拊绥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安抚。
明 唐顺之 《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居县数年,告訐请託之俗为之一变;其在 武定 ,则尤以镇静拊绥疲人。”
引证解释
⒈ 安抚。
引明唐顺之《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居县数年,告訐请託之俗为之一变;其在武定,则尤以镇静拊绥疲人。”
拊绥的网络释义
拊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付声。本义:抚摸)
(2) 同本义
拊,揗也。——《说文》。段注:“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抚循’,古今字也。尧典曰:“击石拊石”,拊轻击重,故分言之。”。
主拊其背曰:“行矣!”——《汉书·外戚传上》
(3) 又如:拊扪(抚摸);抚式(用手按车板)
(4) 拊掌:拍手。表示惊讶,恼怒或欢喜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拊手(拍手;鼓掌);拊心(抚胸;拍胸);拊髀(拍大腿);拊床(拍床);拊背(轻拍肩背);拊嗟(拍手嗟叹);拊噪(拍手欢呼);拊翼(拍打翅膀)
(6) 通“抚”
(7) 体恤抚慰
王巡三军,拊而勉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勉慰痍伤,拊巡饥渴。——颜延之《阳给事诔》
(8) 又如:拊爱(爱抚);拊绥(安抚);抚揖(抚慰揖安);拊恤(抚恤);拊循(安抚,抚慰);拊视(抚爱照顾);拊劳(慰劳)
(9) 抚摸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无白也。——《公孙龙子·坚白论》
(10) 击 。如:拊楗(击断门户的插闩;指入内偷盗);拊搏(敲击乐器);拊鼓(击鼓);拊节(击节);拊膺(捶胸);拊缶(击缶)
(11) 抚养 。如:拊育(抚育);拊养(抚养);拊伛(抚养怜爱)
(12) 弹奏 。如:拊弦(弹琴);拊乐(奏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u5 fu1 [海陆丰腔] fu5 [客英字典] fu5 [陆丰腔] fu3 [台湾四县腔] f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撫 | 芳武 | 滂 | 虞 | 上聲 | 麌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phyox/phiuu | pʰĭ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糸(
),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2) 同本义
绥,车中把也。——《说文》
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礼记·少仪》
子良授太子绥。——《左传·哀公二年》
《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我国古代的车马》
(3) 又如:执绥(挽住车中绳索);绥绳(执以登车的绳索)
(4) 上古五服之一 。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5) 绥江 。在福建省西部
(6) 旧绥远省略称 。1928年设省,1954年撤销
(7) 绥州,古州名 。西魏置,在今陕西省绥德县
动词
(1) 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
时军司马班超留 于寘,绥集诸国。——《后汉书·西域传·序》
(2) 又如:绥民(安定人民);绥安(安定);绥定(安定);绥纳(安抚接纳);绥驭(安抚控制);绥养(安定抚养);绥御(安抚统治);绥服(安定顺服);绥集(安辑,安抚和合);绥宁(安定)
(3) 临阵退军,向后撤
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左传·文公十二年》
(4) 制止;止
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国语·齐语》
形容词
(1) 舒缓的
绥,舒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绥者,安之舒也。”
(2) 平安;安好;安泰
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
(3) 又如:顺颂时绥(书信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