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本末
(1) 树木的根和梢,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结局,原委
(2) 主次,先后
词语解释
树木的下部与上部。
汉 马融 《长笛赋》:“逮乎其上,匍匐伐取,挑截本末,规摹彠矩。” 唐 白居易 《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始末,原委。
《左传·庄公六年》:“夫能固位者,必度其本末,而后立衷焉。” 杜预 注:“本末,终始也。”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儒者説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説。”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四:“奴既醒,唤问之,见事已露,遂具説本末。”《北史·魏拓拔恂传》:“尚书表收 彪 赴 洛 ,会赦,遂不穷其本末。”《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 元礼 把六个同年及从人受害本末,细细与 舒有庆 説知。”
主次,先后。
《荀子·富国》:“故 禹 十年水, 汤 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穀復熟,而陈积有餘,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君孤立於上,臣弄权於下,本末不能相御,身手不能相使,由是天下鼎沸,姦凶并争。”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自一事已上,本末次第,使更制之前,习勒已定,则命出之日,但在奉行而已。” 郭沫若 《满江红·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词:“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联本末,三大革命增凭障。”
指农业和工商业。
《史记·孝文本纪》:“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后汉书·王符传》:“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飢寒!”
指仁义和法制。
汉 贾谊 《过秦论下》:“故 周 王序得其道,千餘载不絶, 秦 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引证解释
⒈ 树木的下部与上部。
引汉马融《长笛赋》:“逮乎其上,匍匐伐取,挑截本末,规摹彠矩。”
唐白居易《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⒉ 始末,原委。
引《左传·庄公六年》:“夫能固位者,必度其本末,而后立衷焉。”
杜预注:“本末,终始也。”
汉王充《论衡·正说》:“儒者説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説。”
晋陶潜《搜神后记》卷四:“奴既醒,唤问之,见事已露,遂具説本末。”
《北史·魏拓拔恂传》:“尚书表收彪赴洛,会赦,遂不穷其本末。”
《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元礼把六个同年及从人受害本末,细细与舒有庆説知。”
⒊ 主次,先后。
引《荀子·富国》:“故禹十年水, 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穀復熟,而陈积有餘,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君孤立於上,臣弄权於下,本末不能相御,身手不能相使,由是天下鼎沸,姦凶并争。”
宋曾巩《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自一事已上,本末次第,使更制之前,习勒已定,则命出之日,但在奉行而已。”
郭沫若《满江红·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词:“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联本末,三大革命增凭障。”
⒋ 指农业和工商业。
引《史记·孝文本纪》:“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
《后汉书·王符传》:“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飢寒!”
⒌ 指仁义和法制。
引汉贾谊《过秦论下》:“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载不絶,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本末的国语词典
树的主干和枝节。
本末的网络释义
本末
本末 (词语)
本末的翻译
本末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 同本义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 本宗族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 母金,本钱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 根源,本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 底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16) 奏章 。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 书册,本子 。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形容词
(1) 原来的;本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 基础的,基本的 。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动词
(1) 执掌,统辖 。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 推究,推原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代词
(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
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 现今的 。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 这,那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量词
(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 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 又如:二十本葱
副词
原先,本来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un3 [宝安腔] bun3 [客英字典] bun3 [海陆丰腔] bun3 [东莞腔] bun3 [陆丰腔] bun3 [客语拼音字汇] bun3 [台湾四县腔] bun3 [沙头角腔] bun3
◎ 潮州话:bung2(púng) [饶平、揭阳、潮阳]beng2(pń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本 | 布忖 | 幫 | 魂 | 上聲 | 阮 | 合口一等 | 魂 | 臻 | puonx/puoon | tʰɑ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 同本义
末,木上曰末。——《说文》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传·哀公十一年》
(3) 又如:末大(树木枝端粗大。喻部属势力强大);末大必折(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4)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元首末要。——《周书·武顺》
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非特其末见而已。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左手执卷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末大不掉(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末岁(岁末);末冬(冬末);末秋(秋末);末春(春末)
(6) 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末技游食之民。——汉· 贾谊《论积贮疏》。注:(末伎。古指工商业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游食,不劳而食)
(7) 又如:末民(古称从事工商业的人);末产(手工业、商业);末作(古代指工商业);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末生(末业。指工商业)
(8) 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杂剧有正末、副末之名。——焦循《剧说》
(9) 末期;晚年
武王末受命。——《礼记·中庸》
申末酉初。——《广东军务记》
崇祯末。——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末尾三梢(收场,结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他三月末回来;末限(最后期限);末垂(最后的时日)
(11) 细的粉末
丝末。——《荀子·礼论》
(12) 又如:茶叶末;粉笔末;面色末;药末
(13) 蓋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
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
(14) 姓
形容词
(1) 卑微
志末也。——《后汉书·象上传》
(2) 又如:末志(卑微的志向);末臣(地位低贱之臣);末官(卑小的官);末陋(卑微鄙陋);末位(卑微的职位);末皂(卑贱的隶役);末品(卑官)
(3) 低级
末流。——《后汉书·班彪传》。注:“犹下流也。”
(4) 又如:末弁(低级武官);末列(犹下位。多用作谦词);末底(最底下);末俗(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5) 微不足道
末之卜也。——《礼记·檀弓》。注:“微也。”
(6) 又如:末事(微不足道的小事);末行(微不足道的行为);末用(无足轻重之物);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
(7) 细,小
浅智之所争,则末矣。——《吕氏春秋·精喻》
(8) 又如: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操(小节);末派(水的支流或下游)
(9) 肤浅
末学肤受。——张衡《东京赋》
(10) 又如:末学(浅薄的学者;肤浅无本之学);末议(谦称自己的议论或意见);末说(肤浅无本之说)
(11) 非根本,次要 。如:末务(非根本的事。世俗琐事);末法(不能治本的法术)
动词
通“瀎”。抹拭
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左传·昭公十四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at8 [海陆丰腔] mat8 [客英字典] mat8 [台湾四县腔] mat8 [东莞腔] mat7 [宝安腔] mat8 [客语拼音字汇] mad6 [沙头角腔] mat8 [陆丰腔] mat8
◎ 潮州话:muag8(miâk) [潮州]muêg8(muêk) , bhuah8(buâ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末 | 莫撥 | 明 | 末 | 入聲 | 曷 | 合口一等 | 山 | 桓 | muɑt | mu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