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旐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旌旗。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僕及七騶咸驾,载旌旐,授车以级,整设于屏外。” 郑玄 注:“即驾之,又为之载旌旗。”
指铭旌,导引灵柩的魂幡。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册文》:“詔撰德於旌旐,永传徽於舞缀。” 隋炀帝 《秦孝王诔》:“旌旐飘飘而从风,笳管酸嘶而响谷。” 宋 欧阳修 《刘丞相挽词》之一:“盛衰同俯仰,旌旐送山丘。” 元 揭傒斯 《熊英德哀辞》诗:“旌旐扬广衢,輀车出城闥。”
引证解释
⒈ 旌旗。
引《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僕及七騶咸驾,载旌旐,授车以级,整设于屏外。”
郑玄注:“即驾之,又为之载旌旗。”
⒉ 指铭旌,导引灵柩的魂幡。
引南朝梁王筠《昭明太子哀册文》:“詔撰德於旌旐,永传徽於舞缀。”
隋炀帝《秦孝王诔》:“旌旐飘飘而从风,笳管酸嘶而响谷。”
宋欧阳修《刘丞相挽词》之一:“盛衰同俯仰,旌旐送山丘。”
元揭傒斯《熊英德哀辞》诗:“旌旐扬广衢,輀车出城闥。”
旌旐的网络释义
旌旐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2) 同本义
旌,游车载旌析羽。——《说文》
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礼记·明堂位》
建旌提鼓。——《国语·吴语》
(3) 又如:旌旄(古代用牦牛尾与羽毛装饰的军旗,或代指各种旗帜);旌羽(旌旗。因有羽饰,故称)
(4) 古代旗的总称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辞·九歌·国殇》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5) 又如:旌旃(泛指旗帜);旌幡(泛指旗帜);旌帜(旗帜);旌幢(旗幡);旌头(旗杆顶端的矛头)
(6)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
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到消息。”——《金瓶梅》
动词
(1) 表彰
旌其所为。——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旌书(表彰的文书);旌善(表彰善人善事);旌表节烈(表彰节妇烈女);旌典(朝廷表彰的恩典)
(3) 识别
诚应宠赏,以旌其美。——曹操《表论田畴功》
(4) 又如:旌别(识别;区别)
(5) 发挥。如:旌智(发挥智慧)
(6) 表识;表明。如:旌信(表明诚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zin1 [海陆丰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jin1 [陆丰腔] zin1 [客英字典] zin1 [宝安腔] zin1 [台湾四县腔] z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精 | 子盈 | 精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cieng/zieng | tsĭɛ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