掸援

dǎn yuán [ dan yuan]
繁体 撣援
注音 ㄉㄢˇ ㄩㄢˊ

词语释义

牵引。

词语解释

  1. 牵引。

    《广雅·释训》:“掸援,牵引也。” 王念孙 疏证:“掸之言蝉连,援之言援引,皆忧思相牵引之貌也。”

引证解释

⒈ 牵引。

《广雅·释训》:“掸援,牵引也。”
王念孙疏证:“掸之言蝉连,援之言援引,皆忧思相牵引之貌也。”

掸援的国语词典

相牵引的样子。也作「婵媛」。

掸援的网络释义

掸援

  • dǎn yuán ㄉㄢˇ ㄧㄨㄢˊ
  • 掸援
  • 牵引。《广雅·释训》:“掸援,牵引也。” 王念孙 疏证:“掸之言蝉联,援之言援引,皆忧思相牵引之貌也。”
  • 汉字详情

    dǎn,shàn [dan,shan]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UJF
    五行:
    仓颉: QCWJ
    四角: 58056

    详细解释

    dǎn

    动词

    (1) 拂去 。如:掸衣裳;掸尘(洗尘);掸笔(担笔。一种用掸尘、掸细粉的羊毫笔)

    (2) 筛

    无皮的罗儿掸三遍。——《中国民谣资料·孟姜女》

    (3) 另见 shàn

    shàn

    名词

    (1) 中国史书上对傣族的一种称呼

    (2) 古国名 。故城一般认为在今缅甸掸邦

    掸,西南夷国名。——《集韵》

    (3) 另见 dǎn

    英文翻译

    to dust; a duster

    方言集汇

    ◎ 粤语:daan6 sin6

    宋本广韵

    yuán [yuan]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EFC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QBME
    四角: 520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爰( yuán)声。本义:拉,引)

    (2) 同本义

    援,引也。——《说文》

    无然畔援。——《诗·大雅·皇矣》

    不援其所不及。——《礼记·缁衣》

    不援上。——《礼记·中庸》

    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手援非正。——《豆棚闲话》

    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左传》

    (3) 又如:援及(动起);援推(引之使来,推之使去)

    (4) 攀援

    猱蝯善援。——《尔雅》

    桃李之垂行者,莫之援也。——《吕氏春秋·下贤》

    夫为四邻之援。——《国语·鲁语上》

    猿猱欲渡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石崖侧削则援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5) 又如:援系(犹攀附。旧谓求婚之谦词)

    (6) 擢拔,引进推荐

    某官异材秀出,博学名家,…今乃援而进之,论者惜其晚矣。——苏轼《答曾舍人启》

    (7) 又如:援进(提拔任用);援拾(提携收录)

    (8) 引用

    援赦减等。——清· 方苞《狱中杂记》

    (9) 又如:援纳(援例纳银捐官);援例(清朝规定捐一定数额的银子,可得到官职或监生资格);援例监(按照常规捐钱取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有例可援;援验(引证)

    (10) 拯救,相救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

    (11) 又如:抗美援朝;援手(伸手拉人一把以解救其困厄);援拯(援救,帮助);援应(声援接应)

    (12) 执持,持 。如:援旌(执旗);援桴三鼓(指擂鼓助威);援旌擐甲(执旗穿甲);援持(执持)

    名词

    (1) 助,救助

    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盖失强援。——宋· 苏洵《六国论》

    (2) 篱笆

    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之生植。——柳宗元《孤松》

    英文翻译

    aid, assist; lead; cit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n4 jyun6 wun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yan1 [台湾四县腔] jen2 jen1 [梅县腔] jan1 [海陆丰腔] ren2 ren1 [客英字典] jen1 [宝安腔] jen1 [东莞腔] je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雨元元合平聲合口三等yan/hvanĭw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