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骨董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比喻杂而不精。
《朱子语类》卷三六:“圣人自是多能,今若只去学多能,则只是一箇杂骨董的人。”
引证解释
⒈ 比喻杂而不精。
引《朱子语类》卷三六:“圣人自是多能,今若只去学多能,则只是一箇杂骨董的人。”
杂骨董的网络释义
杂骨董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2) 同本义
画绘之事,杂五色。——《周礼·考工记》
(3) 混合;搀杂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彼此错杂。——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杂烩菜(将各种剩菜合并在一起的菜淆);夹杂(搀杂);杂就(参杂而成);混杂(混合搀杂)
(5) 聚会;聚集
杂,聚也。——《广雅》
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吕氏春秋》
(6) 又如:杂物(聚集事物)
形容词
(1) 驳杂不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又如:杂面(杂合面粉作的面条)
杂彩三百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昧没而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杂然而前陈。——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少杂树。——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杂裳(前黑后黄的下衣)
(4) 紊乱 。如:杂错(交错混杂);嘈杂(声音杂乱;喧闹);庞杂(多而杂乱)
(5) 繁琐;细碎 。如:杂冗(零杂事务;公务繁忙的谦辞);杂言(不主一家而杂采众家的言论);杂说(博采众家的学说)
(6) 众多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7) 又如:杂沓(众多而纷杂的样子);杂袭(众多的样子);杂玩(各种玩物)
(8) 各种 。如:杂趁(多种非正式职业;做零活);杂服(各种服制);杂帛(各种细绢的通称)
(9) 正项以外 。如:杂学旁收(指不去攻读八股文,而喜好诗词、曲赋、小说等其他门类的学问)
(10) 交错,交会
嘈嘈切切错杂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杂植兰桂竹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副词
都;共同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名词
(1) 旧时等外的小官为杂职,如清代九品未入流之类或统称为佐杂
听我将、弁、参、杂管领。——清· 严如熤《苗防备览要略》
(2) 传统戏曲角色名。元杂剧、明清传奇以至京剧里的“杂”,一般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杂绯衣扮秦国引院子 梅香各乘车行上。——《长生殿》
(3) 通“匝”(
)。圈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墨子》
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荀子·礼论》
以数杂之寿。——《淮南子·诠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gū
(1) ——表示声、形、动作。如:骨都都(形容连续不断向外冒);骨骨农农(咕咕哝哝;嘀嘀咕咕);骨辘辘(象声词。滚动声)
(2) 另见
gǔ
名词
(1) (会意。从冎(
小篆象去掉肉的骨形,意思是“剐”。从肉,表示骨与肉相连。“骨”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骨”的字多与骨头和人体有关。本义:骨头)(2) 同本义
骨,肉之覈也。——《说文》
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风生木与骨。——《管子·四时》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战国策·燕策》
以刀刺骨。——《韩非子·安危》
而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骨头,脊椎动物的骨骼的各个坚硬的部分。解剖学名词。如:骨空(即骨孔);骨腔;尺骨;肋骨;龙骨(鸟类的胸骨);听骨;颌骨
(4) 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如:钢骨水泥;船的龙骨;主心骨;骨扇(折扇)
(5) 人的躯干 。如:骨相(依人的骨胳与相貌,可推测其穷通祸福之五星);骨骸(形体)
(6) 尸骨,尸首。指死去的人
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7) 又如:骨殖;骨朽(死亡已久)
(8) 人的品质、气概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唐· 杜甫《送孔巢父发游江东兼呈李白》
(9) 又如:傲骨;媚骨;骨清(超凡脱俗,具有神仙资质);骨格(品德;气度)
(10) 比喻文学作品的刚健风格
蓬莱文章 建安骨,中间 小谢又清发。—— 唐·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1) 又如:骨格(诗文的体式和风格);风骨(诗文雄健有力的风格)
(12) 比喻刚毅正直 。如:骨直(躯干挺直。比喻刚正强毅);骨鲠之臣(刚正直谏之臣)
(13) 比喻瘦劲的书体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引 南朝梁· 袁昂《古今书评》
(14) 又如:骨力
(1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ut7 [客语拼音字汇] gud5 [海陆丰腔] gut7 [客英字典] gwut7 [台湾四县腔] gut7 [东莞腔] gut7 [宝安腔] gut7 [陆丰腔] gut7 [梅县腔] gu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骨 | 古忽 | 見 | 沒 | 入聲 | 月 | 合口一等 | 魂 | 臻 | kuot | kuət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艸,重声。①本义: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2) 监督;督察
董之用威。——《书·大禹谟》。传:“董,督也。”
董逋逃。——《左传·文公六年》
董之以武师。——《左传·昭公十年》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后汉书·陈忠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董正(监督纠正);董统鹰扬(为督察纲纪而大展雄才);董治(监督管理);董摄(监督治理)
(4) 统率 。如:董一(统一主持;一统);董率(董帅。统率;领导);董督(统率)
(5) 主持;主管 。如:董成(主持和谈)
(6) 正,守正
董,正也。——《尔雅·释诂》
随人使少师董成。——《左传·桓公六年》
而辱使董振择之。——《左传·昭公三年》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屈原·涉江》
(7) 又如:董道(守正道);董役(正其事理);董齐(征伐之使归一统)
名词
(1) 今简称董事为董 。如:校董;董事会(某些公私合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或私人所办企业、学校、团体等的领导机构)
(2) 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ung3 [客英字典] dung3 [台湾四县腔] dung3 [陆丰腔] dung3 [东莞腔] dung3 [梅县腔] dung3 [宝安腔] dung3 [客语拼音字汇] dung3
◎ 潮州话:多安2 多翁2 ,dang2(táng) dong2(tóng) <姓>dang2(tá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董 | 多動 | 端 | 東一 | 上聲 | 董 | 開口一等 | 通 | 東 | tuŋ | tungx/tu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