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投效
(1) 前往请求效力
词语解释
亦作“ 投効 ”。自请效力。
清 代有投效军营、投效河工等例。《老残游记》第三回:“此人既非候补,又非投効,且还不知他有什么功名,札子不甚好下。” 郭孝成 《河南革命惨史》:“ 阎君 子固 领民团三千餘人,起义未成,遂带义兵千人,投效 安徽 民军。” 丁玲 《诗人亚洛夫》:“你才没有出息,也不去投效,振起精神呀!”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投効”。自请效力。 清代有投效军营、投效河工等例。
引《老残游记》第三回:“此人既非候补,又非投効,且还不知他有什么功名,札子不甚好下。”
郭孝成《河南革命惨史》:“阎君子固领民团三千餘人,起义未成,遂带义兵千人,投效安徽民军。”
丁玲《诗人亚洛夫》:“你才没有出息,也不去投效,振起精神呀!”
投效的国语词典
自进其身,请求效力。
投效的网络释义
投效
投效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手,从殳。殳(
),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2) 同本义
投,擿(掷)也。——《说文》
受其书而投之。——《左传·昭公五年》
投我以桃。——《诗·大雅·柳》
毋投与狗骨。——《礼记·曲礼上》
投之深渊些。——《楚辞·招魂》
欲投鼠而忌器。——《汉书·贾谊传》
以肉投馁虎。——《史记·魏公子列传》
作投击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投以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复投之。
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投兵(向人投掷兵刃。谓诛杀);投注(投掷);投食(投掷食物);投绂(弃去印绶)
(4) 跳进去;投入(专指自杀行为)
务光因自投于河。——《韩非子·说林上》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投河;投江;投井
(6) 投弃,抛弃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刘希夷《从军行》
停杯投箸。——唐· 李白《行路难》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滕王阁序》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7) 又如:投簪(丢掉固定帽子的簪子。比喻弃官);投传(投弃符信);投檄(投弃征召的文书);投纶(投弃钓具);投笔(弃文而就他业);投策(弃鞭;弃杖);投畀(抛弃)
(8) 使射影于,特指向一定方向 。如:树影投在窗户上;投视(投射目光);把眼光投到来访者身上
(9) 递送 。如:投片(投递名片);投文(投递状纸);投谒(投递名帖求见);投牒(呈递诉状);投书(投交书信。亦指所投交的书信);投状(呈递文状);投劾(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投刺(投递名帖);投名(投递名帖)
(10) 投奔。前往依靠别人
欲往投之。——《资治通鉴》
欲投吴巨。
(11) 又如:投赴(投奔);投止(投奔托足;投宿)
(12) 投靠,前去依靠别人生活。古时指投奔权贵,求得托身。多指卖身为奴 。如:投亲(投靠亲戚);投充(投靠权势人家充当奴仆以得到庇护);投托(投靠托身);投化(投顺归化);投附(投顺归附)
(13) 投身,献身于 。如:投款(诚恳地归顺;投降);投脱(投靠躲避;投奔);投效(自己请求效力);投首(投降);投伏(投降屈服);投殒(损身殒命);投拜(投身下拜。指投降或归附);投死(效死);投躯(舍身;献身);投地(投体下拜)
(14) 投宿,临时住宿
暮投石壕村。——唐· 杜甫《石壕吏》
(15) 又如:投驿(投宿驿站);投归(投宿);投到(投宿);投暮(傍晚)
(16) 靠近 。如:投老(垂老;临老);投明(破晓);投晚(向暮,傍晚);投晓(临晓);投到(及至;等到)
(17) 放逐 。如:投荒(被迫或被流放到荒远的地方);投山窜海(放逐到荒凉边远地区);投裔(流放边荒之地);投解(解送)
(18) 放置 。如:投闲(置身于清闲境地)
(19) 赠送,作为礼物送给 。如:投赠(赠送);投献(进献礼物或进呈诗文)
(20) 顿,用力往下踩
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21) 进献。投献 。如:投匦(向皇帝上书言事);投诚(投献诚心);投贽(进呈诗文或礼物求见);投文(投赠文章)
(22) 乘;伺 。如:投隙(乘隙;伺机)
(23) 相合;迎合 。如:投口(投合口味;适口);投洽,投漆(情投意合);意气相投
(24) 投入,投进。
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投江死。——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投火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名词
(1) 投壶的省称。中国古代宴会时的游戏。设特制之壶,宾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饮
侍投则拥矢。——《礼记·少仪》
(2) 骰子。赌具 。骨制,成正立方体,六面分别刻一点至六点之数,掷之以决胜负。点着色,故也称“色子”
(3) 姓
介词
表示方位、方向,相当于“朝”、“向”
拨马投西便走。——《三国演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eu2 teu5 [海陆丰腔] teu2 dau2 [客英字典] teu2 [陆丰腔] teu3 [客语拼音字汇] teu2 [台湾四县腔] teu2 dau2 [东莞腔] teu2 [宝安腔] tiu2
◎ 潮州话:d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頭 | 度侯 | 定 | 侯 | 平聲 | 尤 | 開口一等 | 流 | 侯 | du/d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献出;尽力)(2) 同本义
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左传》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史记》
(3) 又如:效力;效绩(呈献功绩);效玺(呈献国君的印章,表示臣服);效己(贡献一己之力);效芹(自称贡献微薄)
(4) 明白
由此效之也。——《荀子·正论》
乡也,效门室之辨。——《荀子·儒效》
效,明也。——《方言十三》
(5) 通“校(
)”。考查。考核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庄子·列御寇》
(6) 又如:效试(考核试验);效志(查核心志);效情(验以情理)
(7) 授还,授
宣王有志,而后效官。——《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授也。”
(8) 又如:效官;效业(授官)
(9) 显示;呈现
信者效其忠。——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 又如:效祉(呈现福祉);效祥(呈露祥瑞)
(11) 效验,验证
何以效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12) 效劳,效忠
杀身自效。——《汉书·李广苏建传》
动词
(1) 摹仿;师法
效,像也。——《说文》。字亦作俲
效者,为之法也。——《墨子·小取》
君子是则是傚。——《诗·小雅·鹿鸣》
民胥傚矣。——《诗·小雅·角弓》
尤而傚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则而傚之。——《孝经》
(2) 字又作傚
教之为言傚也。上行之,下傚之。——《元命苞》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易·系辞上》
父亲不思报国酬恩,捐躯尽节,效儿女子之计。——《封神演义》
欲效野夫。——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效学(仿效,学习);效蹙(不善模仿而弄巧成拙);效好(学好);效作(仿作);效戾(效尤);效慕(仿效);效邮(效尤);东施效颦;上行下效
名词
(1) 功效;效果;结果
效亦大矣。——《淮南子·脩务》
彊弱存亡之效。——《荀子·议兵》
以德为効。——《汉书·刘向传》
用兵之效。——宋· 苏洵《六国论》
效则归于天择。——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自其效观。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战国策·秦策一》
此其效也(效:效验,验证)。——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药效;生效;失效;无效;投效;肥效;速效;后效;时效;见效;疗效;实效;奏效;特效;成效;有效
(3) 经验
外夷战备日新,老将多恃旧效,昧于改图,故致无功。——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au4 [沙头角腔] hau5 [客英字典] hau5 [海陆丰腔] hau6 hau3 [梅县腔] hau5 [台湾四县腔] hau5 hau3 [宝安腔] hau3 [东莞腔] hau3 [陆丰腔] hau5
◎ 潮州话:hau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效 | 胡敎 | 匣 | 肴 | 去聲 | 效 | 開口二等 | 肴 | 效 | ghrauh/heaw | ɣ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