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滞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疏失,延误。《新唐书·刘洎传》:“今宜精选左右丞、两司郎中,使皆得人,非惟救旷滞之弊,固当矫拂趋竞也。”
引证解释
⒈ 疏失,延误。
引《新唐书·刘洎传》:“今宜精选左右丞、两司郎中,使皆得人,非惟救旷滞之弊,固当矫拂趋竞也。”
旷滞的网络释义
旷滞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义兼形声。从日,广声。本义:光明;明朗)
(2) 同本义
旷,明也。——《说文》
旷,光明也。——《玉篇》
此人谓照旷。——《庄子·天地》
旷若发矇。——《后汉书》
(3) 又如:旷旷(光明;明亮)
(4) 心境开阔,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旷度(宽大的气度);旷澹(心胸豁达,不重名利);旷怀(开阔的心胸);旷逸(心胸开阔,性情超脱);旷士(胸襟开阔之士);旷如(开阔)
(6) 空旷;开阔
旷兮其若谷。——《老子》十五章
居于旷林。——《左传·昭公元年》
率彼旷野。——《诗·小雅·何草不黄》
独观于昭旷之道。——《汉书·邹阳传》
土地平旷。——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下平旷。——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星光照旷野。——明· 魏禧《大铁椎传》
(7) 又如:旷平(宽广平坦);旷廊(空旷;空阔);旷僻(空阔而偏僻);旷宇(广阔的原野;宽广的胸怀)
(8) 久
自夏涉玄冬,弥旷大余旬。——刘桢《赠五官中郎将》
(9) 又如:旷劫(佛教指过去时间极长);旷代(隔世,谓历时长久)
(10) 遥远
旷如望羊。——《孔子家语·辨乐》。注:“用志广远。”
(11) 又如:旷迥(遥远之处);旷望(极目眺望,远望);旷绝(僻远)
(12) 无妻的,有时也指无夫的 。如:旷女(无夫的成年女子)
(13) 罕见;超绝 。如:旷恩(罕见的恩德)
动词
(1) 空,使空闲
祥车旷左。——《礼记·曲礼》
旷安宅而弗居。——《孟子》
无旷庶官。——《书·皋谟》
无旷其众。——《国语》
(2) 又如:旷虚(虚空;空缺);旷绝(空缺);旷额(空额)
(3) 绝
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清· 黄宗羲《原君》
(4) 耽误;荒废
弃德旷宗。——《左传·昭公十年》
今得强赵之兵,以杜 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战国策·赵策四》
(5) 又如:旷班;旷任;旷惰(怠惰,荒废职守);旷官(官吏荒废职守,才能不足称其职;悬缺待补的官职);旷土(荒芜的土地);旷学(荒废学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2) 同本义
滞,凝也。——《说文》
凡珍异之有滞者。——《周礼·廛人》
淹回水而凝滞。——《楚辞·涉江》
流而不滞。——《淮南子·时则训》
(3) 积压。长期积存,未作处理
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周礼·泉府》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新唐书》
(4) 又如:滞狱(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滞讼(积压的讼案);滞积(积压);滞货(积压的货物)
(5) 停止;阻塞;静止
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淮南子·原道训》
(6) 又如:滞用(停止运用);滞淹(闭塞,不通畅);滞越(阻塞);滞著(阻塞;不能宣泄)
(7) 郁积
气不沈滞。——《国语·周语》。注:“积也。”
得此佳作,终日喜快,滞闷冰释。——宋· 苏轼《与王定国书》
(8) 又如:滞念(凝结在心中的思念);滞思,滞想(凝聚心头的想念);滞怒(积于心中的愤怒);滞气(郁积之气);滞愤(积愤)
(9) 凝聚,积聚
戚戚多滞念,置酒宴所欢。——晋· 陆机《拟青青陵上柏》
(10) 又如:滞念(心中凝结的思念);滞血(淤积的血液);滞底(凝集)
(11) 陷入;沉抑
卿方当富贵,必不容久滞屈。——《南史》
(12) 又如:滞羽(喻陷于困境不能施展才能的人);滞抑(受压制);滞屈(贤人沉抑,不得升进);滞淹(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
(13) 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
几宵因月滞三湘。—— 姚鹄《送黄颇归袁》
(14) 又如:滞淫(长期旷废;长久停留;久雨不停);滞游(久游未归);滞客(久处下位而未得升迁的人)
(15) 遗落;遗漏
此有滞穗。——《诗·小雅·大田》
(16) 又如:滞器(遗漏未用的人才)
形容词
(1) 久,长期
敢告滞积以纾执事。——《国语·鲁语》。注:“久也。”
且眩瞀滞疾,不堪久待。——《后汉书·韦彪传》
(2) 又如:滞病(久病);滞疾(久病);滞役(长期供职);滞耻(久未洗雪的耻辱)
(3) 反应迟钝;缺乏活力、生气或成效
卿年少壮,而心力多滞。——《金史·宗尹传》
(4) 又如:滞碾人(言语、行为愚笨的人);滞夯(不灵便);滞拙(迟钝笨拙);滞色(面带晦气);滞晦(呆滞而暗淡)
(5) 固执;拘泥
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明· 吕坤《别尔赡书》
(6) 又如:滞固(固执而不变通);滞执(固执;不通达);滞隅(谓偏执一端);滞痼(拘执);滞疑(拘泥和疑虑)
(7) 深奥;不易通晓
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德名僧,莫不请质疑滞。——《南史》
(8) 又如:滞例(难解的条例);滞说(难理解的说法);滞义(疑难的意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