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鬼神而远之

jìng guǐ shén ér yuǎn zhī [ jing gui shen er yuan zhi]
繁体 敬鬼神而遠之
注音 ㄐ一ㄥˋ ㄍㄨㄟˇ ㄕㄣˊ ㄦˊ ㄩㄢˇ ㄓ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敬鬼神而远之 jìng guǐshén ér yuǎn zhī

(1) 语出《论语·雍也》,原意是敬之而不亲近之意。现在常用来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所以对他客客气气,但是绝不接近

他们是一些特权人物,专做伤天害理,两面三刀的勾当。对他们,他从来是‘敬鬼神而远之’
stay at a respectful distance from sb.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stay at a respectful distance from sb.] 语出《论语.雍也》,原意是敬之而不亲近之意。现在常用来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所以对他客客气气,但是绝不接近他们是一些特权人物,专做伤天害理,两面三刀的勾当。对他们,他从来是敬鬼神而远之 敬之而不亲近之意。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不得罪他,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

敬鬼神而远之的国语词典

指对鬼神要存有尊敬之心,但不涉于迷信。

敬鬼神而远之的网络释义

敬鬼神而远之

  • 语出《论语.雍也》,原意是敬之而不亲近之意。现在常用来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所以对他客客气气,但是绝不接近
  • 敬鬼神而远之造句

    恩,那些老夫子只会之乎者也,敬鬼神而远之。
    这二人都不能轻易沾边,都要敬鬼神而远之,否则难免会步师父后尘,死的很惨。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也许是有一些道理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不去拜他,但要敬畏他,孔老夫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很对。
    君子敬鬼神而远之,小人畏鬼神而招之,非有所惧,即有所求,阿宝扎之,顺天承命。
    身为读书人,敬鬼神而远之,上山入庙,又岂是必要?其实我最想看的,是分曹公留在庙墙上的墨宝。
    一场风波终于化解,但正如赵志云所想的那样,席强和伍强都决定对赵志云敬鬼神而远之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时宽阔的操场上,学生已经集合得差不多了。
    尤其是华夏历史记载,因为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儒生们记载历史总是可以淡化宗教及神棍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那时,罗风便想要带其拜入仙门,奈何,这副身躯的原主人,却是读书读迂了的人,秉承儒道,敬鬼神而远之,根本不愿意。
    一辈子不信邪的老将军,其实心中也和每个中国人一样,有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古人一直说敬鬼神而远之,又说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汉字详情

    jìng [jing]
    部首: 425
    笔画: 12
    五笔: AQK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ROK
    四角: 486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攴( ),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 ),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2) 同本义

    敬,肃也。——《说文》

    毋不敬何允。——《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宾客主恭,祭祀主敬。——《礼记·少仪》

    入门主敬,升堂主慎。——《仪礼·聘礼》

    敬德之聚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敬诺。——《战国策·赵策》

    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敬进如姬。——《史记·魏公子列传》

    敬闻命关。——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敬让(恭敬谦让);敬诚缉熙(恭敬诚实而光明);敬身(施礼);敬慎(恭敬谨慎)

    (4) 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

    敬,警也,恒自肃警也。——《释名·释言语》

    既敬既戒。——《诗·大雅·常武》。笺:“敬之言警也。”

    敬事而信。——《论语·学而》

    居敬而行简。——《论语·雍也》

    慎始而敬之。——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又如:敬事(谨慎做事;恭谨伺侯);敬信(慎重而守信);敬独(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敬逊(敬慎谦逊);敬虔(庄敬虔诚);敬明(谨慎严明)

    (6) 尊重,尊敬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敬贤礼士。——《资治通鉴》

    北虽貌敬。——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7) 又如:敬学(尊重学问);敬服(敬伏。敬重佩服);敬事后食(先考虑国事然后考虑自己);敬老(尊敬老人);敬老慈幼(尊敬老人,慈爱儿童);敬老怜贫(尊敬年长的人,怜悯贫困的人)

    (8) 有礼貌地送上 。如:敬酒;敬烟;敬茶;敬奉(以物敬人的敬词);敬赵(完璧归赵;奉还)

    名词

    (1) 敬意或谢意 。如:喜敬;贺敬

    (2) 自愿转让毋需抵偿的东西,捐赠或赠的礼品

    于库房取书仪十两,送与苏雨为程敬。—— 冯梦龙《警世通言》

    (3) 又如:节敬;茶敬

    (4) 姓

    英文翻译

    respect, honor; respectfully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n5 [梅县腔] gin5 [陆丰腔] gin5 [客英字典] gin5 [海陆丰腔] gin5 [东莞腔] gin5 [宝安腔] gin5 [客语拼音字汇] gin4 [台湾四县腔] g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三映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居慶庚三開去聲開口三等kiengh/kyanqkĭɐŋ
    guǐ [gui]
    部首: 903
    笔画: 9
    五笔: RQC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UI
    四角: 26513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

    (2) 同本义

    鬼,人所归为鬼。——《说文》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祭义》

    载鬼一车。——《易·睽》

    为鬼为蜮。——《诗·小雅·何人斯》

    苍颉作书鬼夜哭。——《淮南子·本经》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屈原·国殇》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鬼伯(鬼王);鬼雄(鬼中的强者);鬼物(鬼怪,鬼魅。有别于生人,故称鬼物);鬼教(说阴间鬼神之事)

