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诺
词语释义
恭谨应答之词。犹言遵命。
词语解释
恭谨应答之词。犹言遵命。
《穀梁传·文公六年》:“ 襄公 曰:‘诺。’谓 夜姑 曰:‘吾始使 盾 佐汝,今女佐 盾 矣。’ 夜姑 曰:‘敬诺。’”《战国策·齐策一》:“﹝ 宣王 曰﹞:‘客肯为寡人来 靖郭君 乎?’ 齐貌辨 对曰:‘敬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长桑君 亦知 扁鹊 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 扁鹊 私坐,閒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扁鹊 曰:‘敬诺。’”
引证解释
⒈ 恭谨应答之词。犹言遵命。
引《穀梁传·文公六年》:“襄公曰:‘诺。’谓夜姑曰:‘吾始使盾佐汝,今女佐盾矣。’ 夜姑曰:‘敬诺。’”
《战国策·齐策一》:“﹝宣王曰﹞:‘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 齐貌辨对曰:‘敬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鹊私坐,閒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扁鹊曰:‘敬诺。’”
敬诺的国语词典
遵命,敬表同意。
敬诺的网络释义
敬诺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攴(
),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 ),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2) 同本义
敬,肃也。——《说文》
毋不敬何允。——《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宾客主恭,祭祀主敬。——《礼记·少仪》
入门主敬,升堂主慎。——《仪礼·聘礼》
敬德之聚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敬诺。——《战国策·赵策》
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敬进如姬。——《史记·魏公子列传》
敬闻命关。——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敬让(恭敬谦让);敬诚缉熙(恭敬诚实而光明);敬身(施礼);敬慎(恭敬谨慎)
(4) 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
敬,警也,恒自肃警也。——《释名·释言语》
既敬既戒。——《诗·大雅·常武》。笺:“敬之言警也。”
敬事而信。——《论语·学而》
居敬而行简。——《论语·雍也》
慎始而敬之。——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又如:敬事(谨慎做事;恭谨伺侯);敬信(慎重而守信);敬独(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敬逊(敬慎谦逊);敬虔(庄敬虔诚);敬明(谨慎严明)
(6) 尊重,尊敬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敬贤礼士。——《资治通鉴》
北虽貌敬。——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7) 又如:敬学(尊重学问);敬服(敬伏。敬重佩服);敬事后食(先考虑国事然后考虑自己);敬老(尊敬老人);敬老慈幼(尊敬老人,慈爱儿童);敬老怜贫(尊敬年长的人,怜悯贫困的人)
(8) 有礼貌地送上 。如:敬酒;敬烟;敬茶;敬奉(以物敬人的敬词);敬赵(完璧归赵;奉还)
名词
(1) 敬意或谢意 。如:喜敬;贺敬
(2) 自愿转让毋需抵偿的东西,捐赠或赠的礼品
于库房取书仪十两,送与苏雨为程敬。—— 冯梦龙《警世通言》
(3) 又如:节敬;茶敬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n5 [梅县腔] gin5 [陆丰腔] gin5 [客英字典] gin5 [海陆丰腔] gin5 [东莞腔] gin5 [宝安腔] gin5 [客语拼音字汇] gin4 [台湾四县腔] gi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敬 | 居慶 | 見 | 庚三開 | 去聲 | 敬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kiengh/kyanq | kĭɐŋ |
详细解释
副词
(1) (形声。从言,若声。本义:表示)
(2) 同本义(一般用于上对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卑对尊用“谨诺” )
诺,应也。——《说文》。按,应词也。缓应曰诺,疾应曰唯。
莫敢不诺。——《诗·鲁颂·閟宫》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四》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3) 又如:诺诺(连声应诺);诺唯(应诺);诺许(许诺;应允)
(4) 古时批字于公文之尾,表示许可叫“诺”,犹今签字
是谁画诺谁传诏,一纸明贻万国羞!——清· 黄遵宪《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