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zá zhì [za zhi]
繁体 雜誌
注音 ㄗㄚˊ ㄓ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杂志 zázhì

(1) 期刊活的定期出版物

《高等教育杂志》第10期
journal; magazine; periodical

(2) 杂记

jottings

词语解释

  1. 零星地记载传闻、逸事、掌故的笔记。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家谱不可信》:“ 师古 精于史学,於私谱杂志,不敢轻信,识见非后人所及。”

  2. 古人亦以为书名。如: 宋 江休复 有《嘉祐杂志》、 宋 周煇 有《清波杂志》。

  3. 地方志的一目。指丛谈之类。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方志立三书议》:“前人修志,则常以此类附於志后,或称餘编,或称杂志。”

  4. 见“ 杂誌 ”。

  5. 亦作“ 杂志 ”。即期刊。

    茅盾 《色盲》二:“书桌上杂乱地堆着几本硬面的西文书,和花花绿绿封面的杂志。” 丁玲 《母亲》四:“这些报纸杂志在学堂里便很流行了。”

引证解释

⒈ 零星地记载传闻、逸事、掌故的笔记。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家谱不可信》:“师古精于史学,於私谱杂志,不敢轻信,识见非后人所及。”

⒉ 古人亦以为书名。

如:宋江休复有《嘉祐杂志》、 宋周煇有《清波杂志》。

⒊ 地方志的一目。指丛谈之类。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方志立三书议》:“前人修志,则常以此类附於志后,或称餘编,或称杂志。”

⒋ 见“杂誌”。亦作“杂志”。即期刊。

茅盾《色盲》二:“书桌上杂乱地堆着几本硬面的西文书,和花花绿绿封面的杂志。”
丁玲《母亲》四:“这些报纸杂志在学堂里便很流行了。”

杂志的国语词典

杂记。如清王念孙著有《读书杂志》。

杂志的网络释义

杂志

  • 杂志(Magazine),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杂志”的形成来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一种新的媒体也就因这样特殊的原因而产生了。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出版的《学者杂志》。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任何一种杂志以自己的“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进行出版。
  • 杂志造句

    星期天,爸爸清理了架上的图书和杂志。
    姐姐的文采很好,在杂志上发表过很多文章。
    徐志摩才气横溢,风流倜傥,因其是名家,许多杂志都请他。
    稿子寄出去一个多月了,还没有杂志社采用不采用的消息,他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吃饭不香,觉也睡不稳。
    七零八落地散置着各种杂志、报纸、书籍。
    这本杂志在青少年当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这本杂志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这种八卦杂志专玩含沙射影的卑劣手段,别在意。
    不过,你们编的杂志我看过和我的风格大相径庭。
    经过五年奋斗,争取使我们这本杂志进入灿烂辉煌时期,成为全国发行量大,深受读者喜爱的杂志之一。
    古人说“独木不林”,要办好这个杂志,还得依靠大家的努力,光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这是疯狂的,毕竟,健康和健身杂志只字不提大豆有害。
    这份杂志老是报导一些八卦消息,无怪乎声名狼藉。
    我读了你给杂志写的文章,真是才华横溢。
    不要看太多电视或杂志。
    有些报刊杂志,为了赚钱,净登一些奇谈怪论,毫无科学性。
    凭借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到了众多创意杂志和广告代理的青睐。
    萨姆一边等着一边翻阅杂志。
    杂志社为青少年读者开办了一期专刊。
    现在我们把先生散见于报刊杂志的文章汇集起来编印成册,关心青少年教育的同志们一定会先睹为快。

    汉字详情

    [za]
    部首: 420
    笔画: 6
    五笔: VSU
    五行:
    仓颉: KND
    四角: 409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2) 同本义

    画绘之事,杂五色。——《周礼·考工记》

    (3) 混合;搀杂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彼此错杂。——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杂烩菜(将各种剩菜合并在一起的菜淆);夹杂(搀杂);杂就(参杂而成);混杂(混合搀杂)

    (5) 聚会;聚集

    杂,聚也。——《广雅》

    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吕氏春秋》

    (6) 又如:杂物(聚集事物)

    形容词

    (1) 驳杂不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又如:杂面(杂合面粉作的面条)

    杂彩三百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昧没而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杂然而前陈。——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少杂树。——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杂裳(前黑后黄的下衣)

    (4) 紊乱 。如:杂错(交错混杂);嘈杂(声音杂乱;喧闹);庞杂(多而杂乱)

    (5) 繁琐;细碎 。如:杂冗(零杂事务;公务繁忙的谦辞);杂言(不主一家而杂采众家的言论);杂说(博采众家的学说)

    (6) 众多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7) 又如:杂沓(众多而纷杂的样子);杂袭(众多的样子);杂玩(各种玩物)

    (8) 各种 。如:杂趁(多种非正式职业;做零活);杂服(各种服制);杂帛(各种细绢的通称)

    (9) 正项以外 。如:杂学旁收(指不去攻读八股文,而喜好诗词、曲赋、小说等其他门类的学问)

    (10) 交错,交会

    嘈嘈切切错杂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杂植兰桂竹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副词

    都;共同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名词

    (1) 旧时等外的小官为杂职,如清代九品未入流之类或统称为佐杂

    听我将、弁、参、杂管领。——清· 严如熤《苗防备览要略》

    (2) 传统戏曲角色名。元杂剧、明清传奇以至京剧里的“杂”,一般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杂绯衣扮秦国引院子 梅香各乘车行上。——《长生殿》

    (3) 通“匝”( )。圈

    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墨子》

    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荀子·礼论》

    以数杂之寿。——《淮南子·诠言》

    英文翻译

    mixed, blended; mix, mingle

    方言集汇

    ◎ 粤语:zaap6

    宋本广韵

    zhì [zhi]
    部首: 440
    笔画: 7
    五笔: F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GP
    四角: 4033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 韩愈《县斋有怀》

    (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4) 记事的文章 。如:风土志;志乘(志书)

    (5) 心情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7) 神志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8) 通“帜”。旗帜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

    (9)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动词

    (1) 有志;立志;专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3) 记着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永志不忘

    (5) 向慕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

    (6) 记载,记录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

    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

    (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8) 叙述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

    动词

    (1)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2) 同本义

    誌,记誌也。——《说文新附》

    誌,记也。——《字诂》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

    (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4) 记录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

    (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6) 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7) 又

    寻向所志。

    名词

    (1) 标记;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英文翻译

    purpose, will, determination; annals

    方言集汇

    ◎ 粤语:zi3
    ◎ 客家话:[梅县腔] tje5 [宝安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东莞腔] zi5 [客英字典] zhi5 [陆丰腔] zhi5 [沙头角腔] zi5 [台湾四县腔] zih5 [海陆丰腔] zhi5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職吏去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h/tjioh

    杂志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