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标志
峨嵋为泉阳之揭。—— 郭璞《江赋》
形容词
(1) 高亢 。如:揭天(声音高入天际);揭调(高调);揭孽(很高的样子)
(2) 揭揭
(3) 修长的样子。
(4) 疾驰的样子。如:车马揭揭
动词
(1) (形声。从手,曷声。本义:高举)
(2) 同本义
揭,高举也。——《说文》
西柄之揭。——《诗·小雅·大东》
修剑揭以低昂。——张衡《思玄赋》
揭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揭竿为旗——汉· 贾谊《过秦论》
两竿夹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揭厉(高举而扬厉之);揭鸡肆赦(在高竿上树起金鸡,宣布大赦)
(4) 肩负;担;扛
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庄子·胠箧》
(5) 又如:揭箧(把箱笼扛走;比喻全部抄袭他人文字)
(6) 披露;发表;公布
会闱揭晓,名次群英。——李昌祺《前灯余话》
(7) 又如:揭条(揭桃。揭调,揭露别人的短处);揭旧书(方言。揭老底);揭极(揭发恶性的报告);揭参(揭发弹劾);揭黄(用黄榜公布);揭载(刊登;发表);揭贴(张贴)
(8) 掀起; 拿开
揭水指路。——唐· 李朝威《柳毅传》
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水浒传》
(9) 又如: 揭白(旧时人死后,请画师给死人画像。首先要揭去死人脸上蒙的白纸,故名);揭地掀天(翻天覆地)
(10) 露出;向上翘
颠沛之揭。——《诗·大雅·荡》
唇揭者甚齿塞。——《战国策》
(11) 借债 。如:揭借(借);揭债(借债);揭折(抵偿,折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ad5 yad5 [宝安腔] ket7 [客英字典] get7 giet7 [海陆丰腔] giet7 [梅县腔] jat7 [东莞腔] ket7 [台湾四县腔] giet7
◎ 潮州话:giah4(kiah) ,gig4(kik)[揭阳]gêg4(ke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憩 | 去例 | 溪 | 祭B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蟹 | 祭B | kʰĭɛi | khied/qyey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干声。本义:竹竿)
(2) 同本义。竹子的主干
竿,竹梃也。——《说文》
籊籊竹竿。——《诗·卫风·竹竿》
禁藏母拊竿。——《管子》
竿殳之所揘毕。——张衡《西京赋》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立竿见影;揭竿为旗;竿木(古代艺人借以在其上表演各种技艺动作的长竿);竿殳(竹杖);竿首(竹竿顶端);竿头(竹竿的顶端)
(4) 通“简”。竹简
不离苞苴竿牍。——《庄子·列御寇》
阳翟田望勤于竿牍……日发数十函不倦。—— 宋· 朱彧《萍洲可谈》
(5) 又如:竿牍(指书信,古代用竹简书写,故称竿牍)
(6) 特指钓竿 。如:垂竿;竿纶(钓竿与钓线)
(7) 指竹篙 。如:竿枻(竹篙和船桨)
量词
(1) 计算长状物的单位,竹一根为一竿
一径野花香袭体,数竿幽竹绿依依。——《西游记》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
(2) 方言。用于抽旱烟
约摸咂完一竿叶子烟的时候,…听见…有人朝房外跑走的脚步声。——《大波》
动词
(1) 以竿悬挂
应元乘月黑,束槀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郳间。——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竿旌(旗杆顶端所饰的雉羽);竿首(用竿悬首)
(3) 通“干”。请托
竿摩,谓相逼近也。今俗以事干人者谓之相竿摩。——《后汉书·董卓传》注
(4) 又如:竿摩(干求,请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1 gon3 [客英字典] gon1 gwon1 [海陆丰腔] gon1 [梅县腔] gon1 [陆丰腔] gon1 [东莞腔] gon1 [台湾四县腔]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宝安腔] go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干 | 古寒 | 見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山 | 寒 | kɑn | kan |
详细解释
wéi
动词
(1) (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
子为不知,我将不墜。——《左传·定公十二年》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
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
为,施也。又,成也。——《广雅》
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
为之难。——《论语》。皇疏:“犹行也。”
可以为师。——《论语》
人之为学。——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推为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为之者较少。——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为事(办事;成事);为诈(作假);为薪(取薪);为善(做善事);为道(学道,实践圣道);为头(居首;从头开始);为人(做人);为后(立后);为底(治足茧)
(4) 制作;创作
造作,为也。——《尔雅》
以为乐器。——《周礼·春官·典同》。注:“为,作也。”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
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槨。——《庄子·人间世》
应声便为诗。——《世说新语·文学》
(5) 治理
为,治也。——《小尔雅》
诸葛瑾为 豫州。——《世说新语·排调》
(6) 又如:为国(治国);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7) 变成,成为
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
不能为祸。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而改为入。——宋· 洪迈《容斋续笔》
(8) 又如:由徒为师
(9) 是
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
不为近者热。
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谓为三横。——蔡元培《图画》
(10) 又如:十尺为一丈
(11) 学习,研究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
(12) 种植;营作
东周欲为稻, 西周不下水, 东周患之。——《战国策》
(13) 设置;建立 。如:为法(制定法律;成为法律);为命(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为山(建立功业)
(14) 使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
(15) 以为;认为
为汝多智。——《列子·汤问》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6) 演奏 。如:为乐(奏乐;作乐)
名词
姓
介词
(1) 被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
为予群从所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为操所先。——《资治通鉴》
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贼所盗;为敌所败
(3) 于,在 ——表示时间或处所
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淮南子》
(1) 和 ——表示并列关系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孙丑下》
犀首以梁为 齐战于 承匡而不胜。——《战国策》
(2) 则,就 ——表示承接关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3) 如,若 ——表示假设关系
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史记》
(4) 或,抑 ——表示选择关系
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 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
《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诗·周颂·思文》疏
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
(5)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
助词
(1) 的,之 ——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
岂弟君子,四方为则。——《后汉书》
(2)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孟子》
(3)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
(4)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
(1)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如:何乐而不为
(2)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
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相为倚伏。——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相为应答。——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另见
wèi
动词
(1)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帮助;佑助
福禄来为。——《诗·大雅·凫鷖》
(3) 又如:为虎添(傅)翼
(4) 通“谓”。言说;告诉
宋,所为无雉兔孤狸者也。——《墨子·公输》
管仲, 曾西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孟子·公孙丑上》
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谷梁传·宣公二年》
太子怒,入为王泣曰…——《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介词
(1) 因为,由于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为是(因为是,为的是);为甚(为什么)
(3) 替,给
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为长安君计短。——《战国策·赵策》
为楚王作剑。—— 晋· 干宝《搜神记》
为王作剑。
为国戍轮台。——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 又如:为容(替人美言推荐);为我去商店买东西;他的律师为他处理这个事件;为人谋而不忠乎?
(5) 为了
为市鞍马。——《乐府诗集·木兰诗》
则众何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为怨者故。
生为之饱。——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为国捐躯(为国家献出生命);为好成歉(将好事变成坏事);为许(为此)
(7) 表示动作行为所向,可译为“向”、“对”、“朝”
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
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说文》
熊虎曰旗。——《广雅》
师都建旗。——《周礼·春官》
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周礼·司常》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2) 泛指各种旗帜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以为旗章。——《礼记·月令》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管子·兵法》
(3) 又如:旗纛(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旗牌(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旗鼓(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门户);旗头(旗手);旗麾(将旗)
(4) 表识,标志 。如:旗亭(酒楼。悬旗为酒招);旗望(酒旗);旗麾(将旗)
(5) 清代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的兵民一体的组织 。如:旗丁(满族士兵);八旗;旗田(清朝旗人的田地);旗兵(八旗兵丁);旗官(旗人之为官者);旗校(旗军的校官)
(6) 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
(7) 假借为“箕”。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寿于旗翼。——《荀子·富国》
动词
号令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吕氏春秋·谕大》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2 [沙头角腔] ki2 [客语拼音字汇] ki2 [宝安腔] ki2 [梅县腔] ki2 [台湾四县腔] ki2 [陆丰腔] ki3 [海陆丰腔] ki2
◎ 潮州话:g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其 | 渠之 | 羣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gi/g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