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

běn bù [ ben bu]
注音 ㄅㄣˇ ㄅㄨ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本部 běnbù

(1) 司令部,总部

headquarters

(2) 说话人所隶属的部

this ministry

词语解释

  1. 原隶属处。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然廼者以来,犹有饿死衢路,无人收识。良由本部不明,籍贯未实,廩恤不周,以至於此。”

  2. 指本人管辖的地区。

    唐 刘禹锡 《同州谢上表》:“今本部灾荒,物力困涸,忝为长吏,敢不竭诚。”

  3. 国土的中心部分,内地。

    毛泽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今天不同了, 日本 帝国主义者已经显示他们要向 中国 本部前进了,他们要占领全 中国 。”

  4. 犹总部。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八:“我的意思是仍然以 汉口 为本部,而于 武昌 设立支部。”

  5. 藏语。官长。

    刘克 《央金》:“一天,在尘土飘浮的大路上驰来了一个金珠玛米的本部。”

引证解释

⒈ 原隶属处。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然廼者以来,犹有饿死衢路,无人收识。良由本部不明,籍贯未实,廩恤不周,以至於此。”

⒉ 指本人管辖的地区。

唐刘禹锡《同州谢上表》:“今本部灾荒,物力困涸,忝为长吏,敢不竭诚。”

⒊ 国土的中心部分,内地。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今天不同了, 日本帝国主义者已经显示他们要向中国本部前进了,他们要占领全中国。”

⒋ 犹总部。

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八:“我的意思是仍然以汉口为本部,而于武昌设立支部。”

⒌ 藏语。官长。

刘克《央金》:“一天,在尘土飘浮的大路上驰来了一个金珠玛米的本部。”

本部的国语词典

机关的主体、中心部分。

如:「参谋本部」。

本部的网络释义

本部

  • 本部,读音běnbù,汉语词语,指司令部、总部或说话人所隶属的部或大学主校区。
  • 本部的翻译

    英语: headquarters, head office
    法语: siège social, bureau à domicile

    本部造句

    我在酒店所从事的是网络订房、业主订房及协调、协助本部门销售员的订房及订餐的工作。这个工作并不复杂,但要小心谨慎仔细,跟每个销售员做好沟通工作,并跟各个部门协调好,对于有些有误解的业主要做好解释工作,稍有差池就会给酒店带来影响和损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
    本部分提供与课程相关的作业和补充材料。
    再加上曹操本部拢共十八路诸侯。
    据了解,“外交部”本部目前大约有四五百人,驻外人员包括农技团与经贸人员也只有千人上下。
    学校在校本部成立有“大学生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并在北校区设“大学生心理卫生服务点”,由专业人士为你提供心理咨询。
    本部分以实测水环境质量资料为基础,借助计算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平阴县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昨据日本海军陆战队本部派员来馆声明,上项记载与事实不符合,据以更正,并表歉忱。
    第三部分“留美学生的文化主张”,本部分从两个层面重点论述留美学生整体的文化观点。
    第五部分关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本部分在上述四部分的基础上,根据笔者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后给出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个别教学案例。
    第六条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本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纪录影视手段的引入,人类学研究获得了一种新的田野工作方法。
    斜谷若有魏兵守把,汝二人引本部军越山岭,夜行昼伏,速出祁山之左,举火为号。
    黄龙本部主要由黄龙沟、丹云峡、雪宝顶等景区构成,牟尼沟部分主要是扎嘎瀑布和二道海两个景区。
    在企业中中层管理人员是指从事联结垂直性相关团体的活动,并对本部门工作承担责任的企业成员。
    同日,日本外务省、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军令部各课长召开“十日会”。
    本部分分别对雍正帝豁除贱籍改革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意义以及局限性等作了详细的分析,以期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三品绯衣孔雀,五品青袍白鹇,怕是詹事府中人,也跟着太子上殿,立于殿右;礼部尚书、美须尚书何宗彦带着本部诸人,立于殿左。
    各部门应及时收集本部门使用的质量记录,进行分类整理、登记建卡,按先后顺序装订成册后归档。
    在各省的录取分数比本部要低一些,宣城校区的专业有信息工程系、建筑系、商学系、机械工程系等。
    “本部职司教育”,对北大“但有整顿之意,并无撤废之心”,北大并入北洋,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汉字详情

    běn [ben]
    部首: 420
    笔画: 5
    五笔: SG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M
    四角: 50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 同本义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 本宗族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 母金,本钱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 根源,本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 底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16) 奏章 。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 书册,本子 。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形容词

    (1) 原来的;本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 基础的,基本的 。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动词

    (1) 执掌,统辖 。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 推究,推原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代词

    (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

    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 现今的 。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 这,那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量词

    (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 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 又如:二十本葱

    副词

    原先,本来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英文翻译

    root, origin, source; basis

    方言集汇

    ◎ 粤语:bun2
    ◎ 客家话:[梅县腔] bun3 [宝安腔] bun3 [客英字典] bun3 [海陆丰腔] bun3 [东莞腔] bun3 [陆丰腔] bun3 [客语拼音字汇] bun3 [台湾四县腔] bun3 [沙头角腔] bun3
    ◎ 潮州话:bung2(púng) [饶平、揭阳、潮阳]beng2(pń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布忖上聲合口一等puonx/puoontʰɑu
    [bu]
    部首: 212
    笔画: 10
    五笔: UKB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RNL
    四角: 076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 fǒu)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

    (2) 同本义

    部,天水狄部。——《说文》

    (3)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后泛指部队,军队

    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周瑜传》

    (4) 又如:部阵(队伍);部校(部队;泛称武官);部将(部下的武官;军中偏将)

    (5) 中央行政官署。有时也称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

    还部白府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部费(向吏部行贿以便批准任职所用的钱);部尺(由工部制造的标准尺);部曹(旧指京师各部司官);部堂(清代各部尚书、侍郎称部堂。又各省总督多带兵部尚书衔者,也叫部堂);国防部;外交部;财政部

    (7) 地区。古代监察或行政区域名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汉书·尹翁归传》

    (8) 部落

    曾祖莫护跋, 魏初率其诸部入居 辽西。——《晋书》

    (9) 分类,门类

    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 又如:部索(分部搜索);部居(分门别类的排列);古籍分经、史子、集四部

    (11) 部分 。如:上部;南部

    (12) 单位 。如:编辑部;批发部

    (13) 军队领导机构 。如: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师部

    动词

    (1) 统率

    汉王部五诸侯兵。——《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部人(被统率的人);部握(统管,掌握);部率(统率)

    (3) 安排,布置

    部署诸将。——《汉书·高帝纪》。注:“分部而署置。”

    (4) 又如:部索(部署搜索罪人)

    (5) 管辖 。如:部县(所辖之县,属县);部领(统辖率领);部事(所属的事情)

    量词

    (1) 用于书籍、机器、电影等

    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一部书,两部机器,三部电影

    英文翻译

    part, division, 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bo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u6 [梅县腔] pu5 [沙头角腔] pu5 [陆丰腔] pu1 [台湾四县腔] pu5 [东莞腔] pu5 [宝安腔] pu5 [客语拼音字汇] pu4 [客英字典] p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簿裴古上聲開口一等box/buubʰu

    本部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