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掖
词语释义
扶掖
(1) 扶持,提携
词语解释
搀扶。
《汉书·王莽传下》:“三日庚戌,晨旦明,羣臣扶掖 莽 ,自前殿南下椒除,西出 白虎门 。”《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建成 等召 秦王 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衉血数升, 淮安王 扶掖还宫。” 清 汤右曾 《登云麓峰望南岳歌》:“升高视远腰脚软,左右扶掖如衰翁。”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宙士 觉察出她的默允,便以一臂夹了她的臂,半扶掖的把她带到了园囿中。”
扶助。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十:“望我仕宦成,扶掖出邅屯。”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凡有危邦,咸与扶掖,先起友国,次及其他。” 马南邨 《燕山夜话·初生牛犊不怕虎》:“年长的一辈当然有责任对年轻的一代加以指导和扶掖。”
奖掖。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杨洪委任甚重》:“祖宗扶掖人材之心,其盛如此。”
引证解释
⒈ 搀扶。
引《汉书·王莽传下》:“三日庚戌,晨旦明,羣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西出白虎门。”
《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衉血数升, 淮安王扶掖还宫。”
清汤右曾《登云麓峰望南岳歌》:“升高视远腰脚软,左右扶掖如衰翁。”
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埃娥》:“宙士觉察出她的默允,便以一臂夹了她的臂,半扶掖的把她带到了园囿中。”
⒉ 扶助。
引清唐孙华《闲居写怀》诗之十:“望我仕宦成,扶掖出邅屯。”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凡有危邦,咸与扶掖,先起友国,次及其他。”
马南邨《燕山夜话·初生牛犊不怕虎》:“年长的一辈当然有责任对年轻的一代加以指导和扶掖。”
⒊ 奖掖。
引明叶盛《水东日记·杨洪委任甚重》:“祖宗扶掖人材之心,其盛如此。”
扶掖的国语词典
搀扶、扶助。
扶掖的网络释义
扶掖
扶掖的翻译
扶掖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2) 同本义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车至门扶。——《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
遂扶以下。——《左传·宣公二年》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扶绰(搀扶,扶托);扶策(扶助,搀扶);扶掖(搀扶;扶助);扶挈(以手搀扶);扶将(搀扶)
(4) 扶持;护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5) 又如:扶树(扶持培植);扶舁(扶持;搀扶);扶舁(护持扛抬);扶倾(扶持倾危的建筑物);扶拨(扶持倾斜);扶卫(扶持卫护)
(6) 通“辅”。辅助;帮助
扶,佐也。——《说文》
若扶梁伐 赵。——《战国策·宋策》
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红楼梦》
(7) 又如:扶政(辅佐政事);扶携(扶助提携);扶奖(辅助)
(8) 护送 。如:扶灵;扶柩;扶丧(扶送灵枢)
(9) 靠近
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挟疏。——《韩非子·杨权》
秋蛩扶户吟,寒妇成夜织。——宋· 鲍照《拟古八首》
(10) 又如:扶疏(枝叶茂密,高低疏密有致)
(11) 攀缘
扶摇抮抱羊角而上。——《淮南子·本纪》。注:“攀也。”
(12) 又如:扶服(伏在地上爬行);扶伏(伏地爬行);扶匐(伏地爬行)
(13) 勉力撑持 。如:扶疾;扶羌(带病);扶同诖误(被牵连而做错了事)
(14) 沿,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5) 又如:扶向路(沿着原来的路)
(16) 通“浮”。在水上泛行
管子有扶舟之士五万人,以待战于 曲菑。——《管子·轻重甲》
(17) 通“抚”。抚养,培育
芒卯之妻五子,后母慈惠仁义,扶养假子。——《列女传》
名词
(1) 旁,旁侧 。如:扶枝(旁枝)
(2) 古代妇女肃拜行礼的一种动作
拜,于妇人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释名》
(3) ∶古代长度计算单位。相当于四指并列的宽度
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韩非子》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u2 pu2 ku5 [沙头角腔] fu2 pu2 [客英字典] fu2 [陆丰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2 ku4 pu2 [宝安腔] fu2 pu2 [海陆丰腔]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东莞腔] f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扶 | 防無 | 並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byo/biu | bʰĭu |
详细解释
yē
动词
(1) 塞进
你来把我这边的被掖掖罢。——《红楼梦》
(2) 又如:把被角掖好
(3) 藏
黛玉微微的点头,便掖在袖里。——《红楼梦》
(4) 插入腰带
说着,掖上那把刀,迈步出门,往外就走。——《儿女英雄传》
(5) 另见
yè
动词
(1) 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
掖,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从手,夜声。——《说文》
二礼从国子巡城掖以赴外。——《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余掖杀国子。——《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掖以赴外杀之。
(2) 又如:掖进(扶持推进)
(3) 扶助;提携
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诗·陈风·衡门》序
(4) 又如:奖掖
名词
(1) 胳肢窝。后作“腋”
掖,一曰臂下也。——《说文》
衣逢掖之衣。——《礼记·儒行》
张掖郡。——《汉书·地理志下》。集注引应劭:“张国臂掖,故曰 张掖也。”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史记·商君列传》
(2) 宫殿正门两旁小门“掖门”的简称
入未央宫掖门。——《汉书·高后纪》。师古曰:“掖门,非正门而在两旁,若人之臂掖也。”
(3) 又如:掖门(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掖垣(皇宫的旁垣);掖庭(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掖殿(宫中旁殿)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it8 [海陆丰腔] rit8 ze5 [客英字典] jit8 [台湾四县腔] jit8 je5 [客语拼音字汇] yid6 [宝安腔] ji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繹 | 羊益 | 以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jek | jĭɛ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