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斾

jīng pèi [ jing pei]
注音 ㄐ一ㄥ ㄆㄟˋ

词语释义

亦作'旌旆'。 旗帜。 犹尊驾﹑大驾。多用于官员。 借指军旅。

词语解释

  1. 亦作“ 旌旆 ”。旗帜。

    晋 陆机 《饮马长城窟行》:“戎车无停轨,旌斾屡徂迁。” 唐 高适 《燕歌行》:“摐金伐鼓下 榆关 ,旌旆逶迤 碣石 间。”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皇上﹞命选精骑万餘人,扈行私从僕马亦復踰万,旌斾亘三十餘里。”

  2. 犹尊驾、大驾。多用于官员。

    唐 贾岛 《送周判官元范赴越》诗:“已曾几遍随旌旆,去謁荒郊 大禹祠 。” 宋 苏轼 《与范蜀公书》之一:“日望旌旆之至,不敢復上问。” 清 恽敬 《上举主笠帆先生书》:“前者旌旆自 江西 移 湖南 ,士聚於庠,商告於市,民要於野,愿一叩首马前。”

  3. 借指军旅。

    《太平广记》卷一九○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高骈》:“楼櫓矗然,旌斾竟不行,而驃信讋慄。”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旌旆”。

⒉ 旗帜。

晋陆机《饮马长城窟行》:“戎车无停轨,旌斾屡徂迁。”
唐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清魏源《圣武记》卷三:“﹝皇上﹞命选精骑万餘人,扈行私从僕马亦復踰万,旌斾亘三十餘里。”

⒊ 犹尊驾、大驾。多用于官员。

唐贾岛《送周判官元范赴越》诗:“已曾几遍随旌旆,去謁荒郊大禹祠。”
宋苏轼《与范蜀公书》之一:“日望旌旆之至,不敢復上问。”
清恽敬《上举主笠帆先生书》:“前者旌旆自江西移湖南,士聚於庠,商告於市,民要於野,愿一叩首马前。”

⒋ 借指军旅。

《太平广记》卷一九〇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高骈》:“楼櫓矗然,旌斾竟不行,而驃信讋慄。”

旌斾的网络释义

旌斾

  • 旌斾,汉语词语,拼音是jīng pèi,释义是旗帜,出自《饮马长城窟行》。
  • 汉字详情

    jīng [jing]
    部首: 409
    笔画: 11
    五笔: YTT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SOHM
    四角: 08215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2) 同本义

    旌,游车载旌析羽。——《说文》

    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礼记·明堂位》

    建旌提鼓。——《国语·吴语》

    (3) 又如:旌旄(古代用牦牛尾与羽毛装饰的军旗,或代指各种旗帜);旌羽(旌旗。因有羽饰,故称)

    (4) 古代旗的总称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辞·九歌·国殇》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5) 又如:旌旃(泛指旗帜);旌幡(泛指旗帜);旌帜(旗帜);旌幢(旗幡);旌头(旗杆顶端的矛头)

    (6)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

    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到消息。”——《金瓶梅》

    动词

    (1) 表彰

    旌其所为。——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旌书(表彰的文书);旌善(表彰善人善事);旌表节烈(表彰节妇烈女);旌典(朝廷表彰的恩典)

    (3) 识别

    诚应宠赏,以旌其美。——曹操《表论田畴功》

    (4) 又如:旌别(识别;区别)

    (5) 发挥。如:旌智(发挥智慧)

    (6) 表识;表明。如:旌信(表明诚意)

    英文翻译

    banner or flag adorned with feathers; to signal

    方言集汇

    ◎ 粤语:sing1 zing1
    ◎ 客家话:[梅县腔] zin1 [海陆丰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jin1 [陆丰腔] zin1 [客英字典] zin1 [宝安腔] zin1 [台湾四县腔] z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子盈清開平聲開口三等cieng/ziengtsĭɛŋ
    pèi [pei]
    部首: 409
    笔画: 9
    五笔: YTMH
    仓颉: YSOLB
    四角: 08227

    英文翻译

    a pennon; a streamer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ai5 pui5 [海陆丰腔] pui5 pai5 [梅县腔] pi5 pui5 [台湾四县腔] pi5 pai5
    ◎ 潮州话:pa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