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锧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斧质 ”。斧子与铁鍖,古代刑具。行刑时置人于鍖上,以斧砍之。
《晏子春秋·问下十一》:“寡君之事毕矣, 婴 无斧鑕之罪,请辞而行。”《吕氏春秋·贵直》:“王曰:‘行法。’吏陈斧质於 东閭 。”《汉书·项籍传》:“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颜师古 注:“质谓鑕也。古者斩人,加於鍖上而斫之也。” 宋 司马光 《五哀诗·晁大夫》:“旋闻就斧质,不得解衣冠。”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杨公劾奸》:“一封奏九重,知他听否,我 杨继盛 的斧鑕囹圄都在这遭。”
泛指罪名。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未有左证,竟以己意为信讞,鞭笞斧鑕,横加其身。”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斧质”。
⒉ 斧子与铁鍖,古代刑具。行刑时置人于鍖上,以斧砍之。
引《晏子春秋·问下十一》:“寡君之事毕矣, 婴无斧鑕之罪,请辞而行。”
《吕氏春秋·贵直》:“王曰:‘行法。’吏陈斧质於东閭。”
《汉书·项籍传》:“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颜师古注:“质谓鑕也。古者斩人,加於鍖上而斫之也。”
宋司马光《五哀诗·晁大夫》:“旋闻就斧质,不得解衣冠。”
明无名氏《鸣凤记·杨公劾奸》:“一封奏九重,知他听否,我杨继盛的斧鑕囹圄都在这遭。”
⒊ 泛指罪名。
引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未有左证,竟以己意为信讞,鞭笞斧鑕,横加其身。”
斧锧的国语词典
古刑法。置人于铁砧上,以斧砍之。故以斧锧指诛戮之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愿请玺复以治邺,不当请斧锧之罪。」《聊斋志异.卷二.陆判》:「前夕冒渎,今来加斧锧耶?」也作「斧质」。
斧锧的网络释义
斧锧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斤(斧头),父声。本义:斧子,伐木工具)
(2) 同本义
斧,斫也。——《说文》
丧其资斧。——《易·巽卦》。注:“斧,所以断者也。”
既破我斧。——《诗·豳风·破斧》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斧柯(斧柄;斧头与斧柄;做媒);斧脑(斧之背);斧砧(古代刑具);斧绣(持斧绣衣。古执法使者的仪制)
(4) 白与黑相间的斧形图案
斧谓之黼。——《尔雅·释器》
加斧于椁上。——《礼记·檀弓上》
天子负斧依。——《礼记·明堂位》。注:“斧依,为斧文屏风于户牖之间。”
负斧扆。——《文选·张衡·东京赋》
(5) 又如:斧藻
动词
(1) 用斧子劈、砍或破开
公怒,斧其门。——《聊斋志异》
(2) 又如:斧木
(3) 删改;修饰 。如:斧琢(以斧削琢。请人修改诗文的谦辞。亦喻指诗文过分修饰雕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u3 [沙头角腔] bu3 [客英字典] bu3 [海陆丰腔] bu3 [东莞腔] bu1 fu3 [陆丰腔] bu3 [客语拼音字汇] bu3 [台湾四县腔] bu3 [宝安腔] b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甫 | 方矩 | 幫 | 虞 | 上聲 | 麌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pĭu | pyox/piu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铁砧
锧,铁锧砧。——《玉篇》
(2) 古代腰斩用的垫座
宜先伏于砧锧。——欧阳修《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
(3) 斧。多指古腰斩刑具,两斤相合,如后之铡刀
负覉絷,执鈇锧。——《公羊传》
(4) 又如:锧鈇(锧斧。古代斩人的刑具);锧笮(斧与凿。古代腰斩和黥刑的刑具)
(5) 星名。“铁锧”的省称
一曰鈇锧,主诛斩…锧欲其忽忽不明,明则兵起,大臣诛。——《晋书·天文志上》
动词
斩,杀
至路折处,反其目而锧之。——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