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规则

zàn tíng guī zé [zan ting gui ze]

词语释义

规则 guīzé 典式,法则,规律自然的规则。 指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整齐规则四边行。

汉字详情

zàn [zan]
部首: 429
笔画: 12
五笔: LRJ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KLA
四角: 4260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形声。从日,斩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时间短) 同本义

暂,不久也。——《说文》

宇文新州之懿范,暫帷暂驻。——唐· 王勃 《滕王阁序》

暂则封舱,久则封港。——林则徐《政书》。又如:暂劳(一时的劳苦);暂欢(短时间的欢乐);暂云(行云,浮云)

副词

(1) 暂时

但暂还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求假暂归。

饮食拱揖不暂去。——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暂来(暂时逗留);暂往(暂时离去)

(3) 刚刚;方才

玉管初调,鸣弦暂抚。——庾信《春赋》

逢观暂巧笑,还泪已啼妆。——南朝梁· 何逊《七夕》

(4) 仓卒;突然

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如听仙乐耳暂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暂晓(突然显现)

英文翻译

temporary

方言集汇

◎ 粤语:zaam6

宋本广韵

tíng [ting]
部首: 221
笔画: 11
五笔: WYPS
五行:
仓颉: OYRN
四角: 202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亭声。本义:停止,止息)

(2) 同本义

停,定也,定于所在也。——《释名·释言语》

潢汙行潦之水。——《左传·隐公三年》。注:“潢汙,停水。”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 李白《行路难》

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余亦停弗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时方冬停遣。——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停床(指亡故);停市(停止交易);停刑(停止执行刑罚);停步(停止前进)

(4) 停留,暂时居住

停数日。——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停于大室之隅。——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停留长智(耽搁久了,自会想出主意来);停伫(停留伫立);停逗(停留);停眠(停留住宿);停待(等待;停留);停缓(停留缓行);停蓄(停留蓄积);停积(停留蓄积)

(6) 停放;停泊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7) 又如:停丧挂孝(停棺在家等待吊丧,悬挂孝幛,戴孝尽礼);停柩(停灵。停放灵柩或在埋葬前暂时停放)

(8) 蓄积 。

(9) 如:停蓄(停积);停食(积食);停浸(聚积);停涵(停蓄沉浸);停塌(屯积);停潦(积水)

(10) 抚育 。

(11) 如:停育;停毒(化育;养育)

(12) 耸立 。

(13) 如:停停(耸立貌;高貌)

(14) 停滞 。

(15) 如:停阴(集结不散的阴云);停云(停止不动的云);停云落月(在信中表示对友人的思慕)

名词

(1) 成数,总数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叫一停 。

(2) 如:十停人中有八停人去了

(3) 通“亭”。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 。

(4) 如:停传(宿站);停落(驿亭村落);停居(租寓之所)

形容词

(1) 停当。妥贴;妥当 。

(2) 如:停妥(停当妥贴);停稳(妥贴);停腾(停当);停脱(停当);停停当当(妥妥贴贴);停停脱脱(稳稳当当)

(3) 平均的 。

(4) 又如:停分(均分,各据一半);停匀(匀称);停直(匀而直)

(5) 正值

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江水》

持钵安行,出彼祗树,不逾停午,以福众生。——梁· 沈约《千僧愿会文》

(6) 又如:停午(正午)

英文翻译

stop, suspend, delay; suit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ting4
◎ 客家话:[陆丰腔] tin3 [梅县腔] tin2 [东莞腔] tin2 [客语拼音字汇] tin2 [宝安腔] tin2 [客英字典] tin2 [台湾四县腔] tin2 [沙头角腔] tin2 [海陆丰腔] ti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五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特丁青開平聲開口四等dengdʰieŋ
guī [gui]
部首: 416
笔画: 8
五笔: FWMQ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OBHU
四角: 578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聿从周,当系以规画之意。本义:画圆的器具,今指圆规)

(2) 同本义

规,有法度也。从矢,从见,会意。——《说文》

规矩方圆之至也。——《孟子》

规者,正圆之器也。——《诗·沔水》序·笺

圆曰规,方曰矩。——《楚辞·离骚》

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墨子·天志上》

圆者中规,方者中矩。——《荀子·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3) 又如:规绳(规矩绳墨);规旋(如圆规般旋转);规轮(圆规和车轮);规轴(圆规之轴。比喻规度)

(4) 法度、准则

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难蜀父老》

(5) 又如:规绳(规矩绳墨。比喻法度);规简(规矩法度);规检(规矩法度;循规矩,守法度);规度(规则法度)

(6) 模范;典范,风仪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三国魏· 王粲《咏史》

素德清规足传于汗简矣。——《晋传书王承传论》

(7) 又如:规仿(以为模范而加以仿效)

(8) 成例;标准;法则

夫萧规 曹随。—— 扬雄《解嘲》

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韩非子·饰邪》

(9) 又如:规节(规矩,节操);规礼(清代官吏向下属索取的现金和礼品);规银(当时上海通行的计算银两。每两块银约合银元一元四角左右);规容(规范);规表(规范表率)

(10) 文体名 。如:五规(唐代文体名。即《出规》、《处规》、《戏规》、《心规》和《时规》)

动词

(1) 画圆

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国语·周语下》

曲眉规只。——《楚辞·大招》

(2) 又如:规圆(用圆规校之使其圆)

(3) 划分土地而占有

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国语·周语中》

规方千里:划定王都周围千里的地方。甸服:畿内之地,作为直接收取谷物的地方。

(4) 又如:规田(周时田地分等的名称。用以蓄水的土地,合九人所分到的称为一规。农耕的土地,合九人所 配得耕种的称为一井。四规相当一井);规表(划分明白)

(5) 劝告,建议,尤指温和地力劝

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庄子·盗跖》

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清· 刘开《问说》

(6) 又如:规利(以利益来劝诱);规饬(劝诫);规过(规正过失);规谈(劝勉);规箴(规戒劝告);规镜(规鉴。规箴与鉴戒)

(7) 计划;打算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8) 又如:规事(计划事情);规谋(规划计谋);规虑(规划;谋虑);规算(规划打算)

(9) 谋求;谋划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 操军必矣。——《资治通鉴》

(10) 又如:规求(谋求;贪求);规脱(设法逃脱);规图(谋求);规画(筹划;谋划)

(11) 效法,摹拟 。如:规抚(仿效;依循);规仿(摹拟仿效);规法(规摹效法)

(12) 揣摩 。如:规虑(揣摹测度);规磨(臆测,揣摩。引申有失误、差错的意思)

(13) 通“窥”。窥察

不能死之,千人环规。——《商君书·境内》

(14) 又如:规情(窥探军情或情报)

形容词

(1) 圆形

冥冥皓容,规规皓质。——唐· 蒋防《姮娥奔月赋》

(2) 又如:规天(圆形的天空);规空(圆形的天空);规规(圆的样子。多形容日月);规车(指车轮);规天矩地(象征圆的天和方的地)

(3) 浅陋、拘泥的样子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清· 黄宗羲《原君》

英文翻译

rules, regulations, customs, law

方言集汇

◎ 粤语:kwai1

宋本广韵

[ze]
部首: 208
笔画: 6
五笔: M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OLN
四角: 72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6)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7) 榜样 。如:以身作则

动词

(1)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 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1) 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3) 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

(4) 又如:今则不然

(5) 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 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6)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7)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副词

(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 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

(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 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量词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英文翻译

rule, law, regulation; grades

方言集汇

◎ 粤语:zak1
◎ 潮州话:zêg4 (chek)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