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引

jiē yǐn [ jie yin]
注音 ㄐ一ㄝ 一ㄣˇ

词语释义

接引 jiēyǐn

(1) 引进;接待

接引后学
guide

(2) 佛教指佛引导信佛的人到西天去

接引众生
meet and guide

词语解释

  1. 接待;招待。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或曲晏密集,管絃嘈杂,后宾填门,不復接引。”《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天色晚,两箇投宿於旅邸,小二哥接引,拣了一间宽洁房。”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又东有巨擘一双,作接引状。手背拇指,分合都辨。”

  2. 引进;推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苻宏 叛来归国, 谢太傅 每加接引。” 唐 牛肃 《纪闻·吴保安》:“弟之孤子,未有名宦,子姑将行,如破贼立功,某在政事,当接引之,俾其縻薄俸也。” 宋 文天祥 《与刘吉州汉传书》:“终日清言,接引后进。”

  3. 佛教语。谓佛与 观世音 、 大势至 两菩萨引导众生入西方净土。

    宋 张商英 《护法论》:“佛之随机接引,故多开遮权变,不可执一求也。”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大聚僧伽,广宣接引,使长往幽魂,悟真空而解脱;含寃滞魄,识业报而依皈。”泛指助人度脱凡尘。《红楼梦》第一二○回:“小女 英莲 ……此时正是尘缘脱尽之时,只好接引接引。”

引证解释

⒈ 接待;招待。

晋葛洪《抱朴子·刺骄》:“或曲晏密集,管絃嘈杂,后宾填门,不復接引。”
《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天色晚,两箇投宿於旅邸,小二哥接引,拣了一间宽洁房。”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又东有巨擘一双,作接引状。手背拇指,分合都辨。”

⒉ 引进;推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苻宏叛来归国, 谢太傅每加接引。”
唐牛肃《纪闻·吴保安》:“弟之孤子,未有名宦,子姑将行,如破贼立功,某在政事,当接引之,俾其縻薄俸也。”
宋文天祥《与刘吉州汉传书》:“终日清言,接引后进。”

⒊ 佛教语。谓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引导众生入西方净土。

宋张商英《护法论》:“佛之随机接引,故多开遮权变,不可执一求也。”
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大聚僧伽,广宣接引,使长往幽魂,悟真空而解脱;含寃滞魄,识业报而依皈。”
泛指助人度脱凡尘。 《红楼梦》第一二〇回:“小女英莲 ……此时正是尘缘脱尽之时,只好接引接引。”

接引的国语词典

迎接引进。

接引的网络释义

接引

  • 为佛用语,意为:引导,教导。又称摄引、接化。为引导摄受之意。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或师家教导引接弟子。
  • 接引造句

    也算是顺天应人,接引道行勇猛精进。
    白玉京率青龙会大军,接引沈沧海于燕云大漠之中。
    老君、元始皆哂笑不止,以之为无稽之言,接引依旧是双手合十。
    牙齿的疾病,尤其是乳牙的慢性根尖周炎,是间接引起全身疾病的主要口腔病灶。
    加长版中,莱格拉斯在走过亡者之路时所说的话大多数都是直接引用小说中的。
    接引道人爽然若失,却转头对准提道人道“准提师弟你呢?”。
    智谕法师以大专生为主要接引对象而在一方弘化,虽然有“教弘天台、行归净土”的口号,且在华严及律学上亦有推动,但毋宁可看成是净土之推动倡导者。
    一般认为结核疹是对结核分枝杆菌或其代谢产物的一种超敏反应,结核分枝杆菌不会直接引起结核疹。
    女娲从八景宫回到娲皇宫就遇上接引、准提成圣,欲以佛光吞并四大部洲,和,女娲也不忍看到佛门一家独大,蛊惑众生,接着就是和西方二人一阵斗法。
    我兵败后,我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引,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结论:甲强龙冲击疗法可直接引发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程度与用药量和给药方式相关。
    但舞曲一结束就退下,鼓号乐队接力演奏,接引棺木上车,进行庄严的出殡仪式。
    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和接引殿。
    日本古典艺术中随处可见阿弥陀佛像,常常是接引信众往净土的模样。
    如同韦式大字典,拼字书和其后的文法书透过无数的格言和谚语将圣经的道德伦理灌输给读者,因为这些格言和谚语有许多是直接引用圣经。
    这日,正在酒灵府中酿酒的杜康突然接到逍遥的传音,让自己去逍遥岛外接引师弟。
    但也可能是由你的本地连接引起的。
    要确保您知道自己简报中每一条信息的消息来源,即使您没有把它们都列入自己的参考目录中。把每一条您从特定场合得到的陈述标出来,表明您是否使用了直接引语。
    心理分析还是魔鬼,我认为那是直接引用。
    在这束光芒中,一个温柔的女声雨点般沁润乐飞的心田!乐飞听到那女声在他耳畔呢喃“我是你脖子里那三角铁块中的光脑,我现在就用接引光线来接你进来!”。

    汉字详情

    jiē [jie]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UV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YTV
    四角: 5004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妾声。本义:两手交叉)

    (2) 交合;会合

    接,交也。——《说文》

    接,合也。——《广雅》

    昼日三接。——《易·晋》

    两君偃兵接好。——《国语·吴语》。注:“合也。”

    兵刃既接。——《孟子·梁惠王上》

    车鉷毂兮短兵接。——《楚辞·九歌·国殇》

    兵不接刃。——《吕氏春秋·怀宠》

    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吕氏春秋·爱士》

    (3) 迎接

    笙箫细乐,却安排接驾。——《宣和遗事》

    (4) 又如:接场(迎接从科举考场回来的生员);接构(联合);接三(人死后三日举行的迎接魂魄归来的仪式);接煞(为接死人灵魂回家而举行的仪式)

    (5) 接见;接待

    接遇宾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尽礼相接。——唐· 李朝威《柳毅传》

    (6) 又如:接伴(接待外国使臣);接待使(陪同官员;担任迎接、陪伴来宾使命的人);接遇(接待);接对(接待应对)

    (7) 靠近;接触

    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九歌·国殇》

    宾立接西塾。——《仪礼·聘礼》

    (8) 又如:接物(与外物接触;与人交往);接膝(膝盖相接。指彼此对坐靠得很近);接仗(交战,打仗);接席(坐席相接。多形容亲近);接翅(翅膀碰着翅膀。形容禽鸟多)

    (9) 连续;继续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楚辞·九章·哀郢》

    圣人食足以接气。——《淮南子·精神》

    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战国策·秦策五》

    (10) 又如:接响(接连不断的声响);接轸(车辆相连而行。比喻靠近);接脚(一个跟着一个,紧接在后;接替;接脚夫,接脚婿。妇女丈夫死后再招的后夫);接偈(接诵偈语)

    (11) 连接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与国邻接。——《资治通鉴》

    首尾相接。

    (12) 又如:接武(前后足迹相连接。形容步子很小);接境(地界相连,交界);接衫(上下用两种颜色的料子拼接起来的长衫)

    (13) 承接,收受

    汉兴,接 秦之敝。——《史记·平准书》

    (14) 又如:接茶(女方允婚,接受男方聘礼);接丝鞭(女方招亲时,送给男方丝鞭,男方接丝就表示同意);接凑(能够接续)

    (15) 嫁接 。如:接头(供嫁接用的植物顶梢)

    (16) 托,手掌向上承受 。如:接球;我往下扔,他在下面接着

    (17) 缚

    武士反接之。——《史记》

    名词

    (1) 交往,交情

    君子之接如水。——《礼记·表记》

    (2) 姓

    英文翻译

    receive; continue; catch; connect

    方言集汇

    ◎ 粤语:zi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iap7 [台湾四县腔] ziap7 [客语拼音字汇] jiab5 [东莞腔] ziap7 [梅县腔] ziap7 [宝安腔] ziap7 [海陆丰腔] ziap7 [陆丰腔] ziap7 [沙头角腔] ziak7
    ◎ 潮州话:zih4 , ziab4 [澄海]ziag4 ,(chih chiap)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九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即葉葉A入聲開口三等鹽Aciep/ziep
    yǐn [yin]
    部首: 312
    笔画: 4
    五笔: XHH
    五行:
    仓颉: NL
    四角: 12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引,开弓也。——《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20) 荐举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22) 招致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24) 执持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25) 退避

    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27) 选用 。如:引贤(选用贤才)

    (28) 吸引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30) 辞职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31) 举起;竖起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33) 承认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35) 延请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36) 取过来,拿出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名词

    (1) 引车前行的皮带

    縣縣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注:“引,读为靷。靷,引轴之物。”

    属引。——《仪礼·既夕礼》。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遁曰绋。”

    执引者三百人。——《周礼·大司徒》

    (2) 卷首语;序言 。如:小引

    (3) 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

    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马融《长笛赋》

    (4) 又如:引辞(宋元戏曲演唱时第一支曲子的泛称,用以引起剧情)

    (5) 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

    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

    (6) 又如:引行公店(盐商联合经营的机构);盐引;茶引

    (7) 通行执照

    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警世通言》

    形容词

    长久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水经注》

    量词

    长度单位 。古代以十丈为一引。今为市引的简称。1公里=30引

    英文翻译

    to pull, draw out, attract; to stretch

    方言集汇

    ◎ 粤语:jan5
    ◎ 客家话:[梅县腔] jin1 [台湾四县腔] jin1 jin3 [客语拼音字汇] yin1 yin3 [海陆丰腔] rin1 rin3 [客英字典] jin3 [东莞腔] jin3 [陆丰腔] jin3 [宝安腔] jin3 [沙头角腔] j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六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余忍眞A上聲開口三等眞Ajĭĕnjinx/ji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