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督

jiào dū [ jiao du]
注音 ㄐ一ㄠˋ ㄉㄨ

词语释义

教导督促。

词语解释

  1. 教导督促。

    《汉书·车千秋传》:“今 光 ( 霍光 )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 光 毋负天下。” 宋 王安石 《谢王供奉启》:“敢图恩私,先赐教督,感竦之极,敷言曷殫?” 清 刘大櫆 《程孺人传》:“ 吴君 竭力以养其兄嫂,抚其兄之子,延师教督,而孺人常左右之。”

引证解释

⒈ 教导督促。

《汉书·车千秋传》:“今光(霍光 )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宋王安石《谢王供奉启》:“敢图恩私,先赐教督,感竦之极,敷言曷殫?”
清刘大櫆《程孺人传》:“吴君竭力以养其兄嫂,抚其兄之子,延师教督,而孺人常左右之。”

教督的国语词典

教导督察。

教督的网络释义

教督

  • 教督,读音为jiào dū,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教导督促。
  • 汉字详情

    jiào,jiāo [jiao]
    部首: 425
    笔画: 11
    五笔: FTB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JDOK
    四角: 48440

    详细解释

    jiāo

    动词

    (1) 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

    十三教汝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左传》

    (2) 又如:教课;教书;手把手教;教唱歌;教倌(教入塾);教老者(方言,教员);教率(教授引导);教书匠(对教师的谑称)

    (3) 使;令;让

    曲罢能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

    (4) 另见 jiào

    jiào

    动词

    (1) (会意。从攴( 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2) 同本义

    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

    以教国子弟。——《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教者,民之寒暑也。——《礼记·乐记》

    教,文之施也。——《国语·周语》

    精华,教政之本也。——《春秋繁露》

    君有此教士三万人。——《管子·小匡》

    修教三年。——《韩非子·五蠹》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择师而教。——唐· 韩愈《师说》

    以教吾子。——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昨日蒙教。——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所以见教。

    (3) 又如:教治(教化,教育);教禁(教化和禁令);教读(教师);教读老夫子(教书老先生);教民(教育人民);教迪(教育开导启迪);教帖(古代公侯、大臣所下的手谕、命令);教当(教唆);教示(教导、训诲);教戒(教导和训戒);教告(教导教诲);教演(教练,演练);教阅(操演,检阅);教坊司(管理伎乐的机构,专司音乐、戏曲、舞蹈的教习、排练及演出等事宜);教门儿(某种人,某类职业的人);教引嬷嬷(教日常礼节的老年妇女)

    (4) 叫;让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教从何处。——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教令

    名词

    (1) 宗教 。如:信教;教民(指信仰基督教的人);教乘(指佛教、佛法);教法(宗教的理论)

    (2) 教育;教材

    五教,诗、书、乐、易、春秋也。——《礼记·经解》

    明七教以兴民德: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也。——《礼记·王制》

    (3) 又如:教刑(古时学校里使用的刑罚);教席,教职(教师的职位);教术(教法,教数。教育的方法);教泽(教育的恩泽);教象(教育规则的条文)

    (4) 另见 jiāo

    英文翻译

    teach, class

    方言集汇

    ◎ 粤语:gaau1 gaau3
    ◎ 客家话:[梅县腔] gau1 gau5 [陆丰腔] gau5 gau1 [客英字典] gau5 gau1 [宝安腔] gau1 | gau5 [东莞腔] gau5 [沙头角腔] gau1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au4
    ◎ 潮州话:ga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肴平聲開口二等kaukrau/keau
    [du]
    部首: 512
    笔画: 13
    五笔: HIC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EBU
    四角: 276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目,叔声。本义:察看督促,监督)

    (2) 同本义

    督,察也。——《说文》

    禁督逆祀命者。——《周礼·春官·大祝》

    植中枢,立督虑。——《太玄卷一周》

    行督责之术。——《史记·李斯传》

    离娄督绳。——《汉书·王褒传》

    督责大臣。——《汉书·公孙贺传》

    闻将军有意督过之。——《汉书·高帝纪》

    亮使 马谡督诸军在前。——《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

    (4) 督邮(官员。系汉时代表太守督察下属县吏政绩优劣、宣讲教会等的佐吏);

    (5) 督责(督察处罚);

    (6) 督过(督察责罚);

    (7) 督训(督察教育);

    (8) 督参(督察参验);

    (9) 督诘(督察责问);

    (10) 督整(督率整顿);

    (11) 督齐(督率整顿);

    (12) 督导(勉励);

    (13) 督治(督率治理);

    (14) 督理(监督治理;督率管理);

    (15) 督御(监督治理);

    (16) 督统(监督统率;率领);

    (17) 督压(监视压服);

    (18) 督视(监视);

    (19) 督趱(督催赶行。趱:加快);

    (20) 督进(督促前进);

    (21) 督劝(督促劝勉);

    (22) 督缮(督促修缮);

    (23) 督催(犹督促);

    (24) 督策(督促鞭策);

    (25) 督饬(督促命令);

    (26) 督迫(犹督促,催迫);

    (27) 督切(督促;督责);

    (28) 督索(催讨);

    (29) 督正(矫正;纠正);

    (30) 督听(正听;不偏听)

    (31) 责备;责罚 。如:督并(捆绑责打);督笞(杖罚;责打)

    (32) 统率,指挥

    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名词

    (1) 统帅诸军的将领

    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 洪公果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2) 如:督镇(清代对省一级文武官员的统称);督臣(即总督);督署(总督衙门);督篆(总督的大印)

    (3) 中医学名词。督脉 。又如:督任(人体的督脉与任脉)

    (4) 姓

    英文翻译

    supervise, oversee, direct

    方言集汇

    ◎ 粤语:duk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uk7 [沙头角腔] duk7 [梅县腔] duk7 [台湾四县腔] duk7 [宝安腔] duk7 [陆丰腔] duk7 [东莞腔] duk8 [海陆丰腔] duk7 [客语拼音字汇] du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冬毒入聲開口一等tuoktuuk/t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