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钞

gōng chāo [ gong chao]
繁体 攻鈔
注音 ㄍㄨㄥ ㄔㄠ

词语释义

亦作“攻抄”。

词语解释

  1. 亦作“ 攻抄 ”。侵扰掳掠。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先是 羌 虏及 疏勒 、 龟兹 ,数出攻钞 张掖 、 酒泉 、 云中 诸郡。”《金史·列女传·阿邻妻沙里质》:“ 黄龙府 叛卒攻钞旁近部族。”《明史·冯师孔传》:“﹝贼﹞日执士大夫拷掠,索金钱,分兵四出攻抄。”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攻抄”。侵扰掳掠。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先是羌虏及疏勒、龟兹,数出攻钞张掖、酒泉、云中诸郡。”
《金史·列女传·阿邻妻沙里质》:“黄龙府叛卒攻钞旁近部族。”
《明史·冯师孔传》:“﹝贼﹞日执士大夫拷掠,索金钱,分兵四出攻抄。”

攻钞的网络释义

攻钞

  • 词语解释
  • 亦作“ 攻抄 ”。侵扰掳掠。《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先是 羌 虏及 疏勒 、 龟兹 ,数出攻钞 张掖 、 酒泉 、 云中 诸郡。”《金史·列女传·阿邻妻沙里质》:“ 黄龙府 叛卒攻钞旁近部族。”《明史·冯师孔传》:“﹝贼﹞日执士大夫拷掠,索金钱,分兵四出攻抄。”
  • 汉字详情

    gōng [gong]
    部首: 425
    笔画: 7
    五笔: A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MOK
    四角: 181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2) 同本义(与“守”相对)

    攻,击也。——《说文》

    攻灵公于 桃园。——《左传·宣公二年》

    宽则两军相攻。——《战国策·秦策》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公输盘为 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 宋。——《墨子·公输》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3) 又如:攻车(古代的一种兵车。用于进攻);攻钞(攻打劫掠);攻围(攻敌时切断敌人要塞与外界的交通,予以四面包围);攻无不取(只要进攻,必能夺取)

    (4) 指责

    五曰攻,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攻者责也。——《论衡·顺鼓》

    (5) 又如:攻瑕指失(批评缺点,指出失误);攻瑕索垢(批评不足,寻找缺点);攻摘(批评指摘)

    (6) 引申为以药物治疗疾病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周礼·天官·疡医》

    (7) 又如:攻疗(治疗);攻治(医治);攻熨(原指以药物炒热敷患处,散寒止痛。引申为改正);攻泻(饮服烈性药物使之宣泻)

    (8) 致力研究,专心从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 韩愈《师说》

    (9) 又如:攻苦食淡(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引申为艰苦自励,一心求学);攻苦(从事于劳苦之事。多指苦心求学);攻习(攻读;奋力学习)

    (10) 治理,加工

    攻,治也。——《广雅·释诂三》

    庶民攻之。——《国语·楚语上》

    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吕氏春秋·上农》

    贤第新成,攻坚。——《汉书·董贤传》

    (11) 又如:攻玉(琢磨玉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形容词

    (1) 通“功”。器物精好坚利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诗·小雅·车攻》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荀子·议兵》

    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淮南子·原道》

    (2) 又如:攻牢(坚固);攻致(坚固紧密);攻完(坚固完好)

    名词

    通“功”。功绩

    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墨子·非攻下》

    英文翻译

    attack, assault; criticize

    方言集汇

    ◎ 粤语:gu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ung1 [梅县腔] gung1 [海陆丰腔] gung1 [东莞腔] gung1 [陆丰腔] gung1 [客英字典] gung1 [宝安腔] gung1 [客语拼音字汇] g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kuŋkung
    chāo [chao]
    部首: 506
    笔画: 9
    五笔: QITT
    五行:
    仓颉: OPFH
    四角: 897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掠取;抢掠。后作“抄”

    钞,叉取也。从金,少声。——《说文》。俗字作抄。

    遮取谓之抄掠。——《通俗文》

    攻钞郡县。——《后汉书·公孙瓒传》

    (2) 又如:钞掠(劫掠骚扰;劫夺他人财物)

    (3) 誊写。也作“抄”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明史·张溥传》

    (4) 又如:钞白(抄录的公文副本);钞胥(担任誊录钞写工作的小吏。也作“抄胥”)

    名词

    (1) 纸币名。现在称纸币为钞票,简称钞

    递制交钞,与钱并用。——《金史·食货志三》

    (2) 又如:外钞(外国的钞票);冥钞(迷信人给死人烧的假钞票,有些地方叫纸钱)

    (3) 泛指钱 。如:破钞(请客送礼破费钱);钱钞(旧时泛指钱)

    (4) 文学作品等经过选录而成的集子 。如:《北堂书钞》、《章太炎文钞》

    (5) 姓

    英文翻译

    paper money, bank notes; copy

    方言集汇

    ◎ 粤语:caau1
    ◎ 潮州话:cau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