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楼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括蔞 ”。即栝楼。葫芦科植物。夏开花,秋结黄色果实。果实入药,有镇咳祛痰功效。
《诗·豳风·东山》“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毛 传:“果臝,括楼也。” 陈奂 传疏:“果括、臝楼皆一声之转。” 晋 陆机 《瓜赋》:“夫其种族类数,则有括楼、定桃……”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王母桃, 洛阳 华林园 内有之,十有始熟,形如括蔞。”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冬月以括蔞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栝楼》。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括蔞”。即栝楼。葫芦科植物。夏开花,秋结黄色果实。果实入药,有镇咳祛痰功效。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栝楼》。
引《诗·豳风·东山》“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毛传:“果臝,括楼也。”
陈奂传疏:“果括、臝楼皆一声之转。”
晋陆机《瓜赋》:“夫其种族类数,则有括楼、定桃……”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王母桃, 洛阳华林园内有之,十有始熟,形如括蔞。”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冬月以括蔞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
括楼的网络释义
括楼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结,扎束)
(2) 用绳或带子结扎,捆束
括,絜也。——《说文》。按,絜者,束也。
括囊。——《易·坤》。注:“结也。”
括,约束也。——《韩诗章句》
卫北宫括。——《左传·襄公三十年》。注:“子结。”
羌人括领。——《淮南子·齐俗》
内狼于囊,遂括囊口。(内:纳。)——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括囊(结扎袋口);括发(束发);括结(结扎;捆缚);括约肌
(4) 引申为约束
以礼括其君,使人于善也。——《孔丛子》
(5) 阻滞;闭塞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易·系辞下》
(6) 包容,包括
囊括四海。——贾谊《过秦论》
(7) 又如:总括;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8) 搜求
时大括人为军士。——《北史·孙搴传》
(9) 又如:括次(搜求比次);括索(搜索;探索);括责(搜求);括率(搜刮;聚敛);括取(搜刮,掠夺);括刷(搜刮)
(10) 征购 。如:括市(征购;搜购);括买(征购;搜购);括籴(征购民间余粮)
(11) 征集 。如:括兵(征兵);括马(谓征集兵马);括集(征集)
(12) 汇集
日之夕矣,中羊下括。——《诗·卫风·君子于役》
(13) 又如:括撮(会聚);括总(会集在一起;总括)
名词
(1) 法
(2) 箭的末端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3) 又如:括羽(箭末羽毛);括蔽(谓箭穿蔽体之物);括镞(箭镞)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wat7 [梅县腔] gwat7 [沙头角腔] gat7 [客英字典] kwat7 [宝安腔] gat7 [东莞腔] gat7 [海陆丰腔] kwat7 [客语拼音字汇] gad5 guad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括 | 古活 | 見 | 末 | 入聲 | 曷 | 合口一等 | 桓 | 山 | kuat | kuɑ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娄声。本义:楼房,两层以上的房屋)
(2) 同本义
楼,重屋也。——《说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杜牧《阿房宫赋》
(3) 又如:教室楼;办公楼;科技楼;楼额(楼上的匾额);楼观(高楼的泛称;道观的观名);楼外楼(楼外有楼。楼房相连属);楼角(高楼的檐角);楼舍(楼房)
(4) 楼房的一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 又如:一楼;二楼
(6) 房间上部空间附设的可供藏物或住人的分层结构 。如:暗楼;阁楼
(7) 建筑在高处的建筑物 。如:楼子(楼阁);楼榭(高台之上的房屋,泛指楼房);楼堞(城楼上的矮墙)。又指有上层的车船,其上层也叫楼。如:楼车(古代战车。上设望楼);楼舟工(楼船)
(8) 茶肆、酒店、歌舞场、旧时妓院等场所也称楼 。如:茶楼;酒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eu2
◎ 潮州话:la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