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橥

jiē zhū [ jie zhu]
繁体 揭櫫
注音 ㄐ一ㄝ ㄓㄨ

词语释义

1.标志。 2.揭示;显示。

词语解释

  1. 标志。

    章炳麟 《文学说例》:“前世箸述,其篇题多无义例。《和氏》、《盗跖》,以人名为符号;《马蹏》、《駢拇》,以章首为揭櫫。”

  2. 揭示;显示。

    孙中山 《革命原起》:“盖彼辈皆新从内地或 日本 来 欧 ……予於是乃揭櫫吾生平所怀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号召之。”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然代议政治之施行,又非可徒揭櫫其名,而涣汗大号於国人之前,遂以收厥成功者。”

引证解释

⒈ 标志。 章炳麟《文学说例》:“前世箸述,其篇题多无义例。

《和氏》、《盗跖》,以人名为符号;《马蹏》、《駢拇》,以章首为揭櫫。”

⒉ 揭示;显示。

孙中山《革命原起》:“盖彼辈皆新从内地或日本来欧 ……予於是乃揭櫫吾生平所怀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号召之。”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然代议政治之施行,又非可徒揭櫫其名,而涣汗大号於国人之前,遂以收厥成功者。”

揭橥的国语词典

揭示、公布。如:「揭橥民主政治的真谛。」也作「楬橥」。

揭橥的网络释义

揭橥

  • 揭橥是指标志。 出处章炳麟 《文学说例》。
  • 揭橥造句

    兹持揭橥要义,为本区将士同志告。
    然而,这份中期报告直接揭橥关于突破《和平宪法》第九条限制的趋势,毕竟格外令二战期间备受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蹂躏的亚洲国家忧心忡忡。
    一关于儒学何以会被汉代统治者接受而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原因,学者们虽多有论及,亦多近理,但似乎尚未揭橥根本原由。
    该方案揭橥的经改战略及路径图,无论从广度或深度来看,可说是近年规模及力道最大的改革刍议。
    刘歆在西汉沿革已久的今文十四博士制度上揭橥异端,举起了古文经学的大纛。
    他呼吁侦查单位应该继续追查林正伟的枪支来源以及枪击对象,“若相关疑点未能厘清,甚且变成历史悬案,则不啻为对所揭橥之公平正义理念最大的讽刺!”。
    张承志揭橥的题目很多,这里只能取一瓢解渴。
    同时,他在园记中揭橥、总结了文人园的美学真谛和造园的审美法则,成为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极端体验”,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揭橥了极端体验在实践审美形态上的现代性品质。
    在古代,保留在神秘主义秘而不宣,现在的精神分析学则揭橥出来:只有充当一时的激情,阳具才已经停止不被书写。
    试验计画书需检附相关伦理考量的声明,并得符合本宣言所揭橥之原则。
    从而揭橥词调对于词文学的本体论及创作论意义。
    本文首次揭橥事功话语在秦史中的特殊意义。
    启示则为人揭橥了一个恐惧已彻底消除的境界。
    此一过程并且揭橥了第三世界国家对于现代化的想望身成,以及设计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你见过他揭橥在杂志的一些诗吗?
    用英语揭橥演讲一直是我的梦想。

    汉字详情

    jiē [jie]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JQN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QAPV
    四角: 56027

    详细解释

    名词

    标志

    峨嵋为泉阳之揭。—— 郭璞《江赋》

    形容词

    (1) 高亢 。如:揭天(声音高入天际);揭调(高调);揭孽(很高的样子)

    (2) 揭揭

    (3) 修长的样子。

    (4) 疾驰的样子。如:车马揭揭

    动词

    (1) (形声。从手,曷声。本义:高举)

    (2) 同本义

    揭,高举也。——《说文》

    西柄之揭。——《诗·小雅·大东》

    修剑揭以低昂。——张衡《思玄赋》

    揭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揭竿为旗——汉· 贾谊《过秦论》

    两竿夹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揭厉(高举而扬厉之);揭鸡肆赦(在高竿上树起金鸡,宣布大赦)

    (4) 肩负;担;扛

    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庄子·胠箧》

    (5) 又如:揭箧(把箱笼扛走;比喻全部抄袭他人文字)

    (6) 披露;发表;公布

    会闱揭晓,名次群英。——李昌祺《前灯余话》

    (7) 又如:揭条(揭桃。揭调,揭露别人的短处);揭旧书(方言。揭老底);揭极(揭发恶性的报告);揭参(揭发弹劾);揭黄(用黄榜公布);揭载(刊登;发表);揭贴(张贴)

    (8) 掀起; 拿开

    揭水指路。——唐· 李朝威《柳毅传》

    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水浒传》

    (9) 又如: 揭白(旧时人死后,请画师给死人画像。首先要揭去死人脸上蒙的白纸,故名);揭地掀天(翻天覆地)

    (10) 露出;向上翘

    颠沛之揭。——《诗·大雅·荡》

    唇揭者甚齿塞。——《战国策》

    (11) 借债 。如:揭借(借);揭债(借债);揭折(抵偿,折还)

    英文翻译

    raise, lift up;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kit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ad5 yad5 [宝安腔] ket7 [客英字典] get7 giet7 [海陆丰腔] giet7 [梅县腔] jat7 [东莞腔] ket7 [台湾四县腔] giet7
    ◎ 潮州话:giah4(kiah) ,gig4(kik)[揭阳]gêg4(ke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去例祭B開去聲開口三等祭Bkʰĭɛikhied/qyey
    zhū [zhu]
    部首: 420
    笔画: 15
    五笔: QTFS
    五行:
    仓颉: KAD
    四角: 44904

    详细解释

    名词

    拴牲口的小木桩。如:楬橥(标明;揭示)

    英文翻译

    wooden peg, post or stick

    方言集汇

    ◎ 粤语:zyu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