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止此耳

jì zhǐ cǐ ěr [ji zhi ci er]

词语释义

本领也不过这样罢了。

汉字详情

[ji]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F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QJE
四角: 540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手,支声。本义:技艺,技巧,才艺)

(2) 同本义

技,巧也。——《说文》

尚技而贱车。——《礼记·坊记》。注:“犹艺也。”

无他抚。——《大学》

他技,奇巧异端也。——《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注

人多技巧。——《老子》。注:“工匠之巧也。”

能有所艺者技也。——《庄子·天地》

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技盖至于此。——《庄子·养生主》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技之奇妙。——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技亦灵怪。——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技量(本事;能耐);技穷(方法用尽,本领使完);技擅穿杨(形容射箭技艺高超);技俩(技能;手段);技法(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4) 歌舞。亦指以歌舞为业的艺人

名姝异技,虽禁中不逮。——《新唐书·元载传》

天下之善技。——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李伶为绝技。

(5) 又如:技和(宋代杂剧的散段);技人(表演歌舞的艺人);技乐(善于吹弹歌舞的人)

(6) 工匠,从事一些行业或手工业的人

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荀子·富国》

(7) 又如:百技(各种行业的人)

英文翻译

skill, ability, talent, ingenuity

方言集汇

◎ 粤语:gei6
◎ 客家话:[梅县腔] ki3 [宝安腔] ki3 [客英字典] ki3 [海陆丰腔] ki3 g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陆丰腔] gi3 [台湾四县腔] ki3 gi1 [东莞腔] ki3
◎ 潮州话:g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渠綺支B開上聲開口三等支Bgiex/gyeegʰĭe
zhǐ [zhi]
部首: 447
笔画: 4
五笔: HHH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LM
四角: 21100

详细解释

名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动词

(1) 停住,中断进程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 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副词

(1) 仅;只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英文翻译

stop, halt, desist; detain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东莞腔] zi3 [海陆丰腔] zhi3 [客英字典] zhi3 [沙头角腔] zi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宝安腔] zi3 [梅县腔] tje3 [陆丰腔] zhi3 [台湾四县腔] zih3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諸市上聲開口三等cjix/tjiiotɕĭə
[ci]
部首: 447
笔画: 6
五笔: HXN
五行:
仓颉: YMP
四角: 22110

详细解释

代词

(1) (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 )的本字。①本义:踩,踏。②指示代词,这)

(2) 这;这个 。表示近指的代词,与“彼”相对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欧阳修《卖油翁》

(3) 又如:此等(这样);此生(这辈子);此地(这里);此个(这个);此家(此人)

(4) 表示此时或此地 。如:由此往南;此外;此发彼应

(5) 如此,这般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柳宗元《黔之驴》

(6) 又如:此以(是以,因此)

副词

乃;则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礼记·大学》

英文翻译

this, these; in this case, then

方言集汇

◎ 粤语:ci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ih3 [陆丰腔] cih3 [东莞腔] cu3 [台湾四县腔] cih3 [梅县腔] ze3 [宝安腔] cu3 [客语拼音字汇] ci3 [海陆丰腔] cih3 [沙头角腔] c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雌氏支A開上聲開口三等支Achiex/cieetsʰĭe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