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截取
(1) 从整体中切取一部分
词语解释
割取,切取。
《百喻经·为妇贸鼻喻》:“我今寧可截取其鼻,著我妇面上,不亦好乎?”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蕃薯》:“ 中国 人截取其蔓咫许以来,种之下地,数日即荣。”
谓剪裁摄取。
郁达夫 《十三夜》:“我看我们同时代者的画,也着实看得不少了,可是能达到像他这样的调和谐整地截取自然的地步的,却也不多。”
清 制,根据官员食俸年限及科分、名次,核定其截止期限,由吏部予以选用,称为截取。又举人于中式后经过三科,由本省督抚给咨赴吏部候选,亦称截取。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 咸丰 初,任 清 政府吏部郎中。 咸丰 二年截取知府。”《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其中有位候补知府乃是一位太史公截取出来的。”参阅《清会典事例·吏部·科道郎中截取》。
引证解释
⒈ 割取,切取。
引《百喻经·为妇贸鼻喻》:“我今寧可截取其鼻,著我妇面上,不亦好乎?”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蕃薯》:“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以来,种之下地,数日即荣。”
⒉ 谓剪裁摄取。
引郁达夫《十三夜》:“我看我们同时代者的画,也着实看得不少了,可是能达到像他这样的调和谐整地截取自然的地步的,却也不多。”
⒊ 清制,根据官员食俸年限及科分、名次,核定其截止期限,由吏部予以选用,称为截取。又举人于中式后经过三科,由本省督抚给咨赴吏部候选,亦称截取。 清黄辅辰《戴经堂日钞》:“咸丰初,任清政府吏部郎中。参阅《清会典事例·吏部·科道郎中截取》。
引咸丰二年截取知府。”
《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其中有位候补知府乃是一位太史公截取出来的。”
截取的国语词典
从中切取一部分。
如:「编辑截取文章的片段做为刊头导读。」
截取的网络释义
截取
截取的翻译
截取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戈,雀声。本义:断绝,切断)
(2) 同本义
巀,断也。——《说文》
截彼淮浦,王师之所。——《诗·大雅·常武》。笺:“就王师而断之。”
海外有截。——《诗·商颂·长发》。笺:“截,整齐也。”疏:“截者,斩断之义,故为齐也。”
不如截而行。——《国语·晋语》。注:“旁出为截。”
截胫剖心。——《晋书·石季龙截记》
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世说新语·方正》
截趾适屦。——《后汉书·荀爽传》
(3) 又如:截头(尽头);截替(取代);截齐(齐截);截发留宾(截发剉荐。指竭尽全力招待客人)
(4) 拦阻;阻挡
截春山以北。——《穆天子传》。注:“犹阻也。”
径截辎重。——李华《吊古战场文》
(5) 又如:截没(截留吞没);截阻(拦阻);截途(当道,拦路);截杀(拦住攻杀);截拿(截拦捉拿);截拔(截留调拔);截战(拦住厮杀)
(6) 直渡;跨越
(7) 购买
怕无布绢,将现钱去长街上铺内截。——元· 宫天挺《范张鸣黍》
(8) 了结
钱给了不要紧,该多少我明儿还你就截了。——清· 刘鹗《老残游记》
(9) 又如:截了(结了);截日(即日)
(10) 斩齐;整齐 。如:截齐(形容非常整齐);截头(齐头);截截(整齐的样子)
量词
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 。如:半截砖;一截木头;上半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iet7 [东莞腔] cet8 [客英字典] ciet8 [陆丰腔] cat7 [客语拼音字汇] qiad6 [海陆丰腔] ciet8 ciet7 ziet7 [台湾四县腔] ciet8 ciet7 ziet7 [宝安腔] cet8
◎ 潮州话:zoih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2) 同本义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3)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 (4) 拿 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对面取人物。 取一葫芦。——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6) 通“娶”。娶妻 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勿用取女。——《易·蒙》 可以冠子取妻。——《礼记·杂记》 昭公取于 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还必相迎取。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7) 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8) 选取;选拔 深思而慎取。——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9) 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10) 招致 谗毁竟自取。——唐· 杜甫《上水遣怀》 (11) 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12) 得到;取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于人也奚取焉。——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召闹取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3) 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14) 博取 。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15) 攻取,夺取 必取宋。——《墨子·公输》 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16) 通“聚”。 (17) 会合,集合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18) 积畜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9) 通“趋”。 (20) 跑,疾走 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 (21) 趋向 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副词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助词 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英文翻译take, receive, obtain; select
方言集汇◎ 粤语:ceo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i3 [宝安腔] ci3 [沙头角腔] ci3 [东莞腔] ci3 [梅县腔] ci3 [台湾四县腔] ci3 [客英字典] ci3 [客语拼音字汇] qi3 [陆丰腔] ci3 ◎ 潮州话:cu2 (tshú)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九麌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