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痧
注音
ㄐ一ㄡ ㄕㄚ
词语释义
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通常用手指揪颈部、咽喉部、额部、使局部皮肤充血。
词语解释
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通常用手指揪颈部、咽喉部、额部、使局部皮肤充血。
引证解释
⒈ 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通常用手指揪颈部、咽喉部、额部、使局部皮肤充血。
揪痧的国语词典
一种流行于民间的治病方法。通常用手揪颈项、咽喉及额头等处,使其局部充血,以减轻内部炎症。
揪痧的网络释义
揪痧
揪痧的翻译
英语:
folk remedy involving repeatedly pinching the neck, throat, back etc to increase blood flow to the area and relieve inflammation
揪痧造句
娘知道你是血性男儿,多大的苦都挺得住,换了别人刮背揪痧弄成这样,早不知叫唤成啥样了呢。
对于咽喉肿痛的急性发作期和初期患者,揪颈部的皮肤来揪痧简单易行,对着镜子就可以对自己进行揪痧操作。
“快把他的手扎起刮痧或揪痧,或许还有救!”见男子奄奄一息,大家开始现场急救。
昨日,沙坪坝区八中考点,送考家长在帮考生苏思力揪痧。
警方表示陈有盗窃嫌疑,肚子疼是因为中暑,所以采取了揪痧等救治措施。
也没开药方子,收了一点诊钱,再吩咐了几句就走了,这边几个人七手八脚地过来,帮代谨揪痧的揪痧,打扇子的打扇子,秋韵怕看,便站到堂屋的回廊上去了。
一时间,行色匆匆的路人停住脚步围了过来,有人扶住他的头,有人买来十滴水和矿泉水,还有人扶起力哥为他“揪痧”。
“有位警察立即就去找来了糖开水并为其揪痧。
很快,三位上了年纪的老太也闻讯赶来,为她揪痧,其他路人也纷纷买水递药,直到女子苏醒过来。
李妈妈来后死掐人中,然后又揪痧,但无效。
“这些都是热心乘客给她揪痧留下的印子。
外婆的“揪痧”没能奏效,面色发青的莎莎看起来还是很痛苦。
茶馆王师傅将他扶到一边休息,喝过藿香正气液后,王师傅的老婆还帮忙揪痧。
李大妈以为女子是中暑了,赶紧大声招呼旁人,这时坐在车厢后面位置的一位大妈急忙走了过来,给小游揪痧,但似乎没有好转。
立即有人空出座位来,车上乘务员杨钦也赶过来看,和乘客一起给王丽掐人中、揪痧……
幸好,男孩妈妈是个医生,立即给他刮痧揪痧,还让他服了一些应急药,好了很多。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秋声。本义:收聚)
(2) 同本义
佺揪聚军中币万余匹,悉袍、带并与之。——《新唐书》
(3) 抓;扯住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 鲁达。——《水浒传》
(4) 又如:揪捽(抓住;扭住);揪扯(揪抓拉扯);揪撇(抛到一边);揪采(瞅睬。看顾;理睬;扭拉);揪痧(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一些方法。通常用手指揪颈部、咽喉部、额部,使局部皮肤充血)
(5) 抽打
拨县里捉得去办,办理拐逃,揪二百藤条,收仔长监。——清·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英文翻译
grasp with hand, pinch
方言集汇
◎ 粤语:zau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u3 ciu1 ziu1 [梅县腔] ziu1 ziu3 [沙头角腔] tsieu1 [客语拼音字汇] jiu3 kiu3 qiu1 [海陆丰腔] kiu3 ciu1 ziu1 [客英字典] ziu1 [宝安腔] ciu1 ziu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u3 ciu1 ziu1 [梅县腔] ziu1 ziu3 [沙头角腔] tsieu1 [客语拼音字汇] jiu3 kiu3 qiu1 [海陆丰腔] kiu3 ciu1 ziu1 [客英字典] ziu1 [宝安腔] ciu1 zi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遒 | 即由 | 精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ciu/ziou | tsĭə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中医称霍乱、中暑、肠炎等急性病,又名“痧气”、“痧胀”
他两个又在路上中了暑,发了痧,不能赶路。——《文明小史》
(2) 疹子 。指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 清· 邵新甫在《临证指南医案》按语中说:“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如粟。”
英文翻译
cholera; colic
方言集汇
◎ 粤语:saa1
◎ 客家话:[陆丰腔] sa1 [客英字典] sa1 [海陆丰腔] sa1 [梅县腔] sa1 [台湾四县腔] sa1 [宝安腔] sa1 [客语拼音字汇] sa1
◎ 客家话:[陆丰腔] sa1 [客英字典] sa1 [海陆丰腔] sa1 [梅县腔] sa1 [台湾四县腔] sa1 [宝安腔] sa1 [客语拼音字汇] s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