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恤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旌恤 ”。表彰死者并抚恤其遗属。
清 胡其毅 《赠农家节妇》诗:“彼美门第高,芳名太洋溢。犹多粉饰情,居然受旌卹。”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虽邀旌卹之典,未蒙破格之恩。” 清 谭嗣同 《仁学》三六:“旌恤之典,尽属虚文。”
见“ 旌卹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旌恤”。表彰死者并抚恤其遗属。见“旌卹”。
引清胡其毅《赠农家节妇》诗:“彼美门第高,芳名太洋溢。犹多粉饰情,居然受旌卹。”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虽邀旌卹之典,未蒙破格之恩。”
清谭嗣同《仁学》三六:“旌恤之典,尽属虚文。”
旌恤的国语词典
表彰死者的功德并抚恤其遗族。
如:「这次任务中殉职的人员,政府将会从优旌恤。」
旌恤的网络释义
旌恤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2) 同本义
旌,游车载旌析羽。——《说文》
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礼记·明堂位》
建旌提鼓。——《国语·吴语》
(3) 又如:旌旄(古代用牦牛尾与羽毛装饰的军旗,或代指各种旗帜);旌羽(旌旗。因有羽饰,故称)
(4) 古代旗的总称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辞·九歌·国殇》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5) 又如:旌旃(泛指旗帜);旌幡(泛指旗帜);旌帜(旗帜);旌幢(旗幡);旌头(旗杆顶端的矛头)
(6)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
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到消息。”——《金瓶梅》
动词
(1) 表彰
旌其所为。——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旌书(表彰的文书);旌善(表彰善人善事);旌表节烈(表彰节妇烈女);旌典(朝廷表彰的恩典)
(3) 识别
诚应宠赏,以旌其美。——曹操《表论田畴功》
(4) 又如:旌别(识别;区别)
(5) 发挥。如:旌智(发挥智慧)
(6) 表识;表明。如:旌信(表明诚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zin1 [海陆丰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jin1 [陆丰腔] zin1 [客英字典] zin1 [宝安腔] zin1 [台湾四县腔] z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精 | 子盈 | 精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cieng/zieng | tsĭɛ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2) 同本义
恤,忧也。——《说文》
勿恤其孚。——《易·泰》
不印自恤。——《书·大诰》
告而忧恤。——《诗·大雅·桑柔》
不恤国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明· 张煌言《复郎廷佐书》
(3) 又如:恤功(担忧民众的事务);恤恤(忧虑的样子);恤民(忧虑人民的疾苦)
(4) 体恤
朝廷竟无恤赠之典。——《隋唐演义》
恤病讨贰。——《左传》
不知存恤。——《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恤近忽远(体恤亲近的人而忽略疏远的人);恤金
(6) 怜悯
司寇宜哀狱,台庭幸恤辜。——唐· 沈佺期《移禁司刑》
(7) 又如:恤矜(怜悯)
(8) 周济
以恤礼哀寇乱。——《周书·大宗伯》
胡以相恤。——汉· 贾谊《论积贮疏》
存恤贫无告者。——《明史》
隋主闻知大怒,厚恤 麦铁杖等,杀监军 刘士龙,囚 于仲文。——《隋唐演义》
(9) 又如:恤邻(救济近邻);恤贫(救济贫民);恤嫠(救济);恤病(救援有危难的人);恤患(济人于患难)
(10) 安置
不遂我遣,恤我九列。——《汉书》
(11) 顾及;顾念
战胜宜阳,不恤 楚交,忿也。——《战国策》
(12) 又如:恤刑(慎用刑法)
(13) 抚养
恤孤寡。——《礼记·月令》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孔子家语·弟子行》
(14) 又如:恤孤(抚养孤儿)
名词
(1) 葬仪
俗谚云:“会稽打鼓送恤, 吴兴步担令史。”——《南史》
(2) 又如:恤典(丧葬礼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it7 [陆丰腔] sut7 [客英字典] sut7 sit7 [海陆丰腔] sit7 sut7 [客语拼音字汇] sud6 xid5 [台湾四县腔] sit7 sut7 [宝安腔] sut8 sot8 [东莞腔] sut8
◎ 潮州话:思温4(戌)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卹 | 辛聿 | 心 | 術 | 入聲 | 質 | 合口三等 | 諄 | 臻 | syt/sv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