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令

jiā lìng [ jia ling]
繁体 挾令
注音 ㄐ一ㄚ ㄌ一ㄥˋ

词语释义

挟制天子,并用其名义号令诸侯。

比喻借用名义,强迫令人服从。

词语解释

  1. 见“ 挟天子以令诸侯 ”。

引证解释

⒈ 见“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字详情

xié,jiā [xie,jia]
部首: 330
笔画: 9
五笔: RGUW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KT
四角: 5508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2) 同本义

挟,俾持也。——《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明· 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4) 挟制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三国志平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三国志·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征四方。——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挟东宫二王。——明· 顾炎武《复庵记》

将挟兵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挟养(挟制豢养);挟挠(挟制扰乱);挟今;要挟

(6) 怀抱,怀有

挟持私虑(怀着个人打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又如:挟仇(心怀仇恨);挟私(心怀私念);挟忿,挟怨;挟策(胸 怀计谋);挟义(怀持正义);挟奸(心怀奸计);挟嫌;挟恨

(8) 携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9) 又如:挟册(携带书籍);挟策(手拿书本);挟子巢栖

(10) 占有,拥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

(11) 倚仗,依恃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12) 又如:挟依,挟恃(依仗);挟势(依仗权势)

(13) 隐藏 。如:挟藏(私藏);挟书(私藏书籍)

(14) 夹杂;夹带

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抱朴子·外篇》

(15) 辅佐,从旁协助

挟,辅也。——《广雅》

(16) 又如:挟佐;挟赞(辅佐);挟辅

(17) 搀扶

挟澄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挟予以登。

英文翻译

clasp under arm; hold to bosom

方言集汇

◎ 粤语:haap6 hip6

宋本广韵

líng,lǐng,lìng [ling]
部首: 220
笔画: 5
五笔: WYC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INI
四角: 80302

详细解释

líng

动词

(1) 听从。后作“聆”

故古之圣王,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吕氏春秋》

(2) 名词。通“鸰”

脊令在源,兄弟急难。——《诗·小雅·常棣》。按:脊令即鶺鸰

(3) 假设语气词

令,设辞也。——《助字辨略》

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史记·张释之冯唐传》

令五人保其首领。——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另见 lǐnglìng

lǐng

量词

(1) 纸的数量单位, 原张的纸500张为一令。

(2) 另见 líng;lìng

lìng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2)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令,发号也。——《说文》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诗·齐风·东方未明》

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孟子·离娄上》

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

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陈寿《三国志》

召令徒属曰。——《史记·陈涉世家》

乃下令。——《战国策·齐策》

(3) 又

令初下。

令所过毋供张。——清· 张廷玉《明史》

(4) 又如:令书(天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令官(行酒令的指挥官);令君(县令);令人(宋代命妇的封号。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又指衙役,差役);令牌(发令的木牌);令众(号令示众);喝令(大声命令)

(5) 通“命”。命名

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管子》

(6) 使,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史记》

令贼知也。——明· 魏禧《大铁椎传》

火烧令坚。——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令人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7) 又

令人丧气若此。

(8) 又如:令人深思;令人恶心;令人神往

名词

(1) 命令;法令

臣下罔攸禀令。——《书·说命上》

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

(2) 又如:政令;将令(军令);传令(传达命令);功令(旧时指法令)

(3) 时令,季节

群葩当令时。——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4) 又如:令序(时令次序)

(5) 逮捕状,没收状 。如:搜查令;扣押令

(6) 用于强行一种权力者 。如:进入令;归还土地与所有权人令

(7) 酒令,饮酒时做的可分输赢的游戏

今日也行一个令才有意思。——《红楼梦》

(8) 又如:令章(酒令);令官(行酒令的指挥官);令酒(行酒令的人;最初必自先饮一杯,称令酒)

(9) 词调、曲调名,即“小令”,又称“令曲”,一般字少调短,如词中的《十六字令》,元曲中的《叨叨令》之类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闭不得。——张炎《词源·令曲》

(10) 官名

卜皮为县令。——《韩非子·内储说上》

(11) 中国古代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如:尚书令;大司农令;郎中令;令史(本为掌文书的官员,宋时已降为一般的办事人员)

(12) 县一级的行政长官

魏文侯时, 西门豹为 邺令。——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海令为母寿。—— 清· 张廷玉《明史》

刺史守令。——清· 周容《芋老人传》

守令皆不在。——《史记·陈涉世家》

华阴令欲媚上官。——《聊斋志异·促织》

(13) 又如:县令;令尹(官名。春秋时楚国最高的军政长官;明清时称知县为令尹);令长(汉官名。即县令、县长)

(14) 名声

饰小语以干县(悬)令。——《庄子》

(15) 通“鸰”。鶺鴒。鸟名,大如鷃雀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诗·小雅·常棣》

形容词

(1) 美善

巧言令色。——《论语·学而》。集解:“令色,善其颜色。”

何忧令名不彰。(令名不彰,好的名声不会显扬。)——《世说新语·自新》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令色(和悦的面容;善于用谄媚和悦的颜色取悦人);令辰(美好的时辰);令居(吉善的住处);令音(美言,佳音);令政(善政,德政);令望(好的名望)

(3) 吉祥,吉利 。如:令日(吉祥的日子);令月(吉祥的月份);令旦(吉日);令年(吉祥的年份);令辰(吉日;吉利的时辰)

(4) 你的——尊称他人的亲属

岂合令郎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

有此令郎君。

(6) 又如:令阃(称对方妻子的敬辞);令嗣(令郎。称对方儿子的敬辞);令子(对别人儿子的美称);令母(尊称他人的母亲);令似(尊称他人的儿子);令妹(称自己的妹妹。后用作敬称对方的妹妹)

连词

(1) 假使,假设

藉第令毋斩,戌死者固十六七矣。——《史记·陈涉世家》

(2) 另见 líng;lǐng

英文翻译

command, order; 'commandant', magistrate; allow, cause

方言集汇

◎ 粤语:lim1 ling4 ling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n6 lin2 lin3 [东莞腔] lin5 [沙头角腔] lin5 [陆丰腔] lin6 [梅县腔] lin5 [台湾四县腔] lin5 lin2 lin3 [客英字典] lin5 [宝安腔] lin5 | lin2 [客语拼音字汇] lin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力延仙A開平聲開口三等仙Alienlĭ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