1 bui1 [陆丰腔] bui1 [客英字典] bui1 [宝安腔] bui1 [东莞腔] bui1 [台湾四县腔] bi1 [客语拼音字汇] bi1 bui1 [海陆丰腔] b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五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布回平聲合口一等puɒipuai/puoi
    zhù [zhu]
    部首: 624
    笔画: 14
    五笔: TFTJ
    五行:
    仓颉: HJKA
    四角: 886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者声。本义:筷子。又作“筯”) 同本义

    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曲礼》。注:“今人或谓箸为梜。”

    纣为象箸,而 箕子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 李白《行路难》

    辍箸叹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

    亦辍箸曰。

    (3) 又

    独一箸间。

    (4) 又如:长箸(较长的筷子);箸长碗短(比喻餐具凌乱不齐);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动词

    (1) 通“著”。显明;显示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强国》

    致忠信,箸仁义。——《荀子·王霸》

    (2) 撰写,写作。后作“著”

    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 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史记》

    (3) 又如:箸录(记载;记录);箸论(著作,论述);箸撰(撰述;写成的作品)

    英文翻译

    chopsticks

    方言集汇

    ◎ 粤语:zyu3 zyu6
    ◎ 客家话:[宝安腔] cu3 [陆丰腔] chu3 [东莞腔] zu5 [海陆丰腔] chu6 [客英字典] chu5 [台湾四县腔] cu5 [梅县腔] chu5 [客语拼音字汇] cu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陟慮去聲開口三等trioh/tivhţĭ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