    (4) 万物的精怪

    鬼者,老物之精也。——《论衡·订鬼》

    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礼记·祭法》

    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唐· 杜甫《移居公安山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5) 又如:鬼王(群鬼的首领);鬼车(传说中长有九头的妖鸟);鬼名(神灵统率之兵。即神兵);鬼卒(即鬼兵、神兵)

    (6) 沉迷于不良嗜好或患病已深的人 ——通常用于骂人语。如:酒鬼;色鬼;烟鬼;鸦片鬼;懒鬼

    (7) 不可告人的打算或计谋 。如:捣鬼;心里有鬼

    (8) 用于对小孩等表示爱昵的称呼 。如∶小鬼;机灵鬼

    (9) 对人表示轻蔑的称呼。如∶小气鬼,吝啬鬼

    (10) 蠢人,莽汉—— 用于骂人话 。如:死鬼;老鬼

    (11) 姓

    形容词

    (1) 隐密不测

    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韩非子·八经》

    (2) 又如:鬼促促(鬼鬼祟祟);鬼诨(应酬;应付);鬼慌(暗里着急;心慌)

    (3) 慧黠,机警

    这孩子真鬼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唐· 岑参《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

    (4) 又如:鬼工(形容制作的精巧,非人力所能及);鬼才(才情怪谲,资质出众的人);鬼幻(似鬼神般变化莫测);鬼出电入(比喻出没迅速而难测)

    英文翻译

    ghost; spirit of dead; devil

    方言集汇

    ◎ 粤语:gwai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ui3 [客英字典] kwui3 [海陆丰腔] gui3 [客语拼音字汇] gui3 [梅县腔] gwi3 [陆丰腔] gui3 [台湾四县腔] gui3 [东莞腔] gui3 [宝安腔] gu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七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居偉微合上聲合口三等kyoix/kvojkĭwəi
    部首: 519
    笔画: 10
    五笔: FIJH

    英文翻译

    spirit
    ér [er]
    部首: 604
    笔画: 6
    五笔: DM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BLL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如之平聲開口三等nji/rionʑĭə
    yuǎn [yuan]
    部首: 306
    笔画: 7
    五笔: FQP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MMU
    四角: 313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袁声。本义:走路走得长)

    (2) 同本义 。引申距离大,相隔远。与近相对

    远,辽也。——《说文》

    远,遐也。——《尔雅》

    屏之远方。——《礼记·王制》。注:“九州之外也。”

    柔远人也。——《礼记·中庸》

    穷高极远。——《礼记·乐记》

    念悲其远。——《战国策·赵策》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三十三年》

    缦立远视。——唐· 杜牧《阿房宫赋》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极目远望。——《广东军务记》

    (3) 又如:远行无急步(走长路不能走得太急);远游之戒(指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戒训);远招近揖(热情相邀、礼貌相待远近友人);远水近火(即远水不救近火。比喻缓不济急)

    (4) 长久;长远

    则筮远日。——《仪礼·士冠礼》

    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公羊传·庄公四年》

    (5) 又如:永远;长远;远世(远古的年代);远裔(远代的子孙。也称“远胄”)

    (6) 高远;远大

    将有远志。——《国语·周语》

    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始有远略。——宋· 苏洵《六国论》

    深谋远虑。——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7) 又如:远到(形容成就远大,不可限量);远计(远大或长久的计划);远略(远大的谋略)

    (8) 多。指差距大

    狗则远矣。——《吕氏春秋·慎行论》

    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出人也远矣。——唐· 韩愈《师说》

    下圣人也亦远矣。

    (9) 又如:远年(多年);远不相同

    (10) 深远;深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1) 又如:远忧(深远的忧虑);远奥(深远玄奥);远略(深远的谋略);远神(深远的神韵)

    动词

    (1) 离开;避开

    君子远疱厨。——《孟子·梁惠王上》

    暧暧远人村。——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相远不知。——唐· 李朝威《柳毅传》

    远罪丰家。——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远嫌(远避嫌疑);远罪(远离罪恶);远鄙(避开粗俗);远祸(避免祸患);远开(方言。离开);远势(避免滥用权势)

    (3) 违背

    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汉书·公孙弘传》

    (4) 又如:远礼(背离礼仪);远义(背离仁义)

    (5) 疏远,不亲近,不接近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6) 又

    远贤臣。

    (7) 又如:远斥(疏远排斥);远外(疏远,不亲近);远慢(疏远轻忽);远绝(疏远隔绝);远斥(疏远隔绝);远利(不近私利);远斥(疏远排斥);远外(疏远,不亲近);远臣(不被亲信重视的臣子)

    (8) 扩大;扩展 。如:远境(扩大疆域);远达(飞黄腾达)

    (9) 超过;胜过 。如远逾(超越); 远迈(远远超过);远过,(超过)

    名词

    (1) 偏僻之地;远方 。如:远投荒昧(流放到边远、蛮荒的地区);远恶(环境恶劣的边远地区);远戍(充军到边远地区);远人(边远地方的人);远乡牌(人在外乡死后,在坟墓上设立的名牌);远晋军州(穷山恶水的边远地区。军与州是宋代的行政区划名,均属路);远流(流放到远方);远驿(远方的驿站)

    (2) 姓

    英文翻译

    distant, remote, far; profound

    方言集汇

    ◎ 粤语:jyun5

    宋本广韵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