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携带书籍。谓勤奋读书。
宋 叶适 《汉阳军新修学记》:“今 吴 、 越 、 闽 、 蜀 ,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而 江 汉 盖鲜称焉,岂其性与习俱失之哉?”
谓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会场搜检》:“科场之禁,在 唐 宋 甚宽,如挟册者,亦止扶出,不錮其再试也。”
引证解释
⒈ 携带书籍。谓勤奋读书。
引宋叶适《汉阳军新修学记》:“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而江汉盖鲜称焉,岂其性与习俱失之哉?”
⒉ 谓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引明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三·会场搜检》:“科场之禁,在唐宋甚宽,如挟册者,亦止扶出,不錮其再试也。”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2) 同本义
挟,俾持也。——《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明· 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4) 挟制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三国志平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三国志·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征四方。——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挟东宫二王。——明· 顾炎武《复庵记》
将挟兵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挟养(挟制豢养);挟挠(挟制扰乱);挟今;要挟
(6) 怀抱,怀有
挟持私虑(怀着个人打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又如:挟仇(心怀仇恨);挟私(心怀私念);挟忿,挟怨;挟策(胸 怀计谋);挟义(怀持正义);挟奸(心怀奸计);挟嫌;挟恨
(8) 携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9) 又如:挟册(携带书籍);挟策(手拿书本);挟子巢栖
(10) 占有,拥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
(11) 倚仗,依恃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12) 又如:挟依,挟恃(依仗);挟势(依仗权势)
(13) 隐藏 。如:挟藏(私藏);挟书(私藏书籍)
(14) 夹杂;夹带
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抱朴子·外篇》
(15) 辅佐,从旁协助
挟,辅也。——《广雅》
(16) 又如:挟佐;挟赞(辅佐);挟辅
(17) 搀扶
挟澄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挟予以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小篆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象简册形。本义: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
(2) 同本义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又从竹。——《说文》
(3) 经传多以策为之,字俗作筴
史乃册祝。——《书·金滕》
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
王命作册。——《书·洛诰》
有册有典。——《书·多士》
(4) 又如:名册;画册;纪念册;册书(史籍,史书)
(5) 古时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现在指装订好的纸本子 。如:册籍(名册);册历(亦作“历册”。账本)
(6) 特指皇帝的诏书
祝册自京师至。——韩愈《南海神庙碑》
(7) 又如:册文(古代帝王祭祀时告天地神袛的文书);册书(古时君王施于臣下的文书。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十一种)
动词
(1) 册封,封爵
册太子则授玺绶。——《新唐书·百官至》
(2) 又如:册立(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册正(把妾扶为正室)
量词
(1) 计算书本数量的单位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人手一册;这套书共印十万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ak7 [海陆丰腔] cak7 [客英字典] cak7 [宝安腔] c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东莞腔] cak7
◎ 潮州话:cêh4 (chh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