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新唐书·张玄素传》:“周公资圣人,而握沐吐餐,下白屋,况下周公之人哉!”
成语用法
握沐吐餐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屋声。本义:攥在手里,执持)
(2) 同本义
握,搤持也。——《说文》
握,持也。——《广韵》
长尺有握。——《仪礼·乡射礼》
私握臣手。——《楚辞·九章·怀少》
怀瑾握瑜。——《楚辞·九章·怀沙》
手握刀。——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握君(如意的别称);握篆(手握官印);握算(执算筹以计数。亦指谋划);握镜(执持明镜);握节(持守符节。不辱君命);握炭流汤(握炽炭,蹈沸汤。不畏危难,敢于用命)
(4) 屈指成拳
终日握而手不掜。——《庄子·庚桑楚》
(5) 又如:握固(屈指成拳);握拳透爪(形容愤怒到极点)
(6) 掌握
握踣家五十室。——《管子·戒》
谨执其柄而固握之。——《韩非子·主道》
(7) 又如:握枢(掌握中枢之权);握机(掌握天下的权柄);握雾拿云(驾驭云雾);握柄(掌权);握要(掌握要领);握守(把手)
(8) 控制
握乱以治天下。——皮日休《原化》
(9) 用同“捂(
”)。遮盖说着,便两手握起脸来。——《红楼梦》
量词
(1) 一把的容量
贻我握椒。——《诗·陈风》
(2) 一拳的长度
宗朝之牛角握。——《礼记·王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wok7 but7 wut7 [海陆丰腔] wok7 [东莞腔] wok7 [沙头角腔] wok7 [客语拼音字汇] ag5 vog5 [台湾四县腔] wok7 [客英字典] vok7 [宝安腔] wo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渥 | 於角 | 影 | 覺 | 入聲 | 覺 | 開口二等 | 江 | 江 | ʔɔk | qruk/eo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木声。本义:洗头发)
(2) 同本义
沐,濯发也。——《说文》
予发曲局,薄言归沫。——《诗·小雅·采绿》
共王之沐浴。——《周礼·宫人》
沐则心覆。——《左传》
诸侯皆有汤沐之邑也。——《公羊传·隐公八年》
夫子助之沫椁。——《礼记·檀弓》
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论衡·讥日》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沐发(洗发);沐澡(洗头洗澡);沐濯(洗头洗澡);沐芳(用香草水洗头);沐巾(洗发用的巾);沐盆(盥洗盆);栉风沐雨
(4) 芟除
沐涂树之枝。——《管子》
(5) 又如:沐树(芟除树枝,使之无荫)
(6) 整治 。如:沐椁(整治棺材)
(7) 润泽 。如:沐日浴月(受日月光华的润泽)
(8) 受润泽。引申为蒙受 。如:沐恩(清代官场中下级对上级的自称,意为沐浴着上级恩惠之人);沐泽(蒙受恩泽);沐浴;沐仁浴义(受仁义的熏陶);沐露沾霜(饱经霜露辛苦)
名词
(1) 指休假 。如:沐日(休假日)
(2) 米汁。古人常用作洗头之用 。如:沐粱(用淘粱的汁水洗头发);沐稷(用淘洗稷的汁水洗头发)
(3) 水名。即中国山东省弥河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muk8 [梅县腔] muk8 [台湾四县腔] muk8 [客英字典] muk8 [陆丰腔] muk7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海陆丰腔] mu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木 | 莫卜 | 明 | 屋一 | 入聲 | 屋 | 開口一等 | 東 | 通 | muk | muk |
详细解释
tǔ
动词
(1) (形声。从口,土声。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
(2) 同本义
吐,写也。——《说文》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诗·大雅·烝民》
然我一沫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韩愈《元和圣德》
机发吐丸。——《后汉书·张衡传》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吐气纳元(道家的一种练功修身之法。吐、纳是我国古人的一种养生之术);吐信(吐舌头);吞吐(吞进和吐出);吐沫(吐出沫子);吐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
(4) 口说,陈说 。如:吐属;吐决(发表言论,断定事理);吐款(说出款曲。吐露真情);吐诚(说出真心话);吐肝露胆(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吐供(招供);吐言(说话);吐沥(倾诉)
(5) 显露,呈现 。如:吐口(露口风);吐白(显露白色);吐絮(露出棉絮);吐端(呈现端应);吐绿(呈现翠绿色)
(6) 发出;散发 。如:吐火(发出火光);吐曜;吐辉(发出光辉);吐焰(发出光焰);吐咬(吐音咬字);吐字;吐辞;吐音(发音);吐泄(发泄);吐绚(焕发光彩);吐发(焕发)
(7) 长出 。如:吐穗;吐芽
(8) 抒发;抒写 。如:吐文(写作。吐属);吐论(发议论);吐谈(谈吐)
(9) 由里向外伸 。指舌头。如:吐舌头
(10) 使能够迅速硬化的粘液从口中出来形成丝、网、茧 ——用于蜘蛛或蚕。如:蚕吐丝
(11) 摆出,亮出 。武术用语
把布衫脱将下来,吐个架子。——《水浒传》
(12) 开放 。如:吐葩(开花);吐花
(13) 出 。如:吐奇(出奇谋);吐决(出谋决策);吐故纳新;吐懑(发泄内心的愤懑)
名词
(1) 姓
(2) 另见
tù
动词
(1) 呕吐。呕出胃内容物 。如:吐下(呕吐下泻);吐逆(呕吐而气逆);吐红(吐血);吐眩(呕吐眩晕);吐骂(唾骂);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吐壶(唾壶);恶心要吐
(2) 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如:如果把它们完整地吞下去的话,它们又会被吐出来
(3) 退还非法的或不义的收益 。如:吐赃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u5 [梅县腔] tu5 [东莞腔] tu5 [宝安腔] tu5 [客英字典] tu5 [台湾四县腔] tu5 [客语拼音字汇] le4 tu4 [陆丰腔] tu5 [沙头角腔] tu5 [海陆丰腔] t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土 | 他魯 | 透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thox/thuu | tʰ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食,(
)声。本义:吃)(2) 同本义
餐,吞也。——《说文》
餐,食也。——《广雅》
相谒而餐。——《方言一》。注:“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魏风·伐檀》
列侯幸得赐餐钱奉邑。——《汉书·高帝纪》
(3) 又如:进餐;会餐;野餐;就餐;聚餐;餐玉(吞食玉屑。古时认为服食玉屑可以延寿)
(4) 吞食
此甘餐毒药,戏猛兽之爪牙也。——汉· 枚乘《七发》
名词
(1) 饮食,食物
令其裨将传餐。——《汉书·韩信传》
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2) 又如:餐卫(指饮食调养);早中晚三餐;素餐;中餐;西餐;夜餐
(3) ∶一顿饭叫一餐 。如:一日三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on1 [客语拼音字汇] con1 [沙头角腔] con1 [东莞腔] con1 [陆丰腔] con1 [宝安腔] con1 [梅县腔] con1 [客英字典] con1 [台湾四县腔] co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餐 | 七安 | 清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寒 | 山 | chan/c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