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竿
词语释义
杂技之一种。
词语解释
杂技之一种。
《新唐书·五行志二》:“时 幽州 又有謡曰:‘旧来夸戴竿,今日不堪看,但看五月里, 清水河 边见 契丹 。’” 清 孙涛 《全唐诗话续编·玄宗》:“ 明皇 御 勤政楼 ,大张音乐,教坊 王大娘 善戴竿,于百尺上为木山,状 瀛洲 、 方丈 ,命小儿持絳节,出入其间,舞亦不輟。”
引证解释
⒈ 杂技之一种。
引《新唐书·五行志二》:“时幽州又有謡曰:‘旧来夸戴竿,今日不堪看,但看五月里, 清水河边见契丹。’”
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玄宗》:“明皇御勤政楼,大张音乐,教坊王大娘善戴竿,于百尺上为木山,状瀛洲、方丈,命小儿持絳节,出入其间,舞亦不輟。”
戴竿的网络释义
戴竿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增益)
(2) 同本义
分物得增益曰戴。——《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
(3) 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
宋人、 蔡人、 卫人伐 戴。——《春秋》
动词
(1) 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
戴,覆也。——《尔雅》
日抱戴。——《孝经·援神契》。注:“在上曰戴。”
戴胜降于桑。——《礼记·月令》
垂发戴白。——《后汉书·邓禹传》。注:“戴白,父母也。”
颁白者(老人)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无戴其苍,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闻喜宴独不戴花。——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戴笠(戴斗笠);戴头识脸(有身分,有面子;很有派头);戴巾的(指士大夫阶级);戴假发;戴耳环;戴金戒指;戴盆(将盆覆戴在头上);披星戴月(顶着星星和月亮);戴白(满头都是斑白的发丝。形容人老);她洗了手套,发现它们戴不上了
(3) 拥护,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国语·周语上》
(4) 又如:爱戴;戴情(感激他人的诚意);戴仰(拥戴仰望);拥戴(拥护推戴)
(5) 敬奉,尊奉 。如:戴日(敬奉太阳);戴德(感戴恩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dai5 [海陆丰腔] dai5 [客英字典] dai5 [陆丰腔] dai5 [客语拼音字汇] dai4 [台湾四县腔] dai5 [宝安腔] dai5 [东莞腔] dai5 [沙头角腔] dai5
◎ 潮州话:dai3(tài) <姓>do3(tò)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戴 | 都代 | 端 | 咍 | 去聲 | 隊 | 開口一等 | 咍 | 蟹 | taih/toy | tɒ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干声。本义:竹竿)
(2) 同本义。竹子的主干
竿,竹梃也。——《说文》
籊籊竹竿。——《诗·卫风·竹竿》
禁藏母拊竿。——《管子》
竿殳之所揘毕。——张衡《西京赋》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立竿见影;揭竿为旗;竿木(古代艺人借以在其上表演各种技艺动作的长竿);竿殳(竹杖);竿首(竹竿顶端);竿头(竹竿的顶端)
(4) 通“简”。竹简
不离苞苴竿牍。——《庄子·列御寇》
阳翟田望勤于竿牍……日发数十函不倦。—— 宋· 朱彧《萍洲可谈》
(5) 又如:竿牍(指书信,古代用竹简书写,故称竿牍)
(6) 特指钓竿 。如:垂竿;竿纶(钓竿与钓线)
(7) 指竹篙 。如:竿枻(竹篙和船桨)
量词
(1) 计算长状物的单位,竹一根为一竿
一径野花香袭体,数竿幽竹绿依依。——《西游记》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
(2) 方言。用于抽旱烟
约摸咂完一竿叶子烟的时候,…听见…有人朝房外跑走的脚步声。——《大波》
动词
(1) 以竿悬挂
应元乘月黑,束槀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郳间。——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竿旌(旗杆顶端所饰的雉羽);竿首(用竿悬首)
(3) 通“干”。请托
竿摩,谓相逼近也。今俗以事干人者谓之相竿摩。——《后汉书·董卓传》注
(4) 又如:竿摩(干求,请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1 gon3 [客英字典] gon1 gwon1 [海陆丰腔] gon1 [梅县腔] gon1 [陆丰腔] gon1 [东莞腔] gon1 [台湾四县腔]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宝安腔] go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干 | 古寒 | 見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山 | 寒 | kɑn | k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