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

fú sāng [ fu sang]
注音 ㄈㄨˊ ㄙㄤ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扶桑 fúsāng

(1) 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观赏植物

red hibiscus

(2) 神话中的树木名

a kind of tree

(3) 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扶桑开朝晕,此高台端。——《文选·陆士衡·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左思《吴都赋》

(4) 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

mystic island,usually indicating Japan

词语解释

  1. 神话中的树名。

    《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 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

    《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 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 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 乐名。

    《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引证解释

⒈ 神话中的树名。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郭璞注:“扶桑,木也。”
《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晋郭璞《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⒉ 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

《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注:“日出,下浴於汤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陶潜《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凌云翰《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颜光敏《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⒊ 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王安石《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元王冕《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扶桑国,我家亦在蓬莱丘。”
鲁迅《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⒋ 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徐渭《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汤江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⒌ 乐名。参见“扶来”。

《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伏羲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

扶桑的国语词典

朱槿的别名。参见「朱槿」条。

扶桑的网络释义

扶桑 (木槿属植物)

  • 扶桑(拉丁学名:Hibiscus rosa-sinensis)别名:佛槿、朱槿、佛桑、大红花、赤槿、日及、木槿、红扶桑、红木槿、桑槿、火红花、照殿红、宋槿、二红花、花上花、土红花、假牡丹、吊兰牡丹、中国蔷薇。
  • 扶桑是中国名花,在华南栽培很为普遍。花期长,几乎终年不绝,花大色艳,开花量多。加之管理简便,除亚热带地区园林绿化上盛行采用外,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为重要的温室和室内花卉。同时也可供药用。
  • 扶桑 (汉语词汇)

  • 扶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ú sāng,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地名。《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馀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 扶桑的翻译

    英语: Fusang, mythical island of ancient literature, often interpreted as Japan
    法语: Fusang

    扶桑造句

    东海日出之地有汤泉岛,其上有万丈扶桑树,所结扶桑子乃是其一,为炎景耀明天界东皇太一天帝所有。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换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倚剑天外,酌酒花间,磨针石上,挂弓扶桑,猛虎啸山林。
    曦光横卧青山外,日驾扶桑照九江。
    滨浦的事情彻底尘埃落定,战败之后的滨浦在也不会也没能力给华国捣乱了但是几百年来华国的癣疾之患一衣带水的邻居扶桑对华国的威胁仍旧。
    “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一个青年男子,头上束着发冠,身穿扶桑古代的阴阳师礼装,手中持一只尺八竹箫,颇有一股儒雅风流的姿态。
    回去得用扶桑和五松针炼制个铁棍才是。
    林义与曹近似,“木”是建木,也就是天杆圭表,又名扶桑,扶木。
    赤县焉能洗兵刃,扶桑犹敢拜亡灵。
    面对这个鬼子的气势锁定,高明感觉很怪异,头一次面对这样怪异的招式,以前他在灵山岛上也曾经跟一个扶桑忍着交过手,只是那时候他并没有这样的奇怪感觉。
    故事中的大勇是这出悲情三角关系的另一个中心人物,他是远近闻名的江洋大盗,之于扶桑,他们的关系忽远忽近,但是大勇依旧死缠烂打,意图占有扶桑。
    几缕丹霞横碧汉,一轮红日上扶桑。
    做人可不能忘本,是谁将你从扶桑那个淫窝里救出来的,是谁给你那么稀少珍贵的。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中华与扶桑一衣带水,也算是比邻而居。
    例如南方号称太阳升起的扶桑国,每年来翰林学院学习的不下万人,皇室的子弟更是一个不落的来此学习。
    莫道和平可坐望,妖氛今又起扶桑。
    日本海军其他舰只除扶桑和高千穗外,其他舰只火炮口径对定远和镇远只是挠痒痒而已。

    汉字详情

    [fu]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F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QQO
    四角: 5508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2) 同本义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车至门扶。——《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

    遂扶以下。——《左传·宣公二年》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扶绰(搀扶,扶托);扶策(扶助,搀扶);扶掖(搀扶;扶助);扶挈(以手搀扶);扶将(搀扶)

    (4) 扶持;护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5) 又如:扶树(扶持培植);扶舁(扶持;搀扶);扶舁(护持扛抬);扶倾(扶持倾危的建筑物);扶拨(扶持倾斜);扶卫(扶持卫护)

    (6) 通“辅”。辅助;帮助

    扶,佐也。——《说文》

    若扶梁伐 赵。——《战国策·宋策》

    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红楼梦》

    (7) 又如:扶政(辅佐政事);扶携(扶助提携);扶奖(辅助)

    (8) 护送 。如:扶灵;扶柩;扶丧(扶送灵枢)

    (9) 靠近

    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挟疏。——《韩非子·杨权》

    秋蛩扶户吟,寒妇成夜织。——宋· 鲍照《拟古八首》

    (10) 又如:扶疏(枝叶茂密,高低疏密有致)

    (11) 攀缘

    扶摇抮抱羊角而上。——《淮南子·本纪》。注:“攀也。”

    (12) 又如:扶服(伏在地上爬行);扶伏(伏地爬行);扶匐(伏地爬行)

    (13) 勉力撑持 。如:扶疾;扶羌(带病);扶同诖误(被牵连而做错了事)

    (14) 沿,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5) 又如:扶向路(沿着原来的路)

    (16) 通“浮”。在水上泛行

    管子有扶舟之士五万人,以待战于 曲菑。——《管子·轻重甲》

    (17) 通“抚”。抚养,培育

    芒卯之妻五子,后母慈惠仁义,扶养假子。——《列女传》

    名词

    (1) 旁,旁侧 。如:扶枝(旁枝)

    (2) 古代妇女肃拜行礼的一种动作

    拜,于妇人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释名》

    (3) ∶古代长度计算单位。相当于四指并列的宽度

    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韩非子》

    (4) 姓

    英文翻译

    support, help; protect; hold on

    方言集汇

    ◎ 粤语:fu4
    ◎ 客家话:[梅县腔] fu2 pu2 ku5 [沙头角腔] fu2 pu2 [客英字典] fu2 [陆丰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2 ku4 pu2 [宝安腔] fu2 pu2 [海陆丰腔]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东莞腔] f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防無平聲合口三等byo/biubʰĭu
    sāng [sang]
    部首: 420
    笔画: 10
    五笔: CCCS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EED
    四角: 77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桑,从木。桑者。神桑也。本义:植物名)

    (2) 一种桑属的落叶乔木 。树皮有浅裂,叶子椭圆形,花单性,花被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实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

    桑,蚕所食叶木。——《说文》

    桑者,中央之本也。——《贾子胎教》

    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礼记·内则》

    系子包桑。——《易·否》

    无折我树桑。——《诗·郑风·将仲子》

    天子命桑。——《穆天子传》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3) 又如:桑麻(农事;农村;农民);桑土(桑树的根);桑户(编桑条为门户。指贫者所居。比喻家贫);桑里(即桑梓、乡里。借指同乡人);桑濮(指男女之间的不正当会合);桑中(比喻幽会、私奔);桑落(美酒名);桑中之约(指男女幽会);桑中之奔(指男女私奔);桑间月下(男女幽会)

    (4) 桑叶

    采桑城南隅。——古乐府《陌上桑》

    (5) 又如:桑眼(桑叶的嫩芽);桑落(桑叶凋零)

    (6) 姓

    动词

    (1) 采桑叶

    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吕氏春秋》

    (2) 又如:桑姑(采桑女子)

    英文翻译

    mulberry tre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song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ong1 [海陆丰腔] song1 [梅县腔] song1 [沙头角腔] song1 [东莞腔] song1 [陆丰腔] song1 [客语拼音字汇] song1 [台湾四县腔] song1 [宝安腔] s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郎唐開平聲開口一等sɑŋs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