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肿脸充胖子

dǎ zhǒng liǎn chōng pàng zi [da zhong lian chong pang zi]
繁体 打腫臉充胖子
注音 ㄉㄚˇ ㄓㄨㄥˇ ㄌ一ㄢˇ ㄔㄨㄥ ㄆㄤˋ ㄗ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打肿脸充胖子 dǎ zhǒng liǎn chōng pàngzi

(1) 夸大自己的能力

quff oneself up to one's cost;to slap one's face until it's swollen in an effort to look imposing

(2) 要面子,硬撑着做力不能及的事

do sth. beyond one's ability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十章:“打肿脸充胖子,你还知道羞耻不?”

成语用法

打肿脸充胖子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硬撑。

引证解释

⒈ 比喻虚撑场面,硬装了不起。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头面》引《泾谚汇录》:“打肿了脸充胖子。注云:言要虚场面也。”
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三一章:“他们都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人物,家里盖了锅,见了干部还把肚子挺起来,说没事没事。”
庐剧《借罗衣》:“这真是说出假话人难信,打肿脸充胖子叫人笑断肠!”

打肿脸充胖子的国语词典

把自己的脸打肿来冒充胖子。比喻死要面子,搞排场,而不自量力。

如:「小王为了摆场面,打肿脸充胖子,一顿饭就吃掉半个月的薪水。」

打肿脸充胖子的网络释义

打肿脸充胖子

  • 比喻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为撑面子,做一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
  • 打肿脸充胖子的翻译

    日语: やせがまんする
    俄语: дéлать хорóшую мину при плохóй игрé

    打肿脸充胖子造句

    顾青青怕皇飞打肿脸充胖子,说道。
    呵呵,但我还是觉的挺好,打肿脸充胖子吧。
    量力而行,不可打肿脸充胖子。
    不过,到了这一步,也无法挽回了,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了。
    实际上,人们敬重的是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而对那些无知妄说、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反倒嗤之以鼻。
    中国问题有三,一是打肿脸充胖子,国家怎么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要是与发达国家的人比富是个什么心态。
    他们几人能来这儿并不代表他们每人都要用兵器,不会使用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不过能有一个兵器,就是以后换给别人也可以,实在不行就是换成血刀币也不错。
    原来,徐伟见楚风一人带着三个女生,想当然的认为,楚风是为了装比,打肿脸充胖子,才带女生来酒店吃饭。
    搞不好她是没钱吃饭也不一定,没钱吃饭就早说嘛,那天还打肿脸充胖子,还交什么校服费,要用跟人借这一招。
    他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有什么用,但这时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了。
    签单!我刚出来,身上没钱,这些人又狗眼看人低,所以只有打肿脸充胖子,厚着脸皮找你签单咯!

    汉字详情

    dǎ,dá [da]
    部首: 330
    笔画: 5
    五笔: RSH
    五行:
    仓颉: QMN
    四角: 51020

    详细解释

    量词

    (1) 12个构成的一组 。如:一打火柴;一打鸡蛋;一打铅笔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手,丁声。本义:击)

    (2) 同本义

    打,击也。——《说文新附》

    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又如:用棍打狗;打拍(敲击);打火刀(用来敲打火石的刀形铁片)

    (4) 殴打;斗殴。亦指武术表演或戏剧中的武打 。如:打捶(打架);打孽(报仇,械斗);打把子(练武功)

    (5) 攻打;进攻 。如:打援(攻打敌人的援军)

    (6) 射击 。如:打冷枪;打炮

    (7) 攻讦 。如:打短(说别人短处)

    (8) 发出 。如:打哨(吹口哨);打唤(呼唤)

    (9) 猜,猜谜 。如:打一字;打一物;打虎(猜谜);打灯虎(猜灯谜)

    (10) 围棋术语。即叫吃 。如:打劫(谓双方在一处可以交换吃一子的争夺战)

    (11) 印上;拓印 。如:打本(即拓本);打郑方(盖公章);打印子(盖图章)

    (12) 扎入;注入 。如:打针

    (13) 往;去

    你打华州,须从这条路走。——《水浒传》

    (14) 制造;建造

    九子不葬父,一女找荆棺。——《荆棺峡谵》

    (15) 又如:打船(造船)

    (16) 砍;割

    只在左近人家佣工,替人家挑土打柴。——《儒林外史》

    (17) 汲取;盛取 。如:打米(盛米,装米)

    (18) 捕捉;猎取 。如:打捕(打猎捕鱼,渔猎)

    (19) 买 。如:打酒;打票;打勾(购买)

    (20) 振作 。如:打扳(振作);打迸(振作,焕发)

    (21) 除去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2) 又如:打麦(用工具使麦子去皮或脱粒);打灭(打消;消除;消灭)

    (23) 摇荡

    西江水阔 吴山远,却打船头向北行。—— 王建《扬州寻张籍不见》

    (24) 收获 。如:打夹账(谓经手人从中索取好处费);打抹(谓没收额外所得酬金)

    (25) 贬;退;减 。如:打扣(降低商品的原定价格;减少或者降低事物的数量、质量);打短(克扣)

    (26) 评定 。如:打成分

    (27) 相处;交结 。如:打交待,打交道;打伙计(交朋友,恋爱);打影(结伴;合伙)

    (28) 张、举、提。亦谓携带 。如:打旗

    (29) 编织 。如:打草垫;打竹席;打领带;打个结;打发辫

    (30) 转;绕 。如:打方旋(徘徊);打胡旋(兜圈子);打旋磨(盘旋;围绕着某物转);打转转(旋转,绕圈子);打独磨(盘旋;徘徊);打踅(打转。走江湖,跑码头)

    (31) 把一物附着在他物上 。如:打胭脂,打粉;打背(裱糊布片)

    (32) 谓用某种语言或腔调说话 。如:打牙配嘴(谓相互戏谑,闲扯说笑);打令(行酒令)

    (33) 谓从事某种工作或做出某种行动 。如:打饼(做面食);打印子(借印子钱);打行(保镖、打手的行帮)

    (34) 表示通过一定手段完成某种任务 。如:打铺;打介绍信;打轿;打花(采花;摘花)

    (35) 与某些动词结合成复词,表示进行之意。如:打掠(用眼扫视);打勘(查问;拷问,审讯)

    介词

    (1) ∶从 ——带有北方方言色彩,普通话里一般用“从”,在单音方位词前只能用“从”。如:从南到北,从早到晚,从里到外

    (2) 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的起点。如:打这儿往东去;打县里回来;打明儿开始

    (3) 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如:打水路走,三天可以到

    名词

    (1) 武术 。如:教打;练打。亦指京剧里指武打。如:唱、做、念、打

    (2) 另见

    英文翻译

    strike, hit, beat; fight; attack

    方言集汇

    ◎ 粤语:daa1 daa2
    ◎ 客家话:[梅县腔] da3 [沙头角腔] da3 [客英字典] da3 [东莞腔] da3 [客语拼音字汇] da1 da3 [宝安腔] da3 | da1 [陆丰腔] da3 [海陆丰腔] da3 [台湾四县腔] da3
    ◎ 潮州话:da2 p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八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德冷庚二開上聲開口二等tɐŋt'rangx/teank
    zhǒng [zhong]
    部首: 444
    笔画: 8
    五笔: EKHH
    五行:
    仓颉: BL
    四角: 75206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肉,中(重)声。本义:痈) 同本义

    肿,痈也。——《说文》

    肉暴长曰肿。——《论衡·状留》

    肿疡。——《周礼·疡医》。注:“痈而上创者。”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吕氏春秋·尽数》

    疡医掌肿疡。——《周礼·天官》。郑玄注:“肿疡,痈而上生疮者”

    动词

    (1) 浮胀;肿胀

    看那店主人,打的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扎不起。——《水浒传》

    (2) 又如:肿泄(病名。腹泻及手足浮肿);肿哙(虚肿);肿疡(痈;毒疮);肿病(病名。即水肿。通称浮肿)

    英文翻译

    swell; swollen; swel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2

    宋本广韵

    liǎn [lian]
    部首: 444
    笔画: 11
    五笔: EWGI
    五行:
    仓颉: BOMM
    四角: 78219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佥( qiān)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2) 同本义

    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吴均《小垂手》

    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白居易《昭君怨》

    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

    (3) 又如:脸蛋(脸的两旁部分);脸巴子(面颊);脸上(面颊之上)

    (4) 脸面,人头的前部,包括下巴、嘴、鼻、颊、眼,且通常包括前额

    脸波春傍窈娘堤。——白居易《天津桥》

    你看你的脸…尽是血,我都不认识你了。——曹禺《雷雨》

    (5) 又如:脸脑(面孔);脸帕(洗脸巾);脸道(脸面,面容);脸庞(脸面形状轮廓);脸谱;脸相;脸模子;脸貌。又指情面;面子

    婆惜也不曾睡着,听得 宋江骂时,扭过身回道:“你不羞这脸!”——《水浒全传》

    (6) 又如:没脸见人;赏脸;丢尽了脸

    (7) 指某些物体的前部

    东西房全是敞脸的,是存车的所在。——老舍《骆驼祥子》

    (8) 又如:鞋脸;城门脸;脸戏儿(鞋面子);脸壳子(方言。喻指虚伪的表面);门脸儿(城门附近的地方;商店的门面)

    (9) 脸色;脸上的表情

    谁知你转背儿著他人也,又另是一样脸。——清· 吴骞《扶风传信录》

    (10) 又如:急赤白脸(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哭丧着脸;涎着脸;绷脸

    英文翻译

    face; cheek; reput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lim5

    宋本广韵

    chōng [chong]
    部首: 225
    笔画: 6
    五笔: YCQ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YIHU
    四角: 002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本义:长,高)

    (2) 同本义

    充,长也,高也。——《说文》

    宗人视牲告充。——《仪礼·特牲礼》

    (3) 满

    充,塞也。——《小尔雅》

    充,满也。——《广雅》

    冠盗充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言充其阳也。——《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颜色充盈。——《荀子·子道》

    (4) 又如:充多(众多);充车(满车;喻数量众多);充房(满屋);充堂(满堂)

    (5) 足;实;富厚 。如:充壮(健壮;充沛);充强(充实健壮)

    (6) 肥胖 。如:充肥(肥胖,壮实);充腴(肥胖;丰满);充泽(丰润)

    动词

    (1) 装满;塞满

    以充府库。——《周礼·大府》

    近之则钟音充。——《淮南子·说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司马光《训俭示康》

    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战国策·齐策》

    (2) 又如:充虚(填满肚子);充肠(充肚。填饱肚子);充庭(古代的一种朝仪。每大朝会,陈皇帝车马仪仗于殿庭)

    (3) 假冒 。如:充行家;打肿脸充胖子;滥竽充数;充好汉

    (4) 扩充,扩大;尽量展开 。如:充广(扩充);充扩(扩充,开拓)

    (5) 凑数;补充 。如:充赋(凑数);充事(凑合使用)

    (6) 备;供应 。如:充庖(供给膳食);充寒(备寒);充给(供给)

    (7) 任职,充任;充当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聊斋志异·促织》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8) 又如:充吏(在衙门内供职);充任(担当某职务);充位(克位。徒居其位,无所建树)

    英文翻译

    fill, be full, supply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ung1 [东莞腔] cung1 [梅县腔] chung1 [台湾四县腔] cung1 [客语拼音字汇] cung1 [宝安腔] cung1 [客英字典] chung1 [海陆丰腔] ch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昌終東三平聲開口三等tɕʰĭuŋchjung/tcung
    pàng,pán,pàn [pang,pan]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EU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BFQ
    四角: 79250

    详细解释

    pán

    形容词

    (1) 安泰舒适

    心广体胖。——《礼记·大学》

    (2) 另见 pàng

    pàng

    名词

    (会意兼形声。从月(肉),从半,半亦声。半,分牛。本义:古代祭祀时用的半边牲肉) 同本义

    胖,半体肉也。——《说文》

    膴胖。——《周礼·腊人》。注:“胖之言片也,析肉意也。大夫注:膴胖,皆谓夹脊肉。

    司马升羊右胖。——《仪礼·少牢礼》

    鹄鸮胖。——《礼记·内则》。注:“谓胁侧薄肉也。”

    形容词

    (1) 肥胖

    心广体胖。——《礼记·大学》。注:“犹大也。”

    (2) 又如:发胖(身体变胖);虚胖;胖壮(肥胖壮实);胖子年(方言。富裕的年节);胖肆(犹放肆)

    (3) 浮肿;肿胀 。如:胖胀(膨胀;胀大)

    (4) 另见 pán

    英文翻译

    fat, obese; fatty

    方言集汇

    ◎ 粤语:bun6 pun3 pun4
    ◎ 客家话:[东莞腔] pang5 [沙头角腔] pan3 [客英字典] pan5 [台湾四县腔] pan5 pan2 pang5 [梅县腔] pan5 [海陆丰腔] pan5 pan2 pang5 [客语拼音字汇] pan4 pang4 [宝安腔] pan3 | p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匹絳去聲開口二等phrungh/pheonqpʰɔŋ
    [zi]
    部首: 344
    笔画: 3
    五笔: BBBB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D
    四角: 17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容词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如:子公司

    动词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词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代词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英文翻译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陆丰腔] zih3 [梅县腔] zii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海陆丰腔] zih3 [沙头角腔] zu3 [东莞腔] zu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里上聲開口三等cix/ziiots